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雪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是否恰当是直接影响学生阅读水平提高的准尺。在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采用直观、质疑问难朗读训练的的教学方法,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关键词:低年级阅读教学直观;质疑问难;朗读
小学阅读教学方法涉及的知识面广教学难度大,为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掌握知识,教师就要精心地设计阅读教学的过程,如何做好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呢?笔者在教学时采用“注重直观,鼓励质疑问难精心组织提问,加强朗读训练”这几个方面进行课堂教学,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一、注重直观
由于低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阅读经验不丰富,思维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若在阅读过程中老师只是满堂讲解,学生就感到乏味甚至产生不想学习的心态。所以,在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采用直观、形象好方法,给学生创作耳闻目睹的情景,使他们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掌握知识,理解课文内容,更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和想像,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例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老师先通过多媒体教学分别展示小蝌蚪生长过程,和小蝌蚪分别遇见鲤鱼、乌龟、大青蛙的对话图像。然后图文并茂地去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最后通过多媒体“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一身绿衣裳”“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出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让学生对原展示的图像进行找朋友的游戏活动,这样在直观的基础上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不用老师讲解也能自己解决“小蝌蚪是怎样长成青蛙的”这是课文需要解决的难点。
由此可见在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直观教学,老师通过引导学生从生动直观到抽象的思维能力激发学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逐步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达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二、鼓励质疑问难
知识是学问的积累,学问学问就是要勤学好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鼓励学生学会提问,是阅读过程的一项重要工作,老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和训练。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者,有疑者却要无疑。可见学生阅读不产生疑问,是不善于思考。学生对课本阅读有疑好问,就会顺理成章地产生思考。通过思考产生疑问就会学有所得。学生在阅读过程能不断产生疑问,不断地解决疑问,思维就不断得到发展,阅读能力机会不断得到提升。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小学过程中老师应该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难时老师应该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放胆”发问,毫无顾忌地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即使是芝麻绿豆一大堆,甚至提的不合情理,老师也要充分肯定其积极发言,爱动脑筋的一方面,千万别挫伤积极性。例如在二年级上册学习《我要的是葫芦》,学生们通过自读课文后,老师要求他们提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由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较差,加上学习思维不清楚,他们提出的问题很多与课文重点关系不大,有问学问:“叶子上”爬着的一些牙虫从哪儿来的?那个种葫芦的人肯定得到许多葫芦,这不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吗?本课要解决的问题是:种葫芦的人想要葫芦,为什么最后却一个也没得到?显然这些学生所提的问题不是本课要解决的内容,但当他们提出来的时候,老师却不要挫伤他们的积极性,更不能当众否定他,只告诉学生提出的问题不错,咱们课后再研究解决就行了,与此同时,老师要表扬那些提问提得好的学生,并根据这些好的提问围绕课文重点启发学生提出中肯的问题,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保护,他們质疑问题就无拘无束了。
在阅读教学质疑问题的提问中,老师尤其要注意设法为差生创造条件,启发他们大胆质疑设问,鼓励他们积极思考问答解疑,开拓他们的思路,使智慧之水源源而来,以促进学生认识的发展,从而加快阅读能力的提高。
三、加强阅读训练
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最经常且最重的一种训练就是朗读,朗读能把文学变成有声语言,通过朗读,能够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地表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唤醒学生的情绪情感,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真切文感对所读课文语言进行感觉、体验并理解领悟,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所以阅读教学必须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朗读训练中,在一般情况下,学生朗读课文之前,应由老师泛读,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阅读教学,老师应做好泛读让学生进行模仿去朗读,在泛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表演角色朗读,分小组或个人进行小组或个人朗读比赛活动,表扬朗读好的个人,鼓励朗读不佳的学生,这样充分调动学生朗读,从中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例如,在教学二年级《狐假虎威》这篇课文时,老师泛读后,提倡学生齐读课文,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下,让两位学生分别让狐狸和老虎的首饰扮演狐狸和老虎角色进行对话朗读表演,余下的内容由其他同学朗读。老师并指点狐狸角色演出“神气话现”“摇头摆尾”,老虎角色演出“半信半疑”“东张西望”的神态这样“狐假虎威”这个成语的意思,不用老师讲解学生也会体会出来了。
总之,在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如果我们能注重直观教学和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并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会收到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雷英讲语文》语文出版社2009年7月第一版
[2]《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