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盛 孙亚非 王炳强
[摘 要] 近年来,高职类院校与各种企业进行的“订单班”培养合作很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职院校的发展与企业在产业融合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但又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一,参加企业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对学校的反馈较少,不能把一线问题及时告知学校;二,学生在企业工作阶段,当理论知识欠缺时,不能进行相应的补充。根据这些,提出新的“订单班”培养模式。
[关 键 词] 新模式;“订单班”;产业融合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0-0201-01
一、引言
河北省正处于京津冀一体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更是雄安新区建设的初始阶段,且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开始进入新阶段和新常态,产业已经开始深度融合,所以在整个区域建设中已经处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变动中。在此阶段,新技术革命已然兴起,加上京津冀区域内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对职业类院校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我们为区域经济现代化建设提供大量的、大规模的技术人才。
政府已经在多个层面召开会议,进行顶层设计,明确指出人才是支撑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尤其是在进行“中国制造2025”的建设规划中更是明确了高职院校的地位,高职院校的建设发展是培养“现代鲁班”与大国工匠的关键。
二、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分析
由于近年来本科院校的不断扩招与生源的逐渐减少,且政府对高职院校的投入较少,高职院校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很多地方甚至出现了生源枯竭和高职停办的现象。此时,校企合作模式即企业与高职院校的“订单班”应运而生,企业负责学生的招生、培养与就业,同时对在校教师进行技能培训。在该种合作方式产生的初期,对高职院校的发展确实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一)保障了高职院校的生源数量
因为是“订单班”的培养模式,学生入学后不担心就业问题,所以在招生工作中对新生有一定的吸引力。
(二)促进了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
早期的高职院校的专业都是仿本科的专业,即在课程设置以及课程内容上与本科极其相似,此种方式并不利于该层次的学生学习。经过校企合作之后,企业把适合高职类学生学习的课程和内容带入了课堂,从而促进了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革新。
(三)为高职院校培养了一批“双师型”的教师
企业为了更好地培养在校生,对院校中的教师都进行了二次培养,部分教师甚至进行了顶岗式的培训,这对高职院校的后续师资建设指明了方向。
三、新型培养模式的提出与分析
现如今的校企合作,对高职在校学生进行“订单班”培养已经成为常态,但培养的模式仍然为“2+1”或者“2.5+0.5”。这种模式在校企合作产生的初期解决了院校的师资建设、学生培养、企业的用人、学生的就业问题,可谓“一箭四雕”,但在新时代下的产业发展与校企融合中,逐渐出现了若干问题:
1.学生在校期间表现各异,并不能全部达到企业的工作要求。有的学生自制力强一些,基本可以达到企业对员工的要求;自制力差一些的学生根本不能达到,主要是因为没有在企业一线工作过且不知如何适应企业环境。
2.学生在顶岗实习阶段,并不能及时把企业的情况反馈给学校,或者反馈较少。院校只有根据学生反馈情况才能对培养进行调整,可是此项环节基本处于缺失状态。
3.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阶段,当缺少理论支撑时,不能及时得到详尽的解答。企业工程师都是一线的实践者,在技能水平上都是高手,但是在理论解答上却是短板,高职院校的教师恰恰符合这点要求。
针对以上几方面問题,我们提出了新的“订单班”培养模式:“1.5+0.5+0.5+0.5”。其中“1.5”为在校集中学习理论知识1.5年,第一个“0.5”为企业实习0.5年,第二个“0.5”为返校学习理论知识0.5年,第三个“0.5”为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可以选择在校继续学习或去企业实习0.5年。这种新的培养模式,既解决了学生自身发展问题,又解决了企业在产业深度融合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更解决了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师资建设的问题。
四、结语
在“1.5+0.5+0.5+0.5”人才培养模式的操作工程中,也许会碰到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可能会因为在校1.5年时间较短,还尚未形成较好的学习或生活习惯,故而在后期的实习或学习过程中不能认真地学习技能和知识;学生在第二个“0.5”的时间段也许不会返校,毕竟学生在半年的离校工作过程中可能会有较大的心理波动。针对以上问题,院校应该加强学生的管理和引导,充分发掘学生的优点,让学生时刻以进步为方向,以奋斗为目标,让终身学习的理念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的通知[Z].2016-12-27.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通知[Z].2015-10-19.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Z].2014-07-03.
[4]孙亚非,郭盛,李悦.高职院校“3+2”本科工匠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8(111):37-39.
[5]孙亚非,郭盛,李悦.高职院校中外合作“3+2”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3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