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18-05-14 10:01余祥
新课程研究·中旬 2018年5期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改革

摘 要:本文基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的实施现状,从建构主义的视角,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幼儿科学学习特点。重新定位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改革传统的教学、考核评价方式,创设情境,注重学生体验,提升学生设计、组织和实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余祥,硕士,乐山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四川 乐山 614000)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14-0053-02

一、课程教学改革背景

“科学”是幼儿园教育内容的核心领域之一,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实质是为了提高儿童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由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构成的体系。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客观的,一成不变的,主体对于知识的获取需要自身积极主动的建构,而不是依赖于教师的单方面传授。同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指出:“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不应为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1]这都体现出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的高要求,既要理解幼儿科学学习的特点以及知识建构的过程,又要能够创设情境,设计适宜的教学活动。为了使学生满足这种专业要求,需要高校教师在相关的课程教学中积极探索改革,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面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的教学现状,为了提升学生儿童科学教育的能力,应积极探索课程教学改革。

1.重新定位课程教学目标。课程目标的确立一方面要符合课程的个性和特点,另一方面应与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办学定位密切结合,考虑社会需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特点应突出“应用”二字,注重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养成基本的科研素养,同时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使学生的职前教育能更好地适应行业的工作需求。因此,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知识目标:掌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理论和概念,了解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发展前沿,形成先进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理念。建构起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体系,掌握核心概念。②能力目标:掌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途径、方法和模式,能够根据儿童的不同年龄阶段设计、组织、实施适宜的科学教育活动。③情感目标:树立科学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观,尊重儿童科学学习的特点和认知范式。

2.优化教学内容。科学地建构课程框架,优化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但对于教材的选择和使用应灵活,不能单一地参照某一本教材。教师在参照教材的基础上应对课程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和优化整合,使课程的内容结构和逻辑体系更加清晰合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三大模块,第一模块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概述;包括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涵、特征、目標、内容等。第二模块,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包括集教中的科学教育、区角活动中的科学教育、生活中的科学教育、偶发性的科学教育等。第三模块,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领域内容;划分为物质科学领域、生命科学领域,地球空间领域。

3.改革教学过程。要实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课程目标,需要对该课程的实施过程进行全面的改革,教学活动不应仅仅关注教师的教,更应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整个教学过程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2]

(1)整合教学方法。传统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大量使用讲授法,学生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学习缺乏热情和积极性。而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适合的教学情境,教学任务也各不相同,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长期使用任何一种单一的教学方法都是不适宜的,应针对不同模块的教学内容选择、整合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效果。

(2)讲授法与任务驱动法相结合。教师应用讲授法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涵、特点以及儿童科学学习的特点等内容。在较短的课时内帮助学生建构起关于本门课程学习的核心经验和能力。同时结合任务驱动法,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收集了解世界各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发展的前沿信息,并进行小组间的分享和交流,促进学生形成先进的科学教育理念。

(3)案例教学法与研讨法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案例教学的运用。精选幼儿园一线的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案例和录像,帮助学生通过观看录像和分析案例,增加感性直观经验。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讨,从活动案例的设计意图、目标、导入,具体活动环节的开展、生成,活动的效果方面等进行分层解读。然后小组间相互交流,互评各组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案例的价值,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形成设计儿童科学活动的思路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反思能力。

(4)注重模拟教学。让学生的每一次试讲试教实践练习都在幼儿园开展是不现实的,应充分有效利用校内模拟教学的机会提升学生的实操能力。在相应的内容版块理论教学结束后,布置任务,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自选内容进行教案设计,教学材料准备,在课堂上模拟幼儿园的班级教学环境进行教学。主讲的学生当幼儿教师,其他学生扮演幼儿,完整地体验整个教学过程,活动结束后开展自评互评,切实提升教学能力。[3]同时在相应的版块内容学习完成后也可安排学生以个人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展示,学生课后自主组织组内同学,利用微格教室进行演练,将整个过程录制保存,不断审视、分析,改善教学策略。

4.注重利用实习基地资源。充分利用院校资源打造高质量的见习实习基地,积极为学生创造去幼儿园一线实践的机会,使学生能更加近距离地接触幼儿园的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每次下园之前,和学生讨论了解其学习思考中的困惑,确定见习任务,设计制作相关的观察记录表,以便高效利用见习时间了解一线教师是如何选择和设计教学活动。同时学生可以观摩教学活动的具体开展,面对面地与幼儿园教师交流,更好地借鉴和吸收来自一线的指导,并尝试理论联系实践,运用所学对相关的活动进行评析。下园结束后,学生完善本次观察记录,教师安排时间,选择有代表性的观察个案组织学生进行分享、研讨。从而拓展学生的观察思考的视角,提升活动设计、组织、反思的能力。

5.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由于课程的课时安排有限,在指向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教学改革中往往难以让每位学生都有课上模拟实操,教师给予点评反馈的机会。同时,学生收集的各内容版块的教学案例汇总后也难以便于大家分享和使用。而充分利用各类网络平台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以微信为例,组织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创建微信公众号,学生将自己设计的教案、录制的教学活动视频上传,其他学生和教师给予点评留言,进行积极的交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同时在各公众号上创建资源库,分门别类汇总精选的教案,方便大家随时查阅和使用。

6.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引导学生解决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教师的教不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学,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体验,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内容。有效地关注学生的学,一方面需要教师在课堂中积极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另一方面有赖于教师与学生课上课下的积极交流。学情分析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止于课堂教学之始,应贯穿整个课程教学过程。在本门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在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中发现,学生普遍认为的课程难点在于如何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选择生活中适宜的内容组织教学。这确实也是本门课程需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前期经验积累,已经基本掌握了幼儿科学学习的方式和特点,明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的科学领域的分阶段目标和教育建议。理论的建构促使学生渴望设计高质量的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而要使活动有质量,需要使活动的开展符合幼儿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基于学生的困惑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积极的支持,创造丰富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多看、多想、多练,亲身体验完整的教学过程,在自评互评的过程中提供关键性的实践指导,促使学生不断反思总结,从而灵活地运用理论,科学地开展幼儿园科学教学活动。

7.注重过程性评价。根据课程性质特点,在教学考核过程中更加注重过程性評价,突出实践操作性,在课程成绩中,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各占50%。平时成绩的构成主要指实践操作,包括幼儿园教学案例的收集、观摩记录、分析占20%,小组教案设计、模拟实施以及相应的自评互评占20%,个人教案设计、自评互评占10%。期末闭卷考试指课程核心概念的理解,核心经验的建构以及理论的实践应用,在创设的模拟情境中分析、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Z].2012.

[2] 陈美荣.幼儿教师职前科学教育活动能力培养初探——“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思考[J].职教论坛,2016, (26) :76-79.

[3] 侯建平.高师“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 ,(10) :188-189.

责任编辑 程 华

猜你喜欢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改革
微课和慕课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的教学模式探讨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协同开展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衔接的探析
社会参与美国社区学院治理及对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治理的启示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