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益芙 魏会贤
[摘要]高职院校推进实践协同育人机制有利于校企合作共赢,有利于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打造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因此,需要创新协同育人理念,突出实践育人的引领作用;实施分层分段培养,提升实践育人的针对作用;形成“四类协同机制”,凸显实践育人的系统作用;构筑“四型实践平台”,深化实践育人的长效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 实践协同育人 校企合作
[作者简介]冯益芙(1983- ),男,江苏常州人,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江苏 常州 213164)魏会贤(1980- ),女,河北石家庄人,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河北 石家庄 05006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5年江苏省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专项课题“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高校实践协同育人机制新常态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15FYHYB2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05-0104-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会议及与学生进行座谈时提出,实践是实现青少年中国梦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实践,青少年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实践是手段,育人是目的。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2012年,《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强调:“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在企校合作、协同育人的视野下,构建系统的育人机制,促进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是增强办学活力,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实现政校企行多方互利共赢的重要措施。
一、高职院校推进实践协同育人机制的必要性与意义
(一)推进实践协同育人机制,有利于校企合作共赢
一方面,学校与企业进行合作时,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和修改人才培养方案,使学校教育面向市场,迅速适应时代要求,提高办学效率和办学水平。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另一方面,企业与学校共同育人,对于企业的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可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节约人力资源成本,使培养的人才能迅速地融入企业生产与管理。
(二)推进实践协同育人机制,有利于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协同育人,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后,进入企业实践、锻炼、应用、探索,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习热情与探索知识的好奇心,从而达到既熟练掌握所学理论知识,又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推进实践协同育人机制,有利于打造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在协同育人机制实施过程中,高职院校教师不仅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应具备较高的实践操作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同时还应了解企业文化、运作流程等。实施协同育人机制,一方面,可以使教师进入企业锻炼,从而有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另一方面,可以使企业中具有丰富经验的职场精英、创业达人等加入教师队伍,使教师队伍更多元化。
二、高职院校推进实践协同育人的路径
(一)创新协同育人理念,突出实践育人的引领作用
创新理念是实践协同育人科学发展,建立长效机制的先导。在新形势下积极推动实践育人、创新育人是高职教育发展的规律,是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必经之路。第一,不断深化对企校合作协同育人规律的认识。企校一体协同育人的特点是,企业和学校间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行动,培养高质量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其实质是优势互补、资源集中共享。因此,要改变多年来传统观念认为的学生的培养和就业是高职院校单方面的责任,应积极建立企校协同培养的模式。第二,牢固树立“三全”教育理念,即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育人。充分调动党政领导、专业教师、辅导员、行政人员等的积极性,为可持续、科学化做好实践育人积极营造良好氛围。第三,建立分类指导、分层分段培养的教育理念。当前,绝大部分“95后”学生是独生子女,在“4-2-1”的家庭模式中长大,他们个性张扬,关心自我多于他人。因此,可以根据不同层次和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整合各方面资源,有針对性地开展协同育人,达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教育效果,支持和帮助高职学生成人成才,增强其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高职院校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实施分层分段培养,提升实践育人的针对作用
高职院校在实施实践协同育人中,需根据高职学制特点和学生学情,将分类指导、分层分段培养的教育理念融入其中,大一探索期、大二提升期、大三就业期,各时期有不同的实践育人侧重点。
第一,大一结合企校文化实践。处于探索期的大一新生,是提升综合素质、积累专业必备的非智力因素的关键时期。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合起来,积极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人才的协同培养。企业有优秀的文化和核心价值理念,高职院校在培养高质量人才的过程中可以开展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活动,让学生了解企业发展史、企业管理理念、企业岗位要求、企业家队伍等,促进彼此沟通,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为就业创业打好基础。
第二,大二结合企校课程实践。实践教学是实践育人的重要环节。企业和高职院校之间有不同的利益需求,企业通过参与人才培养过程获得符合自身需要的专业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则通过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改革专业和课程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企校合作协同育人中,企业要积极参与高职院校课程建设,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基地建设、加强企业导师和专业教师的合作教学、增加企业实训环节等,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拓展实践教学形式,实现双赢。
第三,大三结合企校顶岗实践。顶岗实习环节是高职院校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使学生快速适应市场的重要途径之一。高职院校和企业要根据专业特点,结合企业情况,筛选出一批稳定的实习岗位,学生根据自身需求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企业为其配备导师,指导学生开展实习活动,同时企业将学生在顶岗中的问题及时反馈高职院校,便于高职院校优化课程建设。
(三)形成“四类协同机制”,凸显实践育人的系统作用
现代学徒制是企校一体下以师带徒强化实践教学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在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等校企合作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高职院校要着力构建培养体系,形成“四类协同机制”,即基地协同、教师协同、教学协同、能力协同,有效推进现代学徒制,凸显协同育人的系统作用。
第一,基地协同共建。实践基地是开展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之一,应本着协同共建、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原则,与企业共同打造实践基地。实践基地主要包含专业实训基地、社会实践基地、顶岗实习基地、就业服务基地等。在共建基地过程中,根据专业性质和成本需求等,可以采用两种形式:一是在学校内建设专业实训基地。高职院校和企业可以根据基地功能、设施、场地、设备以及课程体系、实训要求等,共同制订方案进行建设,同时按照企业要求对基地进行建设,可将企业文化、业务规范、管理流程、质量标准等一整套企业生产运营环境搬进基地,营造全真生产环境。在实训教学环节,由企业师傅进校开展教学工作,提前让学生接触岗位要求,将专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相结合。同时,高职院校也可以为企业开展员工培训服务,实现校企合作共赢。二是在企业内建设实践基地,主要有社会实践基地、顶岗实习基地和就业服务基地等。不同专业可在不同合作企业建立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和就业服务基地,用于开展长期性的服务于专业和就业的实践,实践的项目内容可由企业和高职院校共同设计完成,为专业人才培养服务。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可根据专业将学生安排至不同的顶岗实习基地,以企业为主导,配备师傅,按照企业正式员工的要求,对实习内容、绩效标准等进行考评。同时,企业将学生顶岗情况及时反馈高职院校,用于指导课程体系改革,实现合作共赢。
第二,教师协同培养。一方面,学校可以利用企业的资源对任课教师进行业务培训,或者鼓励教师下企业进行实践,进而提高授课能力。另一方面,企业可以直接参与师资建设工作,企业专家可作为校外导师参与课程标准的制定,参与课程改革和建设,甚至一部分课程可由企业专家能手进行讲授。同时,企业对课程教学团队进行培训、认证,通过考核,合格者获得企业专业技术等级认证,并定期对团队成员进行新技术、新业务培训考核,不断提升团队能力。
第三,教学协同管理。实践教学是实践育人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教学协同对育人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讲:一是教学资源共同开发。企校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的共同目标,构建“企业—学校—系部”三级管理机制,建立专业建设与发展改革委员会,由企业专家、校内专家、系部专业带头人、课程建设负责人等组建而成,经过论证,确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由专业建设与发展改革委员会开发课程相关教材,依托企业建立信息化的教学资源库,并根据学年培养目标分解教学目标,准确把控教学进度。二是教学过程共同检查。为进一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需要建立由企业评价为主、学校评价为辅的教学检查制度。每学期开始前,企业专家对教案、教学课件等教学材料进行审核;在教学过程中,企校双方通过听课、座谈等形式,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实施跟踪和记录,保证教学质量;在进行教学检查后,给出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和改进方案,促进企校一体化合作,不断提升育人质量。三是顶岗就业共同服务。建立共同服务机制,能够有效服务人才培养。企业联合高职院校建立专门的就业服务工作站,由企业专家和校内专家针对学生关心的就业、岗位等相关问题,常年开展咨询工作,并提供生涯咨询服务,支持学生成长成才。另外,企业可以围绕教学计划安排,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和服务工作,让教师在教学中的疑问及时得到解决,保障教学正常开展。在实习阶段,由企业制订实习计划,按照企业员工的要求对其进行规范管理。同时,高职院校和企业定期召开座谈会,听取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使用意见和毕业生在企业就业的相关情况,综合两者,进一步完善培养方案,改进教学模式,不断提升人才培育质量。
第四,能力协同共育。學生能力的培养要紧贴市场、企业需求,经过对100多家企业的调研发现,企业需要的素质能力主要包括专业素养与技能、诚信敬业等职业品德、身心健康、沟通表达力、学习力、实践力、组织力、人际交往力、团队协作的精神和创新能力。建立合适的能力评价体系,采用多角度、多层次的评价方式,如院校教师层的评价、校企间的评价等,对接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能力培养层次、水平进行测评,及时且有针对性地调整素质能力培养的结构和模式。
(四)构筑“四型实践平台”,深化实践育人的长效作用
第一,主题型实践平台。利用重大活动、重要时间节点,紧密围绕主题,以学生为主体,在校内外广泛开展特色鲜明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爱心小分队、党小组、“梦想班”等学生组织的优势,开展相关实践活动,如我的青春故事报告会,“三走”活动,以感恩为主题的爱心传递活动,以关注心理健康为主题的朋辈心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礼义廉耻、“四进四信”教育等,通过搭建主题型实践平台,进一步推进立德树人的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素养。
第二,职业型实践平台。为了让学生提升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高职院校要努力挖掘在校教师、在著名企业工作的校友等丰富的职业技能和经验,开展系列讲座、活动。例如,可以开展“经济节”系列活动,让学生进入企业,树立“全系同心、师生同力、企校同盟、校友同行”的理念,建构“专业实践、职业体验”的“6-2-1-1”实践育人模式,即“6”项就业竞赛(提升职业技能)、“2”期校友主题沙龙(助力职业梦想)、“1”次职场面试公开课和“1”组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增强职业体验)。
第三,服务型实践平台。确立“服务社会、锻炼自我、培养能力”的模式,让学生通过“三下乡”等志愿服务活动,进行专业实践、社区服务。例如,赴学校进行公益支教,开展与环保、服装、计算机、旅游、机电等专业相结合的各类志愿活动。通过公益活动,营造服务氛围,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提高综合能力,促进人才培养,提升实践育人实效。第四,科创型实践平台。以专业为背景的学科类竞赛是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展示研究成果的一个重要平台。高职院校各职能部门应相互协作,制订方案,完善创新实践教育机制,借助“挑战杯”,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国家级和省市级各类专业技能大赛、创业大赛等,依托企校共建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配备专业指导教师,给予专项经费支持,提供良好的科创实践平台,打造创新创业的特色与品牌。
[参考文献]
[1]冯益芙.高职院校学生素质能力培养“SWOT工作坊”平台实证研究[J].才智,2016(13).
[2]高文举.应用型本科院校“12345”实践育人体系的实践与探索[J].黑龙江教育:综合版,2014(Z1).
[3]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Z].2012-01-10.
[4]涂建波,王秀成.构建高校实践协同育人体系的思考[J].山东省团校学报,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