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内部质量保证的文化自信

2018-05-09 03:11华危持
江苏教育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中职校

华危持

摘要:学校“教诊改”的核心是构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期望该体系的构建与运行,能够发挥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作用。但现实情况复杂,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与运行,还需要学校质量文化的支撑。质量保证与质量文化之间,双向同构,双元并举,共同提高教育质量管理的成效。学校内部质量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有其自身的组织框架和成长路径,它是质量保证体系赖以生存,得以运行的灵魂、核心和内驱活力。学校质量文化自信,应从理念、规划、典型、自律、管理、协同等六个方面共同培育和发展。

关键词:中职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质量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2/03C-0065-04

一、质量保证与质量文化的关系

当前,学校构建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是重心突出,系统集成,纵横交织,逻辑延伸,动态响应的质量认证与改进体系,简称“五纵五横一平台”。即“纵向五个系统”: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监督控制系统;“横向五个层面”:学校进取、专业建设、课程实施、教师成长和学生发展层面;“一平台”:教育信息技术平台,内含质量信息交流、分析决策管理、资源共享学习、评价激励促进等功能。学校内部“五纵五横一平台”的构建,是现代化学校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适应性、主动性、法治性举措,相当于现代化企业的转型升级行动,以求在更高层级上获得更有活力的发展。

“五纵五横一平台”的构建与运行,目的是要保證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由此产生四个问题:一是保证体系本身的质量如何实现?二是人才培养的质量能否保证?三是两者之间如何建立对应关系?四是如何进行两者之间的中介与调节?四个问题中,前两个问题的核心是“质量保证”,后两个问题重心是“质量文化”。要清楚“质量保证”与“质量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必须首先明白,什么是质量?进而探索“质量保证”与“质量文化”之间的双向同构,双元并举,共同提高教育质量管理的成效。

“质量”概念,至今没有确切的定义。这是合乎质量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质量本身不是固定不变的,无论是产品质量还是服务质量,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就说明质量是动态变化的、永无止境的,因而是难以确切定义的。根据常州卫生学校近百年的办学经验,凝练的办学质量观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改进为(质量)生成。即以需求为关注焦点,骨干起表率作用,教职工全员参与,管理重心转变向下,看全局转工作方式,将改进作永恒目标,依数据作分析决策,讲奉献求社会支持。若以社会通行的群众性语言表述,即以服务对象是否满意为标准,判断质量的优劣。在学校,师生满意就是质量好;在医院,病人满意就是医护质量高;在社会,用人单位满意就是对学校优质教育的评价。

质量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怎么能够得到保证呢?所谓“质量保证”,实属人们的理想愿望或期望。只要需求在变,问题就会不断出现,“质量保证”就只能是一项长期努力且永无止境的期望目标。“质量保证”可以是一种预期目标的承诺,但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更合适的表达应该是质量认证体系。但国际质量标准论证体系的要求更高,且是每年有序地循环进行,不断地重新论证加以持续改进。相比国际质量标准认证体系,学校内部的质量保证体系,即“五纵五横一平台”的建立,相对要比较容易实现。而且,这“五纵五横一平台”的构建,是由学校内部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逐步构建,不断完善的,因而是能够不断获得提升的。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质量保证”是一种理想的目标,不断优化改进倒是每天能够去做的功课。这正是质量保证体系建立的价值所在。有体系总比没有好。有了“五纵五横一平台”,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能够得到更加有力的保证。

更加有力的保证,意指“五纵五横一平台”构建的体系和机制,制度和流程等,能够保证在其中活动的人们实现规范高效的工作,产生积极的质量效应。一旦人们有目的地有序地组织起来,向着确定的目标奋进的时候,其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就会有效地提高。

本文关注的重点,是在该体系下工作的人们,即学校的教职员工,如何响应“五纵五横一平台”预设的制度和流程,去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这是“质量文化”问题,也是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思想认识问题,它会直接影响到“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和成效。

学校的“质量文化”,可简约地理解为学校人才培养教育质量观的人文化过程。换言之,是将学校的质量观(前述)融化到教职员工的自觉行动中,渗透到每天的师生教学活动中,内化到“五纵五横一平台”的具体操作中。全体教职员工对学校“质量文化”的高度认同和主观能动,也即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内因,是灵魂,是活力。唯有人的内因、灵魂和心动,而后才会有外显的“质量保证”行动与质量目标的实现。

综上分析,不妨将学校的“质量文化”视为学校师生员工的意识形态,而将“质量保证”体系(即五纵五横一平台)视作师生员工教学活动的现实基础。意识形态和现实基础之间,必须要相适应,相平衡,才能形成人才培养的高质量生产力。也即基础要建好,思想认识要配套,质量才能有提高。这就是“质量文化”与“质量保证”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中,“质量文化”是内因,是动力,“质量保证”是外因,是结果。[1]内因促进外因,动力产生结果。而结果的好坏,也会影响到内因,触动并转化为内因活力。

目前的“教诊改”工作,据内部调查,存在“五难”:一是理念、意识更新难;二是目标体系、标准体系建立难;三是各层面质量改进螺旋建立难;四是实现数据源头的实时采集与开放共享难;五是落实双向(多向)循环改进难。上述“五难”,从本质上分析,都是人的思想认识问题,并非技术问题。即使是技术问题,也是由思想认识不到位所引发的,因而,都可以归纳为“质量文化”建设问题。

二、质量文化的框架结构与发展路径

学校的“质量文化”与社会文化、民族文化、企业文化密切相关。主要原因是学校师生员工来自社会的各个不同群体,各种思想意识的源流与社会相通。开放性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也需要不断引进先进的行业、企业和民族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内校外的认同理解和践行,也是相通的。但学校的质量文化有其自身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接班人的殿堂,是先进文化传承的专业场馆,其服务的对象是社会未来的新生力量,其培养的人才是优秀的毕业生。学校的“质量文化”具有人本性、自律性、先进性、开放性、创新性和法制性,从而构成学校“质量文化”的基本组织框架。

人本性,即追求“立德树人”与师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参照教育部2016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执行。教师发展的核心素养,参照相关文件,结合教师专业化成长需求,对应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自行编制,推广执行。

自律性,即追求提高师生人文科学素养,学习中外民族先进文化,在学生中普及“四自”(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教育,在教师中实行“五阶梯”(教学新秀、优秀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学科〉带头人和专家型教师)培养方案。让文化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自律。

先进性,即追求人才培养方式和课程内容建设的先进性,促进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保持一致,提高学校教育供给侧的优化服务与行业企业之间需求的适应性。发挥常州护理教育集团的中介与调节作用,体现学校“质量文化”的先进性。

开放性,即追求与国内外优质教育集团的专业(学科)合作与交流。互派师生交流学习,实现课程建设、实训培养、专业开发方面的深层合作与紧密融合。吸收与采纳先进技术和方法,对接“一带一路,开放共赢”职教文化新境界。

创新性,即追求院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教学研项目的联合开发与对接。引进创新创业课程,培养具有“三创”(创优、创新、创业)精神的师生员工,安排师生到卫生行业与药业企业见习实习与挂职锻炼,开展技术合作攻关与创新设计活动。

法制性,即追求学校领域的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校,以德治理。按照新版《学校章程》,全面整理修订学校规章制度,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实施学生、教学、后勤的规范化管理与科学发展目标管理。聘请校外法制副校长,组织开展系列法制教育。

学校“质量文化”的基本组织框架由上述人本质量、自律质量、管理质量、开放质量、创新质量和法制质量等六个部分组成。它们与“五纵五横一平台”的纵横交叉点与质量螺旋式上升的十个环节(学习、标准、设计、组织、实施、诊断、学习、创新、存储、改进)紧密相连,全面包容,相互促进,同构映射,共同提高。学校“质量文化”的包容性、渗透力、持久性和稳定性发挥不可或缺的主导作用,促进和影响“质量保证”的程度。

学校的“质量文化”,就其文化底蕴修养的角度看,需要有一定的榜样引领和时空跨度。即学校的“质量文化”有其自己的发展路径。“质量文化”要有载体,依赖载体,才能表达和体现、贯彻和执行。载体既可以是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也可以是现实构建中的“五纵五横一平台”,载体上呈现的“质量文化”发展路径,则是从自立到自觉,从自觉到自信。

自立,主要依赖师生中间榜样的力量,发挥标杆作用。常州卫生高职校建校百年,其中有许多优秀的“用爱和知识守护生命”的榜样,如孙静霞、邹瑞芳、屠丽君、宗荷琴等,她们在祖国各地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一线工作,其优秀思想和文化精神,如“南丁格尔精神”“白求恩精神”“为人民服务精神”等,正是现代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文化中的典范。

自觉,主要源自师生内在心灵的积极追求。“真正的质量来自于心灵……,来自于对所做的事情充满了自信和骄傲的人们”[2]。学生学习,教师备课,不可能每个环节都依赖“五纵五横一平台”来保证,而是依靠个人内在的、自律的、自觉的、主动的追求,才能实现。质量文化建设的自觉自律阶段,需要资深教师的传帮带,也需要年轻教师的创新发展和不懈追求,从而带动学生的自律自觉。

自信,是学校“质量文化”发展的一种较高阶段。学校“质量文化”自信取决于四个要素。一是建校以来所取得的客观成就。成就越大,自信心(度)会越高。学校发展成就有目共睹,无疑会增强自信。二是既往成功的经验,包括制度和举措,会帮助师生员工树立自信。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后人受到前人的启发,会修正自己当前的行为,从而增强自信。三是他人的评价和指导,上级或社会各界对办学质量的评价和指导,或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使用评价,会影响学校能力的自信。四是个人自我对办学质量及其运行环境(五纵五横一平台)的理解和认识。如果理解不深或片面认知,则会降低自信(降低自我效能感),甚至发生“随大流”的盲信盲从行为,失去自信。常州卫校人的质量文化自信,源自每个师生员工对自己所从事的各种工作的感性评估。全校师生员工对质量建设、质量生产、质量效能的感性评估,综合起来,则会形成学校“质量文化”自信。

三、学校质量文化自信的培育对策

高度的质量文化意识、文化自律和文化自信,必须通过师生员工内心的接受与转化,才能产生现实的教学质量,并形成“诊改”优化的原动力、持续性、认同感与获得感。学校质量文化自信的培育发展,主要采取以下对策。

(一)树立质量文化理念,培育特色质量文化

质量是动态发展的人为观念,永无止境,永不满足,贵在不断发展,持续更新。《学校章程》的总则中具有办学依据、办学思想、办学目标、办学原则等内容,屬于学校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文化思想,包括质量文化理念。应从《学校章程》的系列解读展开,也可从校园质量文化口号入手,如校训—用爱和知识守护生命,校风—民主、和谐、踏实、进取,学风—学思并重、知行合一,教风—厚德博学、敬业爱生,包括引进企业文化,如“用心制好药”,“只有专注,才有专业”,这些质量文化口号,具有渗透力、包容性和启迪作用,可由师生员工集思广益,推荐使用。

(二)制定质量文化规划,明确建设目标任务

贯彻《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中关于质量文化的目标任务,映射到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五纵五横一平台”的标准、制度、规范、任务、操作等执行条文中,培育质量意识和质量自觉。并将质量行为成效运用于年终绩效目标管理考核之中。

(三)宣传质量文化典型,落实质量主体职责

开展管理质量提升行动,发挥质量标杆的引领作用,带动学校质量文化建设。宣传优质教学课程、优秀教学团队、杰出骨干教师在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运行中的先进经验与做法,引导不同层面的质量主体(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和后勤员工)与质量评价主体(教师、学生、领导、专家、同行、家长、督导员等),[3]主动思考如何实现质量提升,落实质量主体职责。

培育质量文化自觉,激励内在质量自律。建立学校学术发展与教育质量价值相统一的学术环境,创建人本位的质量管理软环境,创新发展性质量评价模式,创建协议、协商、合作的质量和谐管理机制。[4]让质量问题首先在校内学术层面进行讨论,提出对策和解决方案,再让领导和师生员工进行评价认定,让职能部门负责实施管理,编制相应制度手册,并解答各种质量自律问题,促进质量自律。

(四)运用信息技术管理,集成工作动态数据

通过建设智慧校园,让办学过程中产生的相应质量数据,能够实现智能化采集、处理、分析、反馈和有效利用。所有质量问题信息,能够在智能化信息管理系统中留有痕迹,形成记录,方便质量追溯。让数据信息转变为质量文化信息,并能实时分类处理、有序公开,促进各职能处室办事人员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相关事项依法依规及时公开,确保教职员工自觉执行质量管理规程,主动讲求质量管理实效,从而为有效实施民主和谐、踏实进取的管理创新提供文化支撑。

(五)推进质量主体协同,共建质量文化自信

学校内部质量保证的文化自信,需要多元质量主体(领导层面、管理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后勤层面、国内外医院或企业层面)等的全面协同与配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让先进的质量文化理念深入人心,共同培育和发展学校质量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朱剑.英国职前教师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从质量保证走向质量文化[J].教师教育研究,2016(6).

[2]查勒斯·G.库博.从质量到卓越经营:一种管理的系统方法[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

[3]姜成建.以标准体系的建立为抓手 促进高职质量文化的形成[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17(6).

[4]程宜康.文化管理视阈下的高职院校质量文化思考——兼议质量的文化管理途径与策略[J].职教论坛,2017(33).

责任编辑:章跃一

猜你喜欢
中职校
中职CAXA制造工程师课程有效教学探析
中职校机械制图与CAD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对中职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思考
情境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中职校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分析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社团良性发展的几点认识
新课改下中职校和谐教学课堂的构建
中职 《电机与拖动》 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中职计算机专业社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专业课校本教材对中职校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