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伟
随着我国大学“双一流”建设的不断推进,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关于“双一流”大学评定的合理性,学界也一时仁智各见。诸多见解说到底都是一个善意的提醒,即提醒我们深切地反省大学的使命究竟是什么,何谓大学的精神。大学争创“双一流”自然有其合理之处,但“争创”背后一定不要忘记大学的初心,否则大学可能走了很远,而忘了因何出发。
大学的“初心”是什么?这个“初心”就是人才培养。这在19世纪初洪堡进行的柏林大学改革中早见端倪,洪堡提出的学术自由原则、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为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洪堡认为,大学不是一般的职业养成机构,而是造就人才之所。20世纪50年代,自大学“社会服务”的功能得到强化以来,大学人才培养的功能在某种程度上被弱化,以至于大学的知识生产和社会服务,当然主要是为社会需要而进行的实用性知识生产,成为大学排名最重要的指标。我国进行的“双一流”大学评定,在一定意义上也受到这种倾向的影响。当然随着现代知识生产的集团化,大学在生产知识方面的功能无疑会更加凸显,但知识生产最根本的目的除了服务社会,还要兼顾知识的育人价值,用洪堡的表述就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首先,从大学的本体价值上看,大学是为培养人之故而形成的。大学说到底是研究高深学问、培养具有大学问品质的人的高等教育机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就中国传统“大学精神”而言,学问之道就是做人之道,做大学问也就意味着做德性卓越之人。蔡元培先生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由此看来,大学的人格养成、人才培育的价值实是大学的本体价值,这一本体价值并不因大学社会功能的变迁而发生变化,而是大学的本质之所在。
其次,从大学的历史演进上看,大学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也是一以贯之。大学的核心任务就是人才培养,它的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职能事实上都以人才培养为目的或基础,科研是为了服务于更好的教学,同时大学也通过更多、更好的人才培养满足社会的需求。即便目前大学的人才培养功能部分地受到弱化,但大学如果不把人才培养置于核心地位,大学事实上也就是在“不务正业”。大学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双一流”大学侧重于评价大学的硬实力,而人才培养、教育文化是大学的软实力。硬实力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人才培养和教育文化这个软实力,大学的硬实力也就不能健康、持久地发挥作用。
再次,从大学当下的责任担当来看,“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由于大学在文化—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独特的职能,大学更应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价值旨归,自觉地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把立德树人贯彻到教育、教学的一切行动之中。大学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之间并不冲突,但大学所有的这些职能都必须回到人才培养这个根本任务上来。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落实,不能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大学就是对其时代的不负责任。
最后,从大学所处时代教育矛盾上看,大学的主要任务也在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和高水平教育的需求,公平、公正地保障每一个人的发展。人民对于大学的获得感,也就是能够公平、公正地享受大学资源,因此说到底大学对于人民来说主要还是一个人才培养的问题,而人民最关注的,也就是通过大学教育其自身得到了何种程度的发展。人民当然会关心大学排名,但对大学排名的关注与其说关注的是大学本身,不如说关心他在大学中将得到怎样的教育,享受到什么样的教育资源。
大学的根本任务和出发点是人才培养。这就要求大学的教育教学和各项管理都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培养人为中心。大学不是“表格”的事业,而是必须切实地把人培养好,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
首先,回到“人才培养”的初心,要求大学要优化育人模式,改善育人环境。大学需要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为给每一个人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在培养目标上,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公民素养;在课程设置上,既要强化通识课程,又要突出个性化选择;在评价机制方面,要注意进行综合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特别是要进行学分制改革,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其次,回到“人才培养”的初心,要求大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教育的根本,是大学质量的生命线。为提高教育水平提升教育质量,大学就需要加强师资队伍的指导思想建设,加强师资队伍思想政治建设和师德建设,大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健全教师管理体制,切实保障师资队伍建设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没有一流师资,就没有一流大学。
再次,回到“人才培养”的初心,要求大学把“教学”摆在首位。一流大学和一流研究具有相关性,但还不是一回事。所谓高水平大学,根本上讲就是具有一流教学水平的大学,同时也是一流研究水平的大学,一流研究归根到底要落脚在大学的教学质量上来,落脚到学生培养上来。把教学摆在首位,就要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正确处理教学与社会服务的关系,正确地处理学科与教学的关系。大学的各项工作都要围绕教学这个中心,在人才引进、职称评聘等方面向教学倾斜,打造为了教学、服务教学的大学教学文化。
最后,回到“人才培养”的初心,要求大学把育人为本落在实处。育人是大学的本质和灵魂。这也是人们对大学的基本共识。但育人为本不能仅停留在观念中,大学必须正确地理解育人为本的内涵并把这一思想贯彻到大学工作的方方面面。用课题、评奖、论文这些指标评价大学固然没错,大学进行学科建设也没有错,但这都不是大学的根本任务。问题恰恰在于,如何把专业优势、学科优势、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中国大学的短板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这种转换能力的不足。一流大学若培养不出来一流人才,所谓一流大学仍然美中不足。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人才培养就是大学的“本”,这个“本”抓住了,大学的“道”也就了然清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大学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需要回到人才培养这个“初心”上来。
(作者高伟,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