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产教融合作为促进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关于产教融合的方式与途径,一些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在不断的探索中取得了不错成果和经验,需要学校在专业结构上逐步实现与产业的对接;注重师资队伍建设与培训;构建实际工作岗位需要,与生产过程相联系的课程体系;建立产教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技术技能人才
作者简介:郭如,女,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8)14-0057-06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转型密切配合,才能培养出与经济发展方式相适应的高质量人才。2015年,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5〕6号)[1],提出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文件指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校企协同育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必然性
由于各个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各个行业、产业出现的时间也有所不同。从借助一定生产工具进行劳作的农业经济时代,到以人力为主的手工业经济时代,以及伴随着工业革命而来的工业经济时代,到如今高科技的的智能时代。[2]不同的时期会涌现不同产业行业,同时,也会淘汰一些落后的产业、行业。随着产业的不断更新与分化,职业教育逐渐从普通教育中分化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教育体系。职业教育是伴随着产业的出现逐步发展起来的,它与产业有着天然的联系。目前,产业结构的复杂化、多元化向职业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更要把握时代的脉搏,熟练掌握职业技术技能。当前,我国缺乏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承担着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输送高级技能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当下,高职院校应紧跟时代的要求,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每所职业院校都有各自的特色项目和优势专业,而各地也有自己所依赖的支柱产业与特色项目,产教融合则恰好将二者结合起来。[3]2016年3月,两会授权新华社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在五十九章“推进教育现代化”中提出,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应用性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职业教育教师和企业技术人才双向交流。关于如何实现产教融合,职业院校需要对现有专业结构、人员师资配备、实践训练基地等诸多要素予以系统盘点。
二、高职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实践
(一)专业结构逐步实现与产业对接——以天津市海河教育园区职业院校专业分布为例
学校的某一专业的设置是相应社会产业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学校专业的设置不仅体现其办学特色,也反映着社会需求,具体来说,便是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
为了充分发挥职业职业教育在促进区域经济的作用与能量,天津市规划选址建设了海河教育园区。自2009年开工建设,截至目前,海河教育园区吸收进7所高职院校,2所中职院校。海河教育园区这9所职业院校,共有267个专业,涵盖14个专业大类。其中,制造业、电子信息、财经、艺术设计传媒的专业数量分别是:58、54、46、27、18,排名位列前五。专业分布院校数排前五的专业大类是制造业、财经、电子信息、艺术设计和旅游等。每年毕业的人数排名前五的大类有制造、财经、电子信息、交通运输、艺术设计传媒等,人数占比分别是29.5%、25.8%、13.6%、11.5%、5.6%。可以看出,海河教育園区的中高职院校逐渐形成健全的专业体系,为带动天津经济发展的各行各业提供人才。轻纺食品、材料与能源、生物与药品、环保气象与安全这几个专业大类的专业点数占比依次是22.2%、44.4%、11.1%、22.2%,每年的毕业人数所占比例分别是2.0%、1.5%、0.8%、0.7%,与制造业、电子信息、财经、艺术设计相比,所占比重相对较低。(见表1)
天津市经济的发展依托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轻工纺织和国防科技八大优势支柱产业。从表1可以看出,海河教育园区职业院校开设的专业大类包括制造业、电子信息、交通运输、材料与能源、轻纺食品、生物与药品等几大类,与天津市的优势支柱产业能够形成一定的对接。其中,生化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轻工纺织、航空航天这些产业对应的专业数与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相比,相对较少。目前,海河教育园区还没有职业院校开设国防科技行业相应的专业,此产业无对应专业。
学校应不断优化自己的专业结构,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进行专业设置的调整,增加或是撤减某些专业。一个地区的竞争力除了自然资源外,就是人才的竞争力。以专业为依托,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注重师资队伍建设与教师培训
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的显著特征在于其职业性、实践性,教师不仅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这样,在满足自身的专业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实现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
天津滨海职业院校是一所以培养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专业技术技能人才为主的综合性全日制高等职业学院。借助校企合作的东风,学校聘请行业、企业的技术专家和管理人员来学校,作为客座教授和兼职教师为学生传授经验、指导学生实践操作。聘请的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都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骨干,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操作技能,能满足教学计划中职业核心课、职业技能训练课程的现实教学需要。为了便于管理,天津滨海职业院校制定了并下发了《兼职教师聘任管理办法》,对兼职教师的基本要求、聘请程序、组织管理与待遇进行了详细的说明。通过聘请校外教师引进校外优势资源,将先进的生产经验转化为教学资源,可以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打铁还需自身硬,天津海滨职业学院同时注重校内教师的培训,这其中包括教师校本培训、企业定岗实践培训和校外培训。(1)校本培训通过聘请院内外教学理念先进,教学经验丰富,科研与服务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员或行业、企业一线的高技能人员担任校本培训教师,对院内的教职工进行培训,其中,包括以理论与课程培训为重点的全员培训和以实践和动手操作为重点的个性化培训。(2)企业顶岗实践培训是为促进教师了解产业发展动态,接受新的生产技术、熟悉新设备,增加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更新能力结构,增强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与实践经验。(3)学校根据教师年度培训计划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安排教师进行校外培训。
(三)构建实际工作岗位需要,与生产过程相联系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依托,产教融合背景下的人才培养需要考虑行业、产业对人才的要求,天津市某高职院校根据专业性质和特点与合作的企业共同开发课程(见表2)。课程按照职业需求,根据企业的岗位需求、工作过程设置,企业对市场需求的敏感度决定了它对课程的要求比学校更具有针对性。在保留基础专业课程的基础上,通过与企业共同开发专业相关课程,对企业而言,可以满足企业对学生知识体系与能力结构的要求,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真正成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另外,可以优化学校的课程结构,为学校的课程设置与改革提供一定的方向。专业是依托产业而存在的,任何时候课程的设置都不能脱离产业。
教材作为课程重要的知识载体,加强教材的实用性和专业针对性。校企资源互补,学校的专业教师,其专业理论知识更扎实。工作在一线的企业技术人员,实战工作经验丰富。双方合作共同开发教材,在保证理论知识完备性的基础上,将实际工作经验增加到教材中,理论加实例,这样使得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产实际、更具备实用性,学生的专业知识才能掌握的更扎实。
(四)建立产教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按照教育部文件指示,未来职业教育中实践课程的比重要达到50%以上,实训基地的建设程度决定着实践教学的水平。[4]天津市某高职院校与英利集团天津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合作,成功申报了天津滨海新区新能源产业链培育资金资助计划项目——“新能源产业实训和研究基地建设”,由企业出资还在校内建设了“分步式光伏发电站”,作为学生的校内实训基地的同时,还能为企业员工、学院骨干教师提供培训基地。另外,学校与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在企业真实的车间生产环境中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感受真实的工作环境,通过“真刀实枪”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激发学生的职业意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目前,学校根据专业需要,建立的校内实训室达到84个,校外实训室达到37个。学校与企业还共建了培训中心,为实训基地提供相应师资。(见表3)
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能使学校与企业双方实现共赢。一方面,企业可以利用这个基地选拔优秀的毕业生充实到企业中;另一方面,这个基地可以为公司的培训员工。对学校而言,能够提高学校就业率,凸显学校的专业办学特色。
综上所述,校企合作作为实现产教融合的重要途径,无论是专业与产业对接,还是师资队伍的建设、课程体系的构建、实训基地的建立,只要离开了企业的参与,学校便失去了行业指导。学校是面向社会培养人才,企业是根据自己的需求接收人才,只有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将产教融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才能形成双方人才培养对接。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校企合作能发挥巨大的力量,合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职业教育的长效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政府网.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就《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答记者问[EB/OL].[2015-07-27].http://www.moe.edu.cn/srcsite/A07/moe_953/201508/t20150817_200583.html.
[2] 聂伟. 从职业教育发展史角度分析校企合作的必然性[J]. 职教论坛,2011(15):38-40.
[3] 杨云. 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16(21):53-56.
[4] 成志平. 高职院校實训基地建设模式及其利弊[J]. 教育与职业,2016(11):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