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道德思想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启示研究

2018-04-02 10:07赵婧怡北京工商大学北京100048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内省张之洞中庸

赵婧怡(北京工商大学 北京 100048)

在我国当前高校教育工作中,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是尤为重要的环节,在促使大学生接收教育进而自我内化的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思想的渗透是重要方法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晚清儒臣、教育家张之洞极其看重对士人的道德教育,他的道德思想在继承儒家优秀思想的同时,还十分关注每个受教育者是否从主观上认同并接收这种道德思想。本文提取了其道德思想内容中义利兼顾、慎独内省和持守中庸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而探讨其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启示,引导大学生发自内心地认同核心价值观并落实到实际生活中。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现状

在我国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都较以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我国现今的高校教育工作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也逐渐成为了教育重点。近年来学术界高度关注并重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并得到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首先,学者们明确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既是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需要,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2]。其次,关于教育的途径、策略和方法,一些学者从改进课堂教学、开展社会实践和加强网络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多种建设性实践方法,如“以课堂教学为主导,强化理论教育的系统性;以社会实践为平台,强化知行结合的一体性;以大众传媒为工具,强化舆论导向的方向性”[3]等;还有的学者认为,“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教育策略在于尊重主体性、增强持续性、强化协同性、突出实践性、加强针对性、突出示范性,进而才能有效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4]。再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问题也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学者们针对提高有效性这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如张志祥认为,要提高有效性就要“强化认同,构建学习教育机制;注重养成,构建行为实践机制”[5]。与此同时,众多研究者还从新媒体背景、红色文化、中国梦等多个不同角度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价值及路径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

然而当前高校在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教育工作过程中,有许多问题还需要改善和进一步完善。如核心价值观教育理念的缺失问题、教育方式和手段单一问题、教育过程中知与行的脱节问题等等,然而在诸多问题之中笔者认为注重传统道德思想并从中汲取精华和启示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高校教育者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或多或少有所忽视,对于古代学者大儒的道德思想未能充分借鉴,这就使得大学生由于缺失传统文化的部分而自身的价值观出现偏差。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头,忽视传统就等于丢掉了我们自己的精神命脉。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要继承古代教育家的思想精华,更要从中探究启示,与时俱进地、创新地促进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发展。

二、张之洞道德思想的再认识

1.义利兼顾

张之洞继承了传统儒家“义”的基本观点,他非常重视人的道义,主张将道义居于首位。他认为:“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6]。在国家遭遇强国入侵的时刻,张之洞则认为:“若强中御外之策,惟有以忠义号召”[7]。张之洞十分看重道义,他认为道义对于人格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道义不仅是国富民强的重要前提,更是大学生道德培养的重要内容。

张之洞对于“利”的理解经历了一个转变的过程,即从不争利转变为讲求公利。在否定私利方面,张之洞认为“恤民必先恤官,治官必先治己”[8]。在肯定公利方面,张之洞曾说过“从来举大事者必毅然担当,不计小利小害乃能成功”[9]。那么,义与利的关系又应该如何理解?张之洞在此指出义与利不论对国还是对民都是最要紧的两个方面,只讲义会陷入贫弱境地,只讲利则会步入小人之道。他在此处所说的理即是义,是道德的体现;而势则为利的体现。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都要做到义利兼顾,二者皆不轻视;并且明白此处所指“利”代表的是“公利”而不是“私利”,这也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中所强调的“公德”。

2.慎独内省

张之洞自幼深受儒家传统思想的熏陶和影响,自然而然带有一种儒者的风范且儒而不迂。他告诫士人,做人、为官要注重个人的德行修养,同时不要迂腐、要精于谋略。在这诸多的儒道标准中,他认为慎独内省是做人、为官最重要的方面,也是育人最重要的核心内容。张之洞兼顾汉学和宋学,对于汉学,他赞同郑玄所谓“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10]。对于宋学,张之洞很推崇朱熹的主张,“虽不见闻,亦不敢忽,所以存天理之本然,而不使离于须臾之顷也”[11],即自身就算是没有具体的行为和见闻的时候,也不能忽略这种慎独的状态,要注重个人的修身、修德并心存敬畏。

同时,张之洞提出要教育士人“注重内省,德行谨厚,励厉气节”。内省、谨行、持正反映了个体的一种自觉反思的状态,看到积极的行为要学习,看到“不贤”的人或事不仅不要学还要及时地自我反省。张之洞认为,优秀品质的养成是一个非常漫长而艰辛的过程,而教育士人要注重慎独和内省正是这样一个艰苦的过程。

3.持守中庸

张之洞曾对他的幕僚们说过,他自己不论为官办事还是用人都只是中庸勉强而行而已,然而他所办之事几乎都是成功的,都能收到很好得效果,“真徼幸也”[12]。他表面上说“真徼幸也”,其实内心的真实想法是“真得意也”,他认为这才是治术育人的精髓所在。中庸是儒学的核心思想之一,儒家学派认为,要将中庸作为人们最应具备的美德和处事的基本方法。张之洞对于“中庸”思想是极为认同的,并深得其中的精髓,正如他在其诗作中所写的:“精金能屈伸,百炼仍无伤,君子有卷舒,帝王有驰张”[13]。

此外,我们都知道张之洞著有《劝学篇》一书,其正是在维新运动高涨之时他在趋新与守旧之间所选择了一条中庸路线的体现。对于维新变法、全盘西化等新思想他是持否定态度的,而他的否定不是一味地拒绝和抵制。他和死板地只读古书之顽固人士以及盲目主张西化之媚外认识是完全不一样的,他认为两个极端路线都不可取,要有选择性地吸收西方思想,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技艺,同时更不能抛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本。这也就是他所谓的“中体西用”思想,他从思想上到实践上充分坚持了中庸的指导思想和处事原则。

三、张之洞道德思想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启示

1.培养良好认知

培养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良好的认知,最首要的一点是要明确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次,国家、社会和个人这三个层次的价值观是互相统一的。当前,仍有许多大学生将国家目标、社会目标和个人目标视为是矛盾冲突的,这就需要明确个人价值是最基础的目标,而国家发展是最高的价值目标。当大学生从道德情感的角度自觉地践行,从而达到知行合一之时,才能自觉主动地去实现个人目标、维护公平正义,而不是扰乱社会秩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14]。只有个体都达到了这样的自觉,国家才能更快地发展,社会凝聚力才能不断地增强,生产力才能不断地提高,个体的价值才能更好地实现。在这样的良性循环和互动之下,也就达到了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目的。

我们之所以强调义利兼顾,是因为当前许多大学生还不能充分领会上述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也就无法全面地、正确地践行其中的真谛。尤其是在当下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年轻一代学生更加容易去注重经济、利益,自我认同的价值取向偏向功利,更严重的是只一味追求一己私利。这正中上文中张之洞义利兼顾教育观中所强调的关键,兼顾义和利,确切地说就是要兼顾道义和公利,而非私利。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之下,重视继承和发扬传统义利思想中的精华部分,可以让大学生正确认识尚义与谋利之间的辩证关系,使学生在实际学习生活和工作当中对各方面的事物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取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义思想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掌握、继承和发扬下去的,这也对亟待提高道德境界和精神境界、充分塑造良好完善人格的当代大学生群体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注重个体自我修养

当前在大学生群体中,许多个体都会出现缺乏自律精神、个人行为表里不一以及缺乏自我反省的精神等情况,将这种道德意志的培养作为教育工作的核心,作为进行其他一切教育活动的前提可以提高内省、自律的能力。明确了志向,坚定了信念,还要经得起各种欲望的诱惑和艰苦环境的磨练。有了慎独内省的习惯和意识,就会更加容易地辨别善恶,学会怎样去向善,学会怎样反省自身和修正缺点,只有这样个体才能不断进步,才能为社会、为国家做更多的贡献。

张之洞的“慎独内省”教育修养方法对于高校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说是一种重要的、可取的方法,将这个内容传递到学生的头脑和内心当中去,可以使大学生更快、更好地养成自律、自觉、自学和自立的习惯。正如张之洞所说,慎独内省是一个人日常生活中必要的修养方法,要经常自我反省,有问题及时改正,使个人的品德和修养不断提升。在这样的教育过程当中,外部客观环境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但最重要的还是要看大学生本身是否具有进行自我教育的自律自觉性。由此看来,全面、及时了解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心理需求、道德标准等新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需要教育者帮助其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从而进行经常性的自我反省、启发道德觉悟、正视自己的不足。当其自身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潜能被激发出来之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和内容也就可以更好地“内化”为他们自身的道德思想、情感和意志。

3.强化中庸和谐思想

持守中庸也就是要坚持中庸和谐的思想,坚持做事不偏不倚,当两种事物之间出现矛盾的时候要学会解决矛盾、避免冲突,努力将达到的效果最优化并将造成的损失最小化。在我国的传统文化思想当中,我们经常能够从学者圣贤的生活实践和处理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发现和体会到这种中庸的处世原则和做事方法。正如张之洞作为一代名臣和学者,之所以能够成就一番丰功伟业并为后世留下宝贵的思想遗产,是因为他十分注重和善于谋求各种事物之间的和谐,追求事物彼此的共生和共存,从而达到多方共赢的结果。培养大学生中庸和谐思考问题的习惯是使大学生做到博学、审问、慎思,从而明辨是非、学有所得、践履所学的重要教育内容和途径,也就是要做到我们通常所说的“笃行”。

当前许多大学生将“中庸”单纯地理解为平庸、保守甚至是顽固守旧,而实际上中庸思想并不含有这样的消极意味,它是一种处事待人的方法、一种修身、修德的生活态度和方法。大学生需要从思想上充分领会不论做什么事都要把握好一个合理的尺度,在实际行为当中充分做到不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走两个极端,要保持良好的道德理性。只有这样,大学生对自我、对社会、对国家的认识才能够更加准确和理性。对中庸思想进行熟练、灵活的习惯性运用之后,我们平衡各个事物之间的利益从而达到和谐共生的能力就可以不断提高。大学生只有具备了这个能力,才能逐渐形成良好的自我认知和政治认知,从而更好地去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猜你喜欢
内省张之洞中庸
张之洞的“三不争”
再论晋抚张之洞之口外七厅改制
中庸自明
“一三七”内省法助力学生高质量学习
朱子《中庸章句》的诠释特点与道统意识——以郑玄《中庸注》为参照
商务英语课程体系下学生肢体语言智能、内省智能及探索智能的培养
原本性体验 内省中歌唱
《中庸》:裹藏人生大智慧
如何书写民族内省视角的藏族电影——探赜万玛才旦《静静的嘛呢石》电影剧本的自觉性藏族书写
ntheImportanceofCulturalFactorsinOralEnglishStud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