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茜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用精练的语言加以点拨,启迪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点拨;启发;突破难点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令学生运其才智,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导者也。”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善导者”,应相机点拨诱导,启迪学生思维。
一、何谓“点拨”
所谓点拨,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与心理障碍、思维障碍等,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并发展能力的目的。所谓“点”,就是“点”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
二、为何“点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与思考。”在阅读教学中运用点拨, 符合《新课标》的要求。阅读教学中的点拨,使学生从中学会阅读的方法,学会思考的方法,学会明辨是非的方法,学会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使学生创新思维得到拓展,视野更开阔,能力得到提升。
三、如何“点拨”
点拨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尤其是教师突破重难点的时候,当学生遇到思维障碍、心理障碍、知识障碍时,我们可以运用以 下几个策略来点拨引导,提高课堂效率。
(一)追问
三年级的《带着鬼子捉迷藏》一文的教学中,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体会强子机智勇敢,学习他的爱国之情”。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仔细品味并且最终有所感悟,往往让很多学生觉得束手无策,也就是课堂教学目标中最难完成的任务。
教学中,整体感知全文之后,设计了统领全文的问题:强子是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可是,当这个问题抛出来之后,大家都沉默了。大多数同学能回答出“强子是个勇敢的孩子”,却说不出理由;还有的同学不知道如何体会人物的情感、品质。
认识到同学们在思維上遇到了瓶颈,于是我加以点拨:“同学们都认为强子很勇敢,那到底什么是‘勇敢呢?”我想通过打破砂锅问到底,让同学们能把思路理清,最终能用流利的语言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启迪思维,练习表达。这个方法很奏效,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踊跃,他们结合课文中的描述,侃侃而谈。我又接着追问:“你怎么觉得他热爱祖国呢?”追问之后,同学们的思维非常活跃,一直在探究人物的内心和人物的品质,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突破了难点。
在需要实现体会人物情感、品质时,可以多追问,打破砂锅问到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清思路,并通过清晰地表达自己想法,最终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二)换位思考
四年级《父母心》一课教学中,教学难点是体会父母对儿女浓浓的爱。教学中设计了一个问题:这对夫妻三次送孩子,三次要回孩子,你从他们的语言中体会到了什么?这个问题也有难度,有的孩子机械地认为父母真的就是想换一个孩子送过去。我发现这一思维障碍后,点拨同学们:“如果你把自己的东西送出去又要回来,八成是因为什么?”同学们恍然大悟,“因为我还需要它,它不舍得把它送给别人。”同学们受到启发,仔细琢磨,明白了人物的想法。此外,还有同学站在故事人物的立场说出了自己的体会。教师通过点拨,请学生换位思考,站在人物的立场想问题,能很快体察人物的内心,实现体会人物情感的教学目标。
(三)明知故问
在四年级《未来城参观记》一文的教学中,教学的重点是掌握分号的用法。可是,直接把分号的用法告诉学生肯定不会主动思考,难以实现教学目标。于是,我是这样设计的:先出示句子:有的房子像蜜蜂窝,叫“蜂窝医院”;有的房子像大树,取名“大树饭店”;还有的房子像豌豆荚,叫“豆荚公寓”。然后提问:“大家读了这个句子,有什么发现?”有的同学只发现是排比句。为了调动同学们的兴趣,激活思维,我点拨了一下:“那这两个分号,我换成逗号,或者句号,行不行?”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不行。”我于是明知故问:“为什么不行呢?”同学们发现自己说不清,弄不明白。我趁这个大家产生疑惑的时机,插入了《分号的用法》这个微课,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明知故问法,可以激起同学们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效率。
四、结语
点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是多么重要。同样,在课堂上,教师应在关键处和疑难处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对学生进行点拨,引导学生顺利高效学习,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学集论[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80.
[2]蔡澄清.我的语文教学观与方法论[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雷岳文.关于点拨法教学的几点思考[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4(6).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