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语用“牛鼻子” 培养学生“童子功”
———《找春天》教学实录及点评(下)

2018-04-03 09:33孙双金特级教师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8年3期
关键词:春笋汗水屋顶

孙双金(特级教师)

一、百家争鸣,创“春天”中激趣思

师:难怪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你们都是小诗人。再考难一点,有没有信心?

生:(齐)有。

师:变。(课件出示:拓展想象)随风摆动的柳枝,那是春天的——

生:头发。

师:长发飘飘,春姑娘的。

生:那是她的摇篮。

师:柳条变成春天的摇篮了,这个摇篮舒服还柔软。

生:那是春天的梳子。

师:在给谁梳啊?给小河梳辫子啦。

生:那是春天的秋千。

生:那是春天的长裙。

生:那是春天的小船。

师:编得多美哦!再来一个“伸出墙外的红杏”。一枝红杏出墙来,红彤彤的,那是春天的——

生:那是春天的皮鞋吧。

师:春天的皮鞋翘那么高,舞蹈演员的红皮鞋?

生:对。

师:你是学芭蕾的吧?

生:以前是。

师:给她掌声。

(全班齐鼓掌)

师:芭蕾舞演员一踢踢得老高老高的,红舞鞋。我喜欢。

生:那是春天的脸蛋吧。

生:那是春天的旗帜。

师:红杏就是春天的旗帜,代表春天来了。给他来点掌声。再来“枝头鸣叫的黄鹂”。黄鹂的声音多动听,那是春天的——

生:音乐。

生:那是春天的演奏师。

生:那是春天的歌曲。

生:那是春天的一朵花。

师:一朵花,那是会活动的花,那是会唱歌的花。

生:那是春姑娘的歌声。

生:那是音乐。

二、千言万语,写“春天”里映童真

师:那是春天的音乐。“随风摆动的柳枝,那是春天的裙子吧。伸出墙外的红杏,那是春天的笑脸吧。枝头鸣叫的黄鹂,那是春天的歌声吧。”三句话连起来就是一首诗。为什么你们能创作出诗来呢?因为你们善于思考、善于想象,会打比方,比方是那么恰当、奇妙和美好。当你们会思考的时候,写就水到渠成了。不信,我们就试着——(板书:仿写)

生:(齐)仿写。

师:仿照着写一写,试试看。(课件出示:秋天来了)“秋天来了,秋天来了,天气渐渐凉了,大雁往南飞了,稻田一片金黄。”你们来写“一片片黄叶从枝头飘落,那是秋天的________”。在纸的反面,你们自己写,我看谁写得好。

师:这一组写第二句“枫树的叶子红彤彤的,那是秋天的_______”。拿出笔来写这一句。你们这组写“果树上挂满了累累果实,那是秋天的______”。你们这组写最后一句“秋天的雨水淅淅沥沥,那是秋天的______”。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开始!

(全班仿写)

生:一片片黄叶从枝头飘落,那是秋天的信号吧。

师:黄叶一飘,秋天来了。把这个“信号”换一个词也可以。“那是秋天的信件吧”,大树给大地寄信啦——秋天来啦!

生:一片片黄叶从枝头飘落,那是秋天的蝴蝶吧。

师:多美的蝴蝶啊!

生:枫树的叶子红彤彤的,那是秋天的旗帜吧。

师:我知道了秋天的旗帜是红的,不是黄的,不像春天是绿的。

生:枫树的叶子红彤彤的,那是秋天的脸蛋吧。

师:秋天的脸蛋和春天的脸蛋是不一样,秋天是红的。

生:果树上挂满了累累果实,那是秋天的眼睛吧。

师:秋天的眼睛是苹果、是梨子,还有不一样的吗?

生:果树上挂满了累累果实,那是秋天的脸蛋吧。

师:秋天的脸蛋就像苹果那样红红的。

生:果树上挂满了累累果实,那是秋天的项链吧。

师:秋天的项链是橘子串起来的,是梨子连起来的。这个项链挂在脖子上多好,今天啃一口,明天啃一口。(生笑)我喜欢这个项链,我愿意挂。

生:秋天的雨水淅淅沥沥,那是秋天的琴声吧。

师:秋天的琴声不一样呢!

生:秋天的雨水淅淅沥沥,那是秋天的眼睛吧。

师:秋天的眼睛?换一个词是秋天的眼——

生:秋天的雨水淅淅沥沥,那是秋天的眼泪吧。

师:小姑娘看到秋天的雨水是眼泪,是伤情的。小伙子看到秋天的雨水是琴声,是乐观的。还有不一样的吗?

生:秋天的雨水淅淅沥沥,那是秋天的汗水吧。

师:那是农民伯伯掉落的汗水,这是劳动的汗水,这是最香的汗水。你是一个爱劳动的人,叫什么名字?

生:姜宇轩。

师:宇轩,我喜欢宇轩,因为他爱劳动,我就喜欢爱劳动的人。我喜欢这样的汗水,因为这是劳动的汗水,这是劳动人民的汗水。

生:(齐)对。

师:琴声我喜欢,眼泪我也喜欢,我更喜欢汗水,因为劳动创造财富。杭州的小姑娘、杭州的小伙子怎么这么灵气呢!告诉我是什么原因?

生:因为我们在动脑子。

生:因为我们在思考问题。

师:在思考。因为我们喝的是什么水?西湖的水。

师:所以就变成诗人了。真好!你看学了《找春天》就会找秋天了,就会仿写了。写作的更高境界不仅仅是仿写——(板书:创写)

生:(齐)创写。

师:创造地写,不模仿人家,这个要求更高了,有没有信心?

生:(齐)有。

师:先看看人家的创写。(课件出示:童诗《春天》)“风跑得直喘气……花,不知道自己就是春天。”

师:你最喜欢哪一句?

生:花朵站在枝头,看不见春天,就踮起脚尖,急着找。

生:风跑得直喘气,向大家报告好消息。

师:你跑一圈看看,过来告诉大家什么来了?

生:(边喘气边说)春天来了。

师:你就是“春风”。

生:我喜欢“自己不知道是春天”。

师:“花,不知道自己就是春天。”美极了!

师:风活了,花也变成人了,还知道自己就是春天。这就是自己创造的。再看一首。(课件出示《三月雨》)“三月雨,甜蜜蜜。春笋喝饱了,一使劲儿,拱破了地皮。过路的孩子喊:妈妈快瞧,地上长了一支笔!”我改了,改成“三月雨,甜蜜蜜……过路的孩子喊:妈妈快瞧,地上一个春笋”。你是喜欢“地上一个春笋”,还是喜欢“地上长了一支笔”?

生:春笋。

生:地上长了一支笔。

师:为什么喜欢“地上长了一支笔”?

生:因为好玩。

师:他把春笋比作什么?

生:笔。

师:把“春笋”比作“笔”。诗歌当中都有这样巧妙的比喻。如果他说那是一个春笋就一点都不好玩,就不叫诗了。如果他说那是一支笔,就成了一首诗。要会打比方。不要直着说那是春笋,那是傻孩子说的。“那是一支笔”才是诗人说出来的。所以我们要做诗人,就要打比方,不能直着说。

师:我们再来看一首。(课件出示《秋风娃娃》)“秋风娃娃可真淘气,悄悄地钻进小树林里。哎哟,害羞了,害羞了,它跟那绿叶儿亲一亲嘴,那绿叶儿变了,变成一枚枚——”什么?

生:(齐)金币。

师:一亲嘴就变成了金币,好玩吧?

生:(齐)好玩。

师:这个诗人太厉害了,如果这样变的话,你们家全是金币了。对吧?

生:(齐)对。

师:“它把那金币摇落一地,哗啦哗啦,然后又轻轻地把它们抛起,瞧,满天飞起了金色的——”

生:(齐)蝴蝶。

师:哎哟,这金币变成了蝴蝶,“一只一只,多么美丽!”。说来说去,都说的是那个树叶,原来是绿的变成黄的,最后又从树上落下来。如果说“秋风进去了,摇一摇绿叶,一会儿绿叶变黄了。再摇摇它,飘下来了。”完了。这是诗吗?

生:(齐)不是。

师:那是大白话。说绿叶变成金币,是诗人的想象,一摇还变成蝴蝶,那是美好的想象。现在该考你们了。

(课件出示《雪花》)

师:雪花,可淘气了——

生:雪花,可淘气了。它把雪都铺到了地上,人们开车都看不清路。

师:我们都听出来你说的是大白话。要把地上的雪比作什么呢?

生:雪花,可淘气了。满地都是它的脚印。

师:有的像——

生:有的像小鹿的脚,有的像小猴的脚。

师:看到了吗,一首诗来了。“雪花,可淘气了。满地都是它的脚印,有的是大象的脚印,有的是小鹿的脚印,有的是小猴子的脚印。”雪花淘气不淘气?

生:(齐)淘气。

师:一首诗诞生了,叫什么名字?

生:高子涛。

师:为高诗人来点掌声。

(全班鼓掌)

生:雪花,可淘气了。一会儿飘到那儿,一会儿飘到这儿,飘到了屋顶上。

师:飘到了屋顶上,屋顶上盖了厚厚的雪,就像好玩的什么,能吃的什么?谁来比方一下?屋顶就像——

生:好吃的棉花糖。

生:雪花像是屋顶的雪帽子,白白的帽子。

师:好玩,淘气。还可以怎么说?

生:雪花,可淘气了。它让屋顶看起来像一个冰淇淋。

师:把屋顶变成了奶油蛋糕。把大树变成了什么呢?

生:把大树变成了冰淇淋。

师:把小草冻成了什么?亮晶晶的。

生:冻成了冰棍。

师:一首诗又诞生了!“雪花,可淘气了。把屋顶变成了奶油蛋糕,把大树变成了冰淇淋,把小草冻成了冰棍。”都是好吃的!

师:再来说一说雪花怎么淘气。

生:雪花,可淘气了。它一握就没了,真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

师:“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它到哪里去了?

生:它一握就变成水了。

师:它一钻到湖里,就变得无影无踪。第一句诗“雪花,可淘气了。像个魔术师,它钻到湖里,就无影无踪”,它到了山上,就把山顶变成了?

生:把山顶变成了一块巧克力,白色巧克力。

师:白色的巧克力,把山包变成白色的馒头。雪花淘气,到水里去就没有了,到山上就变成馒头。再来一句,到麦田里,它就变成了——

生:麦子。

(生齐笑)

师:到麦田里,就把麦田变成了什么?

生:冰块。

师:把麦田变成了厚厚的——棉被。呀,又是一首诗:“雪花是个魔术师,到了湖里就无影无踪。到了山包,就把山包变成了大馒头。到麦田,就把麦田变成了大棉被。”淘气不淘气?

生:(齐)淘气。

三、一“波”未平,课堂之外延“春意”

师:这节课我们作了有三首诗了吧。

生:(齐)有。

师:都是你们创作的,你们还能不能自己创作?

生:(齐)能。

师:我相信你们能。杭州的孩子咋这么厉害呢!我们的课要结束了,这首诗带回家写好不好?

生:(齐)好。

师:写好了,把它交给你们的陈老师。让陈老师把写得好的寄给孙老师,寄给俺老孙,寄给我(师生同说)“齐天大圣”。你们叫我一声——

生:(大声齐)齐天大圣。

师:齐天小圣们,再见。

板书:

【点评】

在这节课上,孙老师跟学生的互动非常充分。他跟学生不断地对话,使学生表现出对语文的理解、对作品的理解,很有智慧。另外,孙老师的这堂课上得气氛很轻松、活泼,跟学生的对话也很机智。这是需要功夫的,跟学生对话需要随机应变。当然,我看到有些同学非常聪明、很有积累,问题回答得很精彩。那么孙老师呢?他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围绕问题做出恰当的回答。这也是这堂课非常精彩的地方。在朗读这个环节上应该怎样引导呢?孙老师分了三个层次,一种是叫念,一种是叫读,还有一种是诵,朗诵。朗诵时他自己先示范,然后让学生学着朗诵。我想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起草课程标准的时候,我几次讲到过这件事:我有件遗憾的事情,就是在小学、初中这四个学段里面提出的有感情朗读。本来我很想把这段话改了:小学低年段有感情朗读要达到什么目标?中年段达到什么目标?高年段以及到了初中怎么实现这个目标?有感情朗读要分层次。但是后来发现有难度,至少我自己还没有充分实验。在这个方面,孙老师给了我们许多启发。

(华东师范大学巢宗祺)

孙老师这堂课有这么几个亮点:

首先,我觉得这是一个有组织结构的课程。孙老师清楚自己的企图是什么,一步步带往他想要的教学理想模式。我们可以从课堂中看到他把要教什么写在板书上告诉孩子,通常这样的过程是在师训的时候针对准老师来做的训练。可是,孙老师在低年级孩童的课堂上一步步告诉他们要做什么,可见孩子们也能接受这样的提醒,并且努力达到老师要求的目标。

第二,我觉得这是一堂循循善诱的好课。虽然孙老师有自己的企图,但他还是透过非常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说出老师想要的东西。所以,这真的是要非常扎实的功底,因为学生冒出来的答案,每一个都可能是变化的。所以这一堂课我们永远不知道学生下一个要说的是什么,永远都是发展性的、多元性的,也可见老师的功底要非常深厚。

第三,我们看到非常多的变化,也就是非常有变化的教学方式。以朗读来说,孙老师用了好多的朗读方法。譬如说,他范读,当然他的范读是100分。不过我觉得这个范读如果能放在最后,引导效果会更好。孙老师还运用到了接读的方式,他读一句,学生去读一句。他还用表演的方式,让孩子去表演出害羞的表情,再引导之后该怎么读。然后他还有一个非常好玩的方法:自己读错,让学生来说一说应该怎么读才对。在写作方面,通常我们一堂课,一堂示范课,常常会发现时间不足。因为学生写的时间非常短,孙老师在这堂课上真正让学生写的时间其实只有五分钟。他用的方式就是每组分段写,每组负责一段的任务,一小句的任务。这样,每一个人都可以集中思考。

最后,我要提的是孙老师和学生的互动。我发现他在课前用了五分钟跟学生聊天。在这五分钟里,学生已经完全被眼前这位陌生又有点幽默感的老师吸引了,而之后他才能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心。而且孙老师对学生的回答,随时都能给予短短的评语。譬如说:我们听到他一直不断地赞美学生很棒,“你像诗人”“你是李太白之后”。当我们听到一个“汗水”这样的答案之后,孙老师竟然把那个孩子叫起来,给他一个特写镜头。我想这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非常大的鼓励。他还用了一些游戏的方式,譬如说他故意装得自己很笨的样子说“老师都不会”,然后希望学生来帮助老师,救老师。

(台湾 邹敦怜)

孙老师的课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他的教法对我们通常的低年级语文教学往往以分析内容为主线的那种课堂模式,是一个很大的颠覆。孙老师的课堂主线,并不是课堂内容的分析,而是基本的语文能力,那也就是读、思、写。我认为这样处理问题,对我们课堂教学的推进具有很大的启发性。读思写瞄准的其实也就是我们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我们能不能更多地从关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入手,从注重课文内容分析的这种传统模式中间走出来呢?这是我们今天应当思考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那么是不是课文的内容分析就不要了呢?不是的。

从孙双金老师的这堂课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他有课文内容分析。但是他的课文内容分析是通过“思”,就是叫小朋友质疑来启发、来进入的,这个效果就完全不一样。比如说,他找小朋友提问题,一个小朋友就提出“为什么把春天比作小姑娘呢?”,那么,其实讨论的就是课文内容。可是他是要学生提问的,要学生质疑的,然后是要学生自己讨论来解决的。这种语文的课堂机智,我认为也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猜你喜欢
春笋汗水屋顶
借“光”生财的屋顶
食春笋知春味
屋顶屋
青春汗水,在扶贫路上挥洒
汗水湿透衣襟
屋顶的雪(外四首)
春笋 入宴的「百搭食材」
12种吃春笋de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