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教/张祖庆(特级教师)
赏析/杨冬梅
师:同学们一定喜欢听故事,你认为怎样的故事才是好故事?
生:有趣。
生:情节曲折。
……
师:今天这堂课,老师要与大家分享一个故事,它叫——《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师:同学们都没拿到课文。我们可以先来研究课文的题目。可以提问题,也可以大胆猜测。
生: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生:故事会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生:这是哪个小村庄?怎么样的村庄?
师:有没有同学大胆地去猜测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生:可能讲这个小村庄原来荒凉一片,后来人们来到这儿后植树美化了环境。
生:这个小村庄就是地球,人们为了得到更多的钱财去砍树,后来人们忽然觉悟了才去种树,让小村庄重新美丽起来。
师:你可真有编故事的才能,了不起!同学们,学课文,要从题目开始。我们可以围绕着题目质疑。比如:这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小村庄呢?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故事背后又隐藏着什么呢?大胆地去质疑、猜想,带着猜想和问题去阅读,也许你会收获更多。(发放课文)请大声地读读课文。(生读)
师:读得不错!这是一个怎样的小村庄?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如果在课题“小村庄”和“故事”前,各添一个词语,你会加什么?
生:一个山清水秀的小村庄令人心痛的故事。
生:一个原本树木繁茂的小村庄因乱伐树木而毁灭的故事。
【赏析:教师首先,以“故事”二字切入,从喜欢听什么样的故事引入课题;接着引导学生猜测故事内容,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最后梳理故事主要内容。行云流水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直指文本重点。】
师:同学们,读故事,只知故事的梗概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关注作者是怎样写这个故事的,故事背后藏着什么。请大家把目光聚焦到这个小村庄上(出示小村庄插图)。哪位同学能看着图,用几句话介绍这个村庄?
生:小村庄山清水秀,树木围绕房屋,郁郁葱葱,景色秀丽。
师:能否具体地把村庄里的景物讲讲?
生:树木郁郁葱葱,鸟儿自由自在地飞翔,小鱼在河里自由自在地嬉戏,蝴蝶在花丛中上下翻飞,一片祥和的景象。
师:你就是一位小诗人。为她鼓掌。(生鼓掌)那么,作者是怎么写故事开头的?认真读故事开头。现在,让我们挑战一下,只读一遍就把它背下来。谁来试试?(生背)
师:三分钟就能背下一段话,真了不起。段落短是一个原因,你们记性好是一个原因,这个故事开头写得好也是一个原因。接下来,我们就认真研究故事开头。你认为这个故事的开头,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自己先圈画,再和同学交流。
生:我发现每句话前面都有一个表示地点的词语,比如山谷、村前……
师:你发现了作者选择了每个方位的一处景物来写。再看看,每个地方,后面跟着什么?
生:形容这个地点的都是四字词语。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读)
(出示:
森林郁郁葱葱
河水清澈见底
天空湛蓝深远
空气清新甜润)
师:刚才很多同学在看图介绍这个村庄的时候,说到了房屋、村庄、鱼虾……那么,作者为什么不写这些,而是只写森林、河水、天空、空气?
生:我觉得先写出原先村庄的美丽,再写乱砍滥伐后是什么样的,形成了对比。
师:加上蝴蝶、房屋,对比就没有吗?还不足以有说服力。
生:森林、河水非常漂亮,我觉得富有代表性。
师:这些景物,城市里有吗?
生:没有。
师:这个同学说到点子上了。我们看,城市里有森林吗?
生:没有。
师:有,钢筋水泥森林(笑)。城市里有河水吗?
生:有。
师:清澈见底吗?
生:不,污浊不堪。
师:城市里有湛蓝深远的天空吗?
生:城市的天空,一片灰蒙蒙。
师:城市里有清新甜润的空气吗?
生:没有,被严重污染。
师:重度污染。来,我们对比着读一读。(生读小村庄的景物,师出示相对应的城市的景物)
师:同学们,这就是作者写故事的高明之处,写小村庄时处处与城市对应着写,抓住城市里没有的事物来写。所以,我们才觉得这个小村庄这么美丽。
【赏析:教师先以图为媒,让学生在背诵中感悟到小村庄的美好。继而话锋一转,聚焦作者的写法,引导探究其原因。通过梳理出的环境描写的特点,生发出矛盾的思辨,让学生在对已有生活的勾连中碰撞出农村与城市环境的区别,对比的写法于无声中水到渠成。】
师:这个故事开头,还有一个精妙地方呢!有一个词语,如果没有了,整段话的意思就变了。
生:(争抢着说)早先。
师:为什么“早先”这个词语没有了,意思会完全不一样呢?
生:因为后来这个村子被河水吞没了。
师:如果没有“早先”这个词语,这美丽的村子依然存在是不是?(生点头)你看,这个“早先”多妙!第一句话为整个悲剧性故事埋下了伏笔。老师第一次读到这句话时,心里“咯噔”一下,为什么是“早先有过一个美丽的村子”呢?这一定是一个悲剧故事。很多好故事,开头往往都会埋下伏笔。大家今后读故事要留意这样的伏笔。让我们一起再读。现在读这段话,你还是会兴高采烈吗?(生略带低沉地读第一段)
【赏析:围绕“早先”,先扬后抑,探其妙用,既明白了故事叙述的需要,又铺垫了全文的感情基调。至此,作者写好故事开头的两种方法——对比、伏笔,学生了然于胸。】
师:山谷中,原先有个美丽的小村庄。可是后来,这个小村庄竟然消失了,令人心痛地消失了。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用笔画出小村庄变化的词语、句子,思考它是怎样一步一步消失的。
(生默读圈画)
师:我们按照课文的顺序来交流。第二自然段哪一句话写出了小村庄的变化?
生: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出示:谁家想盖房……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
师:把这句话读正确。(生读)“裸露”再读一次。(生读)
师:“裸”字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个字很像?这个字里边也有“衣服”也有“果”字。
生:裹。
师:但它们的位置有什么不一样?谁发现了?
生:“裹”字的衣服在下面。
生:衣服藏在中间。
师:衣服中间藏着“果”,这就是“裹”。而这个“裸”字衣服到哪儿去了?
生:在边上。
师:同学们,在课文里土地的“衣服”是什么?
生:树木。
师:对,树木慢慢消失了,土地就逐渐“裸露”了。回到这个句子上来。(生读)
师:土地是怎么渐渐“裸露”的?全体同学起立,现在,你们仿佛就是一棵棵树,此刻的森林郁郁葱葱。但是,一家家的村民都去砍树,这树啊,越来越少。(随机问一位学生)你姓什么?
生:王。
师:你来说,“王家想——”,接着说。
生:王家想做茶几,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生:卢家想做衣柜,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生:唐家想做床,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师:其他人家也有想造的,请你们也来说一说。(生自由练说)
师:同学们啊,原本,森林里全部都是树木,现在只剩下这孤零零的五棵树,土地就——
生:裸露了。
师:是啊,大片大片地裸露了,山上,只剩下一个个树桩了。你看,作者就这样不动声色地讲着这个故事,而他的感情,却藏在文字的背后。
【赏析:不注重体验的教学方法是无用的。怎么让学生深入故事的情境中感同身受呢?教师让学生以村民的身份参与其中,以“()家想()”提炼感悟“……想……就……”的句式的表达效果,在文本的张力处丰富教学,在矛盾冲突中生发思考,学生自然体会出村民破坏树木的随心所欲、无所顾忌。】
师:继续找,这个小村庄后来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第三自然段中有没有写到?
生: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出示:
谁家想盖房……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
师:自己读一读这段话。注意作者在写故事的时候既把故事情节往前推进,又把自己的感情藏在里边。你觉得作者把感情藏在哪些词语里边?
生:“山坡上的树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中的两个“不断”。
师:为什么你觉得作者把感情藏在这两个“不断”里边?
生:他眼睁睁地看着山坡上的树木减少。
师:眼睁睁地看着却无能为力,写出了作者的感情。
生:从“各式各样的工具”中看出砍掉的树木很多很多。
师:是啊,有多少树木在消失呀!
生:我觉得“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这句也是。人们不断砍伐树木,树木越来越少,用来当家具,用来当柴烧,让人心痛。
师:是的!两个“不断”、三个“变成了”,都藏着作者的感情。来,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这种感受读出来。(生齐读)
师:同学们,好的故事,不但故事情节在推进,文字里还藏着讲故事人的感情,让读者自己去琢磨。
【赏析:立足引导学生探究故事感情上表达的密妙,重点关注两个“不断”、三个“变成了”,通过朗读比较,解开了感情表达的方法——感情藏在词、句子的背后。表面是语言的品悟,实质是思维的锤炼。】
生:然而,不知过了多少年……那个小村庄却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
师:如果让你在这段话中只摘一句,你摘哪句?
生:可是,那个小村庄却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
师:你认为作者的感情藏在哪些词句中?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
(出示:
然而,不知过了多少年……那个小村庄却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
师:哪位同学愿意把作者藏在文字里的感情读出来?
(生有感情朗读)
师:读得很不错!刚才你特别想强调哪些词?为什么?
生:“咆哮的洪水”,因为没有树木,树木没法保护村庄,村庄就被卷走了。
师:你想强调哪个词?
生:“不知卷到何处”。人们乱砍伐树木,遭到了报应。
师:我们的同学都关注原因,有没有同学关注到一个词语,作者仿佛把大雨当人来写?
生:(抢着答)没喘气儿。
师:什么叫“没喘气儿”?
生:没有停歇。
师:没有停歇,不间断。那这个小村庄,这五天五夜仅仅是大雨没有喘气儿吗?接着往下说。
(出示:
大雨没喘气儿,一连下了五天五夜……
山洪没喘气儿,一连……
河水没喘气儿,一连……)
生:山洪没喘气儿,一连冲下去很多泥沙。
师:山洪一连冲走了一间又一间房屋,没喘气儿地冲。
生:河水没喘气儿,一连往上涨、往上涨。
生:山洪没喘气儿,一连把村庄里的一切都淹没了。
师:是啊,山洪也没喘气儿地冲刷、淹没着一切。同学们,这部分,是故事的高潮。一般人在讲故事的时候,讲到高潮,会故意停一下,制造一种紧张的氛围。我们来试一下,你觉得在哪儿可以稍微停顿一下,制造听故事人的紧张感?自己试试看。(生练读)
师:谁来试试?要用讲故事的方式读。
(指导生朗读,师范读)
【赏析:思维与语言是孪生兄弟。教师紧扣“没喘气儿”创设情境,使学生从理性走向了感性,最终感悟如出其口,如言其心。这个过程丰富了文本。这种含而不露的感情怎样引导学生参悟呢?在第三板块,教师引导学生来了一场“寻情之旅”。先让学生沉入故事,凭借语言找到触发自己的词句,再借以比较,让学生从已知中不断发现未知,还原生活、比较对照、移情入境、切己体察。在层层推进中真切感受到村民因贪婪而自食其果,保护环境的内涵体悟因关注到文本表达的特点而走向深入。】
师: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都没有了!
(课件镜头回闪:房子、家具、工具等一件件消失,而后定格在那把锋利的大斧头上,最后,斧头也渐渐消失,画面上一片空白)
师: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把锋利的斧头,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那个美丽可爱的小村庄没有了……同学们,这个小村庄真的什么都没有了吗?可能会留下什么?
生:可能会留下残留的树根。
生:断壁残垣。
生:用斧头砍回的家具浮在水面上。
师:是啊,今天读到这个故事的人,也许需要好好追问:小村庄究竟毁于天灾,还是人祸?
生:(纷纷抢答)人祸。
师:我希望听到你们自己独特的想法,到文章中找找依据。四人小组可以讨论交流一下。
(生讨论交流)
生:我觉得既有天灾也有人祸。
师:哪儿讲到了天灾?
生:雨水奇多的八月。
生:人祸就是不把树木全部砍掉的话,这些树木就会把泥土、把水保住。
师:你能找到相关的词语吗?
生: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不断减少。
生: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
生: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生: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赏析:思考源于主体对意象信息的加工。人之思考是自己心智对意象、对信息内容的加工过程。回扣全文,再次走进文本,探究背后原因。】
师:请同学们关注前面关于时间的词语,我们来读。(生读)
师:也就是说它们的毁灭是一代又一代人堆积而成的。你又想发表什么观点?
生:两种可能。一种离奇的想法是天灾,确实他们这样子对大自然不尊重,遭到大自然的报应。
师:对大自然不够敬畏,大自然就会报复人类。
生:还有一种科学的讲法——因为他们经常砍树,导致树木死亡,树根不能紧紧地抓牢,也不能吸收雨水,雨水直接把房屋给冲走了。
师:如果让你用句简要的话概括,是什么导致了天灾?
生:过度开发。
师:如果是一个词语呢?
生:贪婪!
生:我觉得是人祸引起的天灾。如果他们不经常砍树的话,即使下大雨,水也会被挡住的。如果他们没砍树的话,他们仍会过得很快乐,就像第一自然段中写到的那样美丽。
【赏析:在不断的追问、反问、质疑中,学生真正明白了“天灾”“人祸”的原因,思维被引向新的领地,对村民有谴责、有惋惜,在哀其不幸中,感悟跃然纸上。】
师:你们刚才讲的这些,作者也懂,可他为什么不在结尾写出来呢?
生:他想让我们自己动脑筋,自己去思考。
师:对,好的故事是不断地留给大家回味的。
师总结:你看,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开头平静地叙述,巧妙地为故事埋下伏笔;中间一步一步把变化写清楚,把自己的感情藏在文字里边;结尾戛然而止,留有余味,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故事中藏着的道理。好的故事,就是这样巧妙地把感情、道理藏在文字中。以后我们去读故事的时候,要去关注故事是怎么写的:这个故事好在哪里?里边藏着些什么?如果你懂了,故事也就读懂了。
【赏析:语文的核心问题是思维问题。语言背后是真实的思考与深刻的思想。教学的着眼点始终紧盯表达,指向表达,直到学生感悟到表达的通道。】
师:最后,有个问题想问大家,你觉得今后还会上演这样的悲剧吗?
生:会。
师:人类不是都已经清楚了吗?
生:人类还是会这样做,他们为了钱财,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更好。他们没有想到真正让生活更好的是保护大自然。把大自然毁了,家园也就毁了,那时候人类才会真正地悲伤,而人类现在却还不知道。
师:是啊!小村庄的故事不仅仅是这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当贪婪的人类耗尽地球上所有的资源时,人该往何处去?带着这沉甸甸的思考,下课!
【赏析:“你觉得今后还会上演这样的悲剧吗?”这一问对学生是一种创新的考验。将思考进行到底——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