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褐斑内服用药规律的古代文献研究

2018-04-20 05:32丁木云黄思斯黄咏菁林银哲陈怡君
江苏中医药 2018年4期
关键词:性味四物汤频数

丁木云 黄思斯 黄咏菁 林银哲 陈怡君 刘 婷

(1.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东广州510405; 2. 广东天河区棠下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东广州 510600 ;3. 广东省中医院,广东广州510120)

黄褐斑是一种弥漫性褐色色素沉着的面部皮肤病,在古代文献中又称之为“面尘”“面皯”“肝斑”“黧黑斑”等,好发于育龄期女性,由于其影响美观,给女性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黄褐斑的病因较多,发病机制复杂,属于皮肤科的难治性疾病。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女性工作与生活压力的增加,其发病率也显著上升。西医认为黄褐斑的发病主要与遗传、紫外线、性激素水平有关,对于黄褐斑的治疗仍缺乏有效的方法。古代文献中虽无黄褐斑这一病名,但对其类似症状却早有记载,古代医家在治疗黄褐斑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用药经验,值得我们去挖掘与合理运用。本研究从古文献出发,将古代医家对于黄褐斑的内服处方用药进行归纳总结,并分析其用药规律,为黄褐斑的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2 资料筛选 将明确说明用于治疗面尘、黧黑斑、面皯等疾病的中药内服处方均收录,多次出现的只录一次。所记载的方药不用于治疗黄褐斑或黄褐斑的外治处方以及重复出现的方剂(所含的药名及药量均相同)均不录入。中药名称及功效分类参考2002年人卫版《中药学》,将中药名称规范化,如“天雄”归为“附子”,“麦门冬”归为“麦冬”,“当归身”归为“当归”。

1.3 统计学方法 创建Excel表格,将方名、年代、文献出处、组成、剂型作为主要条目,将数据对应输入,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 21”建立数据库,采用描述性分析对所录的方药进行统计学分析,运用频数分析总结出频数较高的药物及性味、归经情况。

2 结果

2.1 功效分类用药情况 111首治疗黄褐斑的内服方中使用中药共计242味,用药总频数为1249次,其中频率较高的药物种类依次为补虚药、温里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收涩药五类,尤以补虚药为最,频数为399次。使用频数最多的前9味中药依次为肉桂40次、茯苓37次、当归30次、五味子29次、附子28次、甘草27次、牛膝27次、熟地25次、肉苁蓉24次,频数均大于23次。详见表1。

2.2 性味分类用药情况 对182种中药进行药物性味分析,其中药味以甘、辛、苦为主,累积频率为93.3%;药性以温、平、寒为主,累积频率97.8%,见表2。2.3 归经分类用药情况 182味药中以归肝、肾两经者最多,累积频率45.1%,见表3。

2.4 药物配伍情况 111首内服方中进行药物配伍归类,高频的药物配伍主要有6类,分别为气血双补类、补阴血类、补阳类、阴阳双补类、健脾渗湿类、去面皯类,尤以调补肝肾的药物配伍较多,见表4。

3 讨论

表1 各功效类别频数及其常用中药频数

表2 中药性味及使用频数、频率

表3 药物归经及使用频数、频率

表4 使用较高的药物配伍频数

3.1 内服方药特点分析 黄褐斑用药中以补虚药、温里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这四大类药为主要组成,尤以补虚药为最,补虚药又以补血药和补阳药的使用最突出,补血药中使用最多的是当归、熟地。当归首载《神农本草经》,性味为辛甘温,入心肝经,为补血之圣药,使气血各有所归,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之功效,主治心肝血虚。熟地性甘、微温,入肝肾经,养血力强,乃补虚养血之要药,具有滋阴补血、填精益髓之效,与当归同用,既能增强补血之力,又有补而不滞之妙用。补阳药中使用较多的是肉苁蓉、鹿茸、巴戟天主入肝肾二经,具有补肾助阳、填精益髓之效。温里药使用的频率仅次于补虚药,主要发挥补火助阳之功,肾阳充足,气血运行流畅,则瘀血不生。活血化瘀药中的代表药物为牛膝和川芎,牛膝入肝肾二经,具有补益肝肾、活血通络的功效。川芎入肝经,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现代药理研究川芎可以减少黑素细胞形成,降低酪氨酸酶活性,从而减少黑素细胞[1]。牛膝、川芎配伍,活血行气之力增,既可治疗黄褐斑肝肾不足之本,又可治疗瘀血内停之标。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药具有降低雌激素水平,减少黑色素合成的作用。利水渗湿药仅次于活血化瘀药,“面黑皯者,或脏腑有痰饮……故变生黑皯”,脾虚痰湿也是黄褐斑的重要病机,痰湿内蕴,阻滞脉络,气血运行不畅,亦可致瘀生斑。利水渗湿药中以茯苓、泽泻最为常用,茯苓利湿又可健脾,可治痰湿之标本,泽泻可渗湿泄热,可用于治疗兼有湿郁化热的黄褐斑。根据内服方的用药特点,可以体现黄褐斑的发病与肝肾不足、气滞血瘀、痰湿内停有关,从而确立黄褐斑的主要治法为调补肝肾为主,兼顾行气活血化瘀。

3.2 高频用药分析 用药频数排在前9位的药物依次为肉桂、茯苓、当归、五味子、附子、甘草、牛膝、熟地、肉苁蓉,这些药分别属于温里药、利水渗湿药、补血药、收涩药、补气药、补阳药,这些药为肾气丸、加味肾气丸、四物汤、六味地黄丸、归脾汤的主要成分,这也客观反映了黄褐斑的病性为本虚标实,肝肾不足为本,气滞血瘀为标。

3.3 用药性味与归经分析 治疗黄褐斑的药物性味以甘、辛、温为主,甘味能缓、能补,可滋养补虚;辛味能散、能行,可行气活血。黄褐斑是属于本虚标实的慢性疾病,而甘、辛、温之药可补虚泻实,亦切合黄褐斑的主要病机。药物归经以肝、肾经为主,其次为脾经,因肝肾不足、脾虚痰湿最终均可发展为血瘀而变生黄褐斑,故药物归经与黄褐斑的病因病机也相一致。

3.4 高频药物配伍的分析 将这14个药物配伍按功效分类,可分为六类:①补阴血类,既补肝血,又滋肾阴,此类药对用于治疗黄褐斑主要出现在四物汤和六味地黄丸中。当归、川芎、熟地是四物汤的主要成分,功用补血调经,主治营血虚滞。四物汤出自《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原文主治“伤重,肠内有瘀血者”[2],张秉成的《成方便读》云“一切补血诸方,又当从此四物而化也。补气者,当求之肺脾,补血者,当求之肝肾”,说明四物汤是补血的基础方。本方补血而不滞血,行血而不伤血,滋而不腻,为补血调血之良方,古文云“无瘀不成斑”,故本方可治疗血虚夹瘀之黄褐斑。六味地黄丸为治疗肝肾阴虚之代表方,补中寓泻,可治疗阴虚火旺之黄褐斑。②气血双补类,人参、当归、黄芪为归脾汤的主要成分,归脾汤功用益气健脾,养血补心,主治脾虚所致的气血亏虚证,本方与补肝肾药同用可发挥滋后天以养先天之效。③阴阳双补类,熟地、附子、肉桂为肾气丸的主要药物,本方是补肾阳的代表方,多用于治疗肾阳不足之黄褐斑。④补阳类,附子、肉桂为补火助阳之药,肉苁蓉、鹿茸入肝肾经,功能补肾阳,益精血。附子、肉桂与肉苁蓉、鹿茸相配伍可增强补肾助阳之效。⑤健脾利湿类,人参、白术、茯苓为四君子汤的主要成分,功善健脾益气,兼化水湿,多用于治疗脾虚痰湿之黄褐斑。⑥去面皯美白类,白附子、白芷、杏仁、桃花、当归、柏子仁在本草专著中均有美白功效,白芷“去面皯疵瘢”,白附子“主面上百病,行药势,治面皯疵瘢”,《名医别录》中记载苦杏仁有杀虫祛黑,令面部白净光泽的作用,《神农本草经》中提及桃花具有“令人好颜色”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桃花可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减少体内黑色素的形成和积累,从而达到美白效应[3]。研究表明当归具有抗皮肤老化及美白的双重功效[4]。柏子仁的药用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并被列为上品,称其有“主惊悸、安五脏、益气、除湿痹。久服令人润泽、美色、 耳目聪明、不饥不老、轻身延年”之功。

综上所述,从用药频数及药物性味归经的角度出发,古人治疗黄褐斑重视先天之本,在调补先天的基础上气血同治、肝脾同调,从而确定了黄褐斑的主要治法为调补肝肾,兼顾行气活血化瘀,肾气丸、六味地黄丸、四物汤、归脾汤为治疗黄褐斑的基础方。

[1] 李利,周敏,周光平.川芎嗪对正常人黑素细胞黑素合成的抑制作用[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3,17(3):18.

[2] 李翼.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97.

[3] 刘杰超,张巧莲,焦中高,等.桃花提取物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及其动力学分析[J]. 果树学报,2014,31(5):836.

[4] 高瑞英,党志,邹颖楠,等.当归提取物抗皮肤衰老及美白功效体外实验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4):874.

猜你喜欢
性味四物汤频数
基于基因表达谱相似性的四物汤重定位及抗乳腺癌有效成分群辨识
方剂药性量化研究现状及展望
四物汤有效成分的关联性分析
中考频数分布直方图题型展示
经方中芍药的运用
学习制作频数分布直方图三部曲
频数和频率
盗汗病治疗药物性味归经频数分析
桃红四物汤合二陈汤治疗卵巢囊肿56例
芪蓉润肠口服液联合桃红四物汤治疗老年习惯性便秘2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