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勇(特级教师)
对于小学写作教学,有两种声音引人注目:一是主张大量地阅读积累,强调只有多读多背,才是写好文章的正途;二是强调要呵护儿童的言语诗性,在小学阶段全面开展创意写作。
笔者以为,这两种观点似乎都有道理。因为写作需要言语积累,写作教学旨在发展人的言语个性。但是在小学写作教学实践中,除了一些典型特例外,没有成批的普适样本得以印证。反而,一直饱受诟病的“写作训练”却一直支撑着当下的中小学写作教学,延续着这个民族母语传承的文脉。但是由于写作训练的教学质量一直不高,加之广大教师对此研究的深度和力度不够,导致写作教学中的诸多问题都与写作训练挂上了钩,并且背上了机械重复的黑锅。因此,回到写作训练中来,置于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之下,重新审视和认识写作训练的特征和作用,这是习作教学研究再出发的新逻辑和新征程。
长期以来,习作训练一直是以“点式”呈现的,它不像完整的习作课堂那样,先要创设情境,激发儿童表达欲望,然后展现习作内容,进行习作指导。它体量较小,属于“短平快”“直上桥”,会在毫无铺垫的情况下强行出现在儿童的面前,以“训”的面孔进行“练”,因此显得“机械”;如果一次训练达不到预设的目标,还得出现第二次、第三次,于是,训练就有了“重复”的恶名。要改变这种境况,就得将训练和儿童的内在需要融会贯通,即给训练一个具体的语境,譬如写自我介绍,可以创设这样一个语境:学校大门口的电子大屏幕将给你一个展示空间,想一想,怎样吸引走进校门的同学,让他们愿意停下脚步了解你?又怎样让他们看了大屏幕上的介绍,想主动认识你,并愿意和你交朋友?这样的写作训练,有明确目的——展示自己;有真实的读者——全校师生;有具体的言语样式——自我推介;有鲜明的效果——吸引读者多、产生反响大,说明写得好。这就是有“语境”的写作训练。这样的“语境”调动了儿童参与训练的欲望,化被动为主动;一次训练效果不理想,还可以变换“语境”——为自己设计名片,同样达到“自我推介”的目的。虽然“语境”变化了,言语样式转换了,但是“自我推介”的训练目标未变,不会给儿童带来“重复”之感。置写作训练于真实的“语境”中,软化了“训”的坚硬和强势,让“练”的过程变得积极主动,欲罢不能。
纵观习作教学,写作训练和习作教材几乎成了两股“平行道”:写作训练属于“随机”的,儿童的语篇中只要出现普遍问题,写作训练就迅速登场;而习作教材则是按部就班,教材编写几乎都是主题单元,读写一体化,一线教师是不能随意调整教材内容的。写作训练往往成就的是“一段”,体量小,属于随性的“快餐”;而教材习作总是要写整篇,从立意到构思,从选材到落笔再到修改,属于正式的“大餐”。写作训练可以“循环”,一次训练不到位,变换语境,再来第二次;而教材习作纯属“一次消费”,一旦教完写完,就无法逆转。好的写作训练应当与教材教学属于一张“皮”:教材中的写作重难点,可以化解成几个清晰的训练点,通过一系列的写作训练逐一突破,为教材教学做好铺垫,扫平障碍;当教材习作中出现普遍而典型瓶颈问题,就需要将这些问题转化为若干的训练点,细嚼慢咽,逐一化解。好的习作教学就是在教学中穿插着细实的训练,训练过程贯穿教学的全程。
习作训练不会面面俱到,总是聚焦在一个中心点上进行。这个“点”必须是细微的——一个写作训练点就是一根针灸的“银针”,应当扎在儿童习作最紧要的“痛处”和“痒处”。譬如人教版五上习作8“学写场景”。写好场景,要解决的问题可能很多,但是一次教学只能将教学“火力”汇聚在一个点上,于是笔者选择了“慢速特写”。选择的训练点越小,教学的开掘就会越深,训练的成效就会越明显。教师选择的训练点必须是“真实”的——写作训练点的选择,不是教师有条不紊地进行预设,而是面对儿童的实际写作能力状态进行即时性生成。他们面对一篇习作,不会一筹莫展,总是在关键的段落中卡壳或者言语艰涩,当大多数学生遭遇到相同境遇时,写作训练点就在此跃然纸上,落地生根。可以这样说,写作训练永远不是宏大的命题,一定是微观的精准操作;写作训练永远不是教师一厢情愿的运作,一定源自儿童对习作教学的真切诉求。
何为训练?南京师范大学黄伟教授一语中的:“所谓‘训练’之‘训’就是有知识、有程序的指导,‘练’就是‘实践、操作、操练’,综合地说,就是在写作基础知识、程序知识指导下的实践操练。”这句话清晰地道出了写作训练的内在核心就是“如何写”的方法知识和过程知识。这是“实践操练”的基础和产生“语力”的源泉。这就意味着:不借助知识的写作训练,就是泛泛而谈的“假把式”;不以知识开发作为基础的写作训练,是玄虚空洞的“行为艺术”。走向训练的“写作知识”,从本体性特征来看,它与实践操作密切相关,具有动态性质。站在言语心理学的角度看,它是语言规则与言语技能的集合体“言语心智动作”。因此,走向训练的“写作知识”,其本身就包含着言语的支架结构,这样的“写作知识”拿来就用,是实实在在的言语操作;拿来好用,无须曲曲折折的二次转化;拿来管用,真真实实地解决言语问题。所以,写作知识决定了训练的强度和厚度,它决定着训练的质量和效度。
在写作训练中,能产生“语力”的是写作知识。而长期以来,广大的语文教师一直在沿袭着一套陈旧的语文知识体系,当中的“知识”往往是通用的、普适的、概念化的、笼统模糊的,在言语实践中可操作性不强,对儿童的写作素养提升所发挥的作用不大。而对写作技能形成最为关键的是一些针对性、精准性写作知识,但恰恰又是最为稀缺的知识,近年来尽管得到广泛关注,但几乎没有实质性开发,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否则写作训练就无从发生,训练质量就无法保证。首先,语文教师得有鲜明的开发意识。合宜的写作知识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是唾手可得的,也不是知识菜单库中信手拈来的,而是“以语用为中心的动态生成”(韩雪屏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发自肺腑地认识到:一次习作训练,最重要的、最有技术含量的环节就是写作知识的生产与开发过程。一堂习作训练课,如果没有鲜活写作知识的诞生,就意味着这堂课教师的教学指导没有发生。其次,写作知识得有适当的开发母体。围绕着写作训练点,作为教师,要选择合宜的“知识母体”:一方面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学生生活较近,有耳熟能详的亲切感,譬如伙伴的优秀习作、图文精美的图画书、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段落、精短的网络视频等等;另一方面,选择的开发母体,篇幅不能太长,段落不易过多,蕴含的写作知识比较典型和集中,呈现出来的表达效果比较鲜明,能够让儿童在阅读和欣赏中,饶有兴趣地关注文篇内容,敏感而积极地参与语体知识提炼,最后用鲜活的话语清晰地呈现写作知识。
尽管写作训练点都是语文教师在审时度势中随机生成的,这绝不意味着写作训练点分布是随意的,零散的,因人而治的。好的写作训练,应当拾级而上,步步为营。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当构建属于自己的写作训练阶梯。阶梯的铺设,应当对应这样几个维度:一是教材维度。紧紧贴合习作教材,根据教材习作中儿童面临的言语困境即时生成写作训练点,一次教材教学立足一个训练点,这个训练点的实施,能确保儿童顺利而有质量地达成本次习作目标。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为例(见下表格)。
单元 习作内容 习作训练点一 校园一处景 从不同角度将一处景物写具体二 说说心里话 真话如何“真说”三 大自然的启示 叙事中的说理四 照片中的故事 在观察中联想五 热爱生命的人 用细节表达情感六 乡村生活 叙事中写景七 我敬佩的一个人 围绕品质选择事例八 学写故事 故事中“人物”与“情节”
我们将本册教材中的每个单元进行了写作训练点开发,让每一次教材写作教有“重心”,练有“靶心”。二是语体维度。小学阶段,尽管没有明确的文体划分,但是从语体样式上来看,依然可以分为“写人”“叙事”“写景”“状物”“实用文”等几种类型。同一种语体,常常有规则地分布在一套教材的各个学段和每个学期。同一种语体,由于学段不同,写作训练点应当也有差异,写作知识应当有着鲜明的梯度。以现行的苏教版教材“写人”的语体为例(见下表),从创生的写作训练点可以看出,教学年段在提升,写作训练要求也随之攀升。教材维度体现的是写作训练点开发的横向结构,语体维度呈现的是写作训练点开掘的纵向结构。对于同一套教材,我们可以通过纵向与横向结合的方式,去精准地锁定一个年段、一个学期、一篇习作教材的训练目标,并且在训练内容上达到上下贯通、前后呼应。
语体分布 习作内容 写作训练点三下习作2 给别人画像 将一个人写“像”四下习作2 推荐他人 用事例来写人五下习作5 我身边的小能人 用细节表现特点六上习作6 家乡的一位名人 正面侧面结合写人
从习作教学的宏观视角看,各个学段、每个学期,写作训练是可以预设的,整体应当是稳定的。但是对一所学校、一个班级、一个学生而言,教学实践却又是动态的,甚至是循环往复的。众所周知,写作是一项言语技能,并不是一次性学习与练习就可以水到渠成的,有时需要反复操练,才能让儿童在各种语境写作中左右逢源,应付自如。所以,真实的学情,是写作训练点选择、写作知识开发的一个真切考量:一方面,当预设的训练点不能彻底解决学生的写作“隐患”时,就需要我们随机开发新的训练点来“补救”。譬如在苏教版五下习作5“我身边的小能人”教学中,笔者预设的训练点是“用细节表现特点”,我们开发出“熟练的动作”“淡定的神情”“自信的话语”这三个知识点来展现“能”者形象。可是不少学生对“熟练的动作”就是写不到位,写不具体。于是笔者当即围绕着“熟练的动作”进行了二次开发,以一个“小厨师”为例,借助例文,引导学生进行“相似拟声”——小厨师手中的刀切在砧板上的声音像什么;展开“相关放大”——小厨师手中的刀是如何摆动的,刀下的萝卜是如何变化的,砧板又有什么反应,厨师身体在切菜时又是怎样上下抖动的。这样的“相似”和“相关”,立马让“熟练的动作”图像化、细节化,变得鲜活动感起来。另一方面,当预设的训练点与写作对象的个性特征相冲突时,就需要立即调整训练内容的结构。在四年级的“动作分解”训练中,告诉学生将完成一件事情的动作分解得越细密,事情的经过就会写得越具体。可是有学生提出了异议:一个性格急的人,做事情的动作频率高,变化快,显得比较密集;一个慢性子的人,做事情比较缓慢,完成一件事情所用的动作往往比较少。细细一琢磨,的确如此。于是训练点立即就进行二次“拆分”——按照人的性格特点分层次进行“动作分解”练习。这样的动态调节,避免了只要“文”不看“人”的机械训练,让写作训练与真实的生活语境更加贴合。
一堂习作课,一次点式写作训练,到底质量如何,最好的评估载体就是儿童习作。面对着一个习作语篇(段),作为语文教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在评价过程中,再让儿童卷入,那么可以发掘的评价点就太多了。在这个环节,最容易歧路亡羊。因此,我们在评价训练效果的过程中,要牢牢锁定评价的靶心,那就是围绕训练点所开掘的写作知识在儿童言语中的真实表现。在人教版五上习作8“学写场景”训练中,我将训练点定位于“慢速特写”,并且围绕这个“点”开发出“捕捉镜头”“定格细节”“放大夸张”三个操作性知识点。在习作评价环节,将这三个方面作为评价内容,并且逐层细化(见下表),无论个体的自评,还是小组的互评,都能“咬定青山不放松”。这样的针对性评价,让“教”落到实处,让“练”落到要处,让“评”落在明处,写作训练的过程清晰可见,教师指导过程一目了然,一扫习作教学长期以来的玄虚模糊。
评价内容 星级指标 自评 互评镜头拆分 ★(★)细节定格神情 ★动作 ★心理 ★声音 ★夸张放大 ★(★)
写作训练的特征,一直是一个开发的未知领域,需要我们一线的实践者大胆探索,不断总结,逐步优化。与此同时,更期盼广大的语文教师了解它、尊重它,最终转化为自身的教学行为,从而真正提升习作教学在儿童习作中的“语力”,让每个儿童在小学阶段获得扎实的言语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