王 娜 张应辉
在知识社会的创新形势下,技术进步推动世界经济发展高度融合,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常态化,国家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二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中明确提出,增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能力,提升高校服务国家需求,协调区域发展能力,高校创新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推动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1]国家于2017年提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各高校也相应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促使在校大学生有条件进行创新创业活动,有机会接触最新的科研信息,通过创新创业项目提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选题是项目最重要的第一步,一个好的选题是项目的开头并代表了项目要研究的深入程度。好的选题应该具有新颖性、创新性和独特性,只有具备这三个特点的选题才能凸显出项目的可研究性。然而很多学生在申报创新创业项目时,不考虑选题的重要性,选题过大或者过小,平铺直叙,体现不出来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方法,而且选题多重复,在同一个问题上不能够突破,不能够深入进行。例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自2007年开始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截至2016年,项目累计3,300多项,选题重复率达到20%,且大多选题缺乏一定的新颖性、独特性,更不要说具有创新性,研究对象不突出,题目过大,研究不深入。
国家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借以促进高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训练,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高素质的创新人才。[2]随着各高校对创新创业项目资助力度的加大,每年申报的数量也在增加,在申报的项目中创业项目占据了较大部分,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申报的创新创业项目中,创业项目占据了40.5%,且对创业的理解较浅显,认为通过网购贩卖地方特产,或者在街道上摆摊贩卖就是创业,没有形成一定的体制和企业运作的管理模式,创新创业能力没有在项目中体现出来。
成果是检验一个项目的最终标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成果形式多样,验收的标准也各不相同,然而也就造成了学生在结题的时候没有统一的标准进行评判,往往发一篇文章,获取一些利润就可以结题,没有更高的要求,从而很难激发学生的创造力。[3]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近3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所取得的成果分析,公开发表论文占10%,核心及以上论文发表率仅为0.7%,大多为调研报告,没有提出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解决措施,科学奖励则受之又少,成功运行的企业也是凤毛麟角,大多数项目虎头蛇尾,申请课题时雄心壮志,结题时万念俱寂,在整个的项目运行过程中到底获得了哪些收获,得到了哪些锻炼就不得而知了。
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大学生通过项目培养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基于对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分析和结合“卓越工程师计划”人才培养的要求,依据“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理念,[4]面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需要构建面向全体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元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平台。
图2-1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平台
1.创新创业课程
课程建设是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中心环节,它关系到创新创业教育的普及程度与实施效能的高低,强化创新创业课程的建设尤为关键和必要。[5]大学生在缺乏指导的情况下,会显得无从下手,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需要激发,更需要指导,所以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是很有必要的。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本科生中开始了创新创业课程,由职业规划课、创新创业课、实践实习课程组成,并作为校内8学分必修课程,要求本科生修习,在课程中给予创新思维的指导和创业能力的训练。
2.科研训练
大学的科研训练对培养学生的作用至关重要,没有科研实践,不可能培养创新人才,科研训练可以激发学生成才的欲望和创造的热情,鼓励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同时也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团队精神、科研方法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6]把科研训练列入培养方案中,从新生开始,要大一的学生就懂得一些科研方法、方式,从而可以提高科研能力,提升创新素养。
3.创业导师团队
2013年1月,GEM(The 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全球创业观察组织)发布的第14个全球创业观察全球报告中显示:在GEM的60个成员国中,中国早期创业活动指数(TEA)排名第2名,但企业存活率偏低,不足5%。[7]相关数据表示,创业辅导和创业成功率密切相关。[8]为此组建创业导师队伍,开展创业指导很有必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聘请具有指导经验的教师和企业人员组成了创业导师团队,可以在项目组建、指导方式、项目运行等方面给予大学生提供指导,提高大学生创业项目的运行的成功率,同时也保障了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瓶颈问题时可以得到帮助。
1.学科竞赛
学科竞赛依据学科的特点举办的一些技能性的比赛,旨在通过比赛的方式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多样化的学科竞赛是联系课程教学与实践创新的重要纽带,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9]例如人文类的有公务员技能大赛、社会调查方法比赛,理工类的有动物解剖技能大赛,化学技能大赛、机器人大赛等,掌握本专业最基本的专业技能,从而为学生提升创造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实验室共享平台
创新始于问题、源于实践。高校实验室作为校内大学生重要的实验实践场所,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10]实验室是完成项目的重要场所,尤其是创新型的实验室,更加有利于学生项目中的设计、验证,创新型的项目更加注重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鼓励多学科的融合,创建实验室共享平台,打通学科实验室之间的壁垒,学院间实验室全天候开放,学生可以自由申请实验室,例如学校显微镜实验室平台可供多个学科进行实验,学生在网站申请实验时间段,申请成功后可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室项目。
1.创客空间
创客是创客运动的实践主体,创客空间是创客运动的载体和存在基础。[11]最初安德森对创客和创客空间的描述是“创客是指利用互联网、3D打印机和各种桌面设备与工具将自身各种创意转为实际产品的人,而创客空间是指配备创客所需设备和资源的开放的工作场所,创客在创客空间里完成其作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门开辟了创客空间,创客空间以项目为载体,每个项目申请一个独立的空间,根据项目类别可以申请不同的空间类型。例如,理工类的创新项目多申请的场地较大,可放置工具的空间,偏文科类的项目申请的空间大多有交流桌,书架等,适合研讨的空间。在创客空间里还有专门自由讨论的地方,思维火花的碰撞就在咖啡的香气里产生了。例如学校机电学院的机器人创新团队在创客空间里不断地开拓、创新,从智能搬运工到跳舞机器人,从单一的机器人到组织机器人足球赛等都在不断的探索和创新中完成的,该团队多次代表学校在全国机器人大赛中取得好成绩。
2.大学生创业中心
大学生创业中心采用基于”虚拟公司”机制,与企业实际需求对接,使学生在科研创新立项、学习IT知识和实践的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创业的服务平台和全面了解现代企业运作的环境[1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大学生创业团队提供了创业办公场所和创业指导,学生在这里自主运营,自主选择公司运行模式,创建公司制度和管理体制等,在创业导师的指导下,开展公司或创业的运行。学生在项目的运行过程中学习到了具体的现代企业运行和管理的知识,从创业中提升了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部分学生毕业后直接在公司里担任高层管理者。
3.大学生创业孵化园
大学生创业孵化园是以高校为主体,以大学生为服务对象的,多数由高校自主建设或高校与社会公共服务部门联合建设,以培育在校生为主的创业孵化器。[13]它是为有成熟的创业项目、有创业激情和能力的大学生提供孵化培养的一个平台,[14]创业孵化园一般会提供办公场所,配套设施,同时为大学生提供政策咨询、创业指导与培训,工商注册,税务办理,金融服务等,主要目的是为方便创业初期的大学生,为他们降低创业的成本、抵御经营的风险,提升创业的活力、加快发展的速度,最终为社会孵化成熟的企业。[15]杨凌示范区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于2014年成立了省级示范大学生创业孵化园,接受在校大学生以及毕业2年内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大学生创业实体(团队)通过申请和论证进入孵化园区,孵化园为其提供场地和相关服务,并给予政策补贴。自孵化园运行以来共有10家创业团体进入孵化园,经过2年的培育,在玉米新品种培育项目中有五项技术成果获得国家专利,并推广到20多个省市,推广面积达200多万亩。
社会的发展需要创新,科技的发展需要创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都离不开创新。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通识的水平,更多的是通识基础上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国家推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旨在通过创新创业项目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以及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有着重要的责任的担当。高校应该利用已有的资源,从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开发到创业导师团队的建立再到实践平台的构建来建立适合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三位一体的多元化创新训练平台,通过多元化平台的建设,全方位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意识,提升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最终培养为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注释:
[1]刘广,阮锦强,余文博.高校创客人才培养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4):19-22.
[2]潘一,宋力,杨双春.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几点思考[J].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5,12(6):30-32.
[3]包玉花,唐钊伟,胡程烨.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J].高等教育,2014,(4):28.
[4]周骥平,张平,李益民.基于卓越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实践平台的构建[J].高教研究,2015,(8):74-76.
[5]孟雪,张继河.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的探究[J].中国农业教育,2017,(1):25-29.
[6]张珏莎.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建设初探 [J].计算机教育,2014,7(14):95-98.
[7]Siri Roland Xavier. Jacqui Kew. Mike Herrington. Arne Vorderwülbecke. GEM 2012 Report[DB/OL].http://www.gemconsortium.org/docs/2645/gem-2012-global-report.2013-01-17.
[8]刘凤,宋小婷,魏毅斐.创业导师指导行为认同形成机理[J].科学学研究,2015,(8):1225-1231.
[9]王忠华,李晓峰.高校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建设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2,(26):12-13.
[10]王文涛,赵宏,刘荣娟.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建设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6,(11):30-33.
[11]张春兰,李子运.创客空间支持的深度学习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 2015,(4):25-31.
[12]陈邶.基于“质量管理”角度对东软SOVO大学生创业中心项目管理的浅析[J].学术理论,2015,(3):253.
[13]杨立富.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建设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6,(10):13-14.
[14]李旭东,于波.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现状浅析[J].决策管理, 2010,(4):47.
[15]刘卫锋.黄河水院高职学生创业孵化园建设探索[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