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岚
【摘要】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学好语文的关键,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最直接途径是加强课外阅读。在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才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因势利导,采用多样化方式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关键词】兴趣;阅读方法;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 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
(一)家长观念与学生时间分配的冲突
现今,大部分家长认为阅读是十分必要的,十分支持子女阅读。但是,他们却不能做到全力以赴地支持孩子阅读。部分教师甚至很多家长都认为,学习阶段不应分心,阅读是闲暇时才可做的事情,应排在学习任务以外。一旦两者发生冲突,他们一般会舍弃后者,然后片面地关注学生考试成绩,不会积极地去为学生创造有利的阅读条件。
(二)阅读时囫囵吞枣,走马观花
学生享受阅读、对阅读课外读物十分感兴趣,但是在阅读课外读物时,绝大多数学生是走马观花、囫囵吞枣。他们更容易被有趣、生动的情节所吸引,读过之后并没有真正内化,水过鸭背。究其原因,是学生阅读时缺少良好的阅读习惯。徐特立先生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时的圈画、批注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学生在阅读时很少会圈画做读书笔记,即使有些孩子偶尔做了笔记,也只限于摘录好词好句,而在理解、感悟方面的笔记习惯却依然没有养成。
二、营造阅读氛围,激发阅读兴趣,点亮阅读的心灯
《语文课标》在“总目标”中对课外阅读的总量有了具体而明确的量化规定:小学1—6年级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只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热情,才能化被动的任务性阅读为学生自主的阅读行为,才能完成这样一项艰巨的任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优雅的校园读书氛围是学生喜爱读书的前提
要让每个角落、每一面墙壁都成为读书、学习的地方,随时都可以让学生自由、快乐地接受书香的感染。比如在教学楼走廊用玻璃镶嵌上名人名言、科学家的故事、成语故事等,使校园里洋溢着浓浓的书香氛围。
(二)打造书香教室,完善图书角,班级环境建设中突出阅读的特色
一张张幸福快乐的读书照片,一句句充满力量和智慧的标语名言,一本本摆放有序的课外书,一幅幅美轮美奂的书画作品……学生每天徜徉在书香味十足的教室,可以激发性情、陶冶情操,给学生以启迪教育。
(三)充分利用课前口语交际,大声朗读
国内外诸多实践表明:阅读从倾听开始,孩子最初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来源于倾听。孩子用倾听的方式开始最初的心灵阅读,构筑了自己精神的芳草地。即使是在视听媒体已经普及的今天,孩子们仍然酷爱听故事。听故事几乎是每一代孩子共同的享受和心灵慰藉。用耳朵倾听故事,给孩子的是最畅快的阅读享受,它没有家长逼迫的痛苦,也没有生字的羁绊,纯粹是处于一种放松的愉悦状态中,所以最吸引他们。
每一节语文课的口语交际,都是我们开展“听故事”的好时 机,不同的年段,我们采取的方式可以灵活多变。可以是老师抑扬顿挫、绘声绘色的朗读,也可以播放录音、动画,在视听效果的冲击熏陶下,让孩子们爱上读书,自发找相关书籍阅读。当然,对于读什么书,老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选材时要挑选适合朗读的作品,对话明快易读,情节发展快,人物形象鲜明,等等。读时适时停顿,适时提问,让观众简单参与进来。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交流活动
以读书节、我的读书故事、读书漂流、聊书、“捐两本读百本”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然,活动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由易而难,类型多样化,由此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的表现欲,促使学生把课外阅读当成一种自发性、有渴求欲的自我行为。
三、授之以渔,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由于小学生受自身心理因素的制约,个性倾向还不够稳定,他们兴趣易发散而很少专注,好动情感而缺乏意志,易于感知而难于抽象。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小学生阅读方法的正确指导。
(一)指导学生选择有益身心的书籍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知识如烟波浩渺的大海,书多如沙砾。什么书适合哪些年龄段的学生读呢?语文教师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1.根据纽伯瑞文学奖、安徒生文学奖、冰心儿童文学奖等文学奖获奖书目推荐。
2.推荐知名文学作家的作品,如王宜振、林武宪、谢武彰、金子美铃、斯蒂文森、狄金森、谢尔大叔、曹文轩、黄蓓佳、梅子涵、彭懿、沈石溪等。
3.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进行选择:1—2年级,选简单易懂、故事有趣,主题正面,富于想象力和好奇心的绘本、童话;3—4年级,选择现实英雄、友情、冒险、同情心等主题的书籍;5—6年级,侧重知识类、科幻、侦探推理、抒情文学、人类的命运为主题的书籍阅读。
(二)引导学生学会边读边思考,点燃智慧火花
“看书和学习是思想的营养,是思想的无穷发展。”边读边思考,是阅读的基本要求。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孩子在阅读过程中,经常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怎么解决?我认为,阅读时,我们应教会、引导孩子多问几个为什么,如“为什么作者这么写?目的是什么?他/她为什么会这么做?为什么这么说?”通过问题促进学生思考,达到以读促思的目的。同时,语文课堂上,教师还可以进行概括内容、复述原文、体会思想感情、分段分层、理清文章条理等多种形式的专项训练,并将这些方法迁移到课外阅读上,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分析、概括、比较、综合、联想等思维方法,达到以读促思、以读促写的境界。
(三)读书笔记,记录阅读感受
鲁迅先生提出“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 读书动笔,能够帮助记忆,掌握书中的难点、要点,有利于储存资料、積累写作素材,有利于扩大知识面,提高分析综合能力。教师在指导阅读时要求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时做好读书笔记,增强读书的效果,可以是抒发读书感受、摘录好词佳句、评价人物事件、提出质疑等。要想学生坚持下去,教师需要在固定开设的阅读课上进行读书交流,检查阅读效果。
四、加强课内外读书交流,培养阅读习惯,让阅读深入孩子心间
(一)建立固定的阅读课,保证阅读时间,让孩子爱上聊书
每周开设一节固定的阅读课,开展多种阅读活动,可以交流读书感悟、可以聊书、可以推荐一本好书,也可以是潜心静读……方式可以灵活多变。“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开设后,教师要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不要形同虚设,让阅读之花在孩子心间落地生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和学生聊书。和孩子聊书,可以碰撞思维的火花,透过聊书,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让学生了解朋友间不同的观点,可以发现彼此间共同的兴趣,更能清楚明白自己的想法,可以提升学生的思考力,也可以增加阅读的乐趣。一个学期,在学生自由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共读2—3本书,聊2—3本书,共同感受阅读,感受思想的力量、文学的美、人性的感动与悲伤。聊书时,应注意营造轻松愉悦的、随意的“聊”的环境。“聊书”不应该总是聊老师的话题,而应该多聊孩子自己的问题,让学生有想说的欲望。
(二)建设书香家庭,以亲子阅读推进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
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有爱读书的父母陪伴,孩子的阅读之路走得更远。语文教师可以号召家长建立“家庭读书日”,家长每天或每周抽出固定的时间陪孩子阅读,对于有条件、有时间、有精力的家庭,还可以提倡建立“亲子阅读卡”,每周或每月填写,记录和孩子的读书交流情况。班级、学校每学期评选出若干个“书香家庭”,并邀请“书香家庭”的家庭成员在晨会、家长会、班级群上进行展示,和孩子交流读书心得,以此带动、促进更多家长的参与。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需要长时间多方面的努力,包括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知识,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开创新思维并享受阅读的乐趣。
参考文献
[1]林乾荣.如何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J].学苑教育,2016(19).
[2]马桂芹.浅谈小学生阅读能力与习惯的养成[J].中华少年,2016(6).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