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志佳
(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
2018年9月,为了庆祝我国第34个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了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习总书记对我国进入新时代后的教育事业进行了明确的定位和细致的部署,我们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报告全文中,习近平总书记从正确认识教育本质、我国教育发展现状、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经验、教育的功能与作用、党的教育方针、教师队伍建设、教育体制改革以及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八个方面作出了重要论述和明确部署。其中,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指向和价值旨归贯穿始终,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处处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理念,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对教育规律和教育发展趋势的精准把握。深入领会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就要思考“什么是人民满意的教育”以及“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看教育,关键在于把握“两点论”和“重点论”,不仅要站在立德树人为目标的全局角度把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之“重点”,而且要以教育领域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为展开维度把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之“两点”,即几对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开宗明义地点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方针、方向和目标。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是尊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也是尊重学生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才是符合教育本质、符合新时代教育发展趋势的教育。“教师”这一职业在人类文明发展中具有突出地位,“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1]正是因为教师这一职业对年轻的新生命有很强的“塑造”作用,才会长久以来享有“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美誉。这其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即教师就是因为其尊重学生、尊重规律而能成为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信任的主导力量,否则何谈传道授业解惑之外的“塑造”作用呢?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是国家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场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人才。“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党中央之所以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就是因为教育不仅在传播知识、传承文化、阐释理论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更是凝聚人心、打牢国民思想基础、增强国家认同的重要手段。所谓“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是在思想层面、价值层面、信仰层面、精神层面下功夫,不是“由外而内”的强制思路,而只能从正面引导、积极培育的角度,花费更大的精力慢慢塑造“新人”的灵魂。
《论语》中,有“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之说。面对高高扬起的教鞭,人们会因为屈从于外在的压力而选择妥协,但这种“妥协”却很可能仅仅是因为避免惩罚的一种被迫选择,而非发自内心的自觉进步。相比起这种非常容易产生现实效果的方式,要从提振人心的角度将“德”与“礼”真正灌输在人民心中,成为人安身立命的选择时,就要难得多了。单就教师行业来讲,我们虽然不会把自己真正变成一个严肃的“狱警”,但是,在现实教育之中,以“狱警”方式对待学生的现象却往往不自觉成为我们的首选。因为简单严格的管理具有很强的“实效性”,也十分容易在付出最少努力的前提下获得更大的表面效果。故而,教师与学生有时总会不自觉形成一种管理与被管理的角色,甚至成为“猫”与“鼠”的对立和对决关系。相较而言,正面的积极塑造要难得多,教师对学生的潜移默化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更智慧的引导。然而这一艰苦之路或许才是灵魂塑造的不二选择和唯一正确的思路。这也为教师自身的自我定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人民满意的教育应当是建立在平等关系上的尊重的教育,美化心灵、塑造灵魂、传道授业解惑应是新时代教育者的本职,也是新时代、新矛盾背景下对教育者提出的新要求。这是在正确评价教育职业及教师地位的基础上,要求教师自我奋进、继续努力的动力,也体现了党对教育本质的精准把握。尊重学生是尊重教育规律的应有之义,处理好了尊重学生和尊重教育规律的关系,才是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也才能走得稳、走得远。
“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把立德树人当做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首要目标。从教育事业的使命而言,我们培养的人才最终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具体地说就是要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去,要扎实地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进程中去。那么,无论是有才无德还是有德无才,都不是社会主义教育需要的人才标准。我们所服务的人民满意的当然是立德树人的教育,是为社会主义和人民群众服务的教育。
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作为过去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工具,儒家文化在政治领域往往被曲解成为一种“外在规范”化的仪节而丧失了自身的真正活力,遂成为“吃人的礼教”。但是,作为中国世代人民安身立命的不二选择和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人心内涵,儒家思想的真正价值反而是在其“教育”环节上被保存和传承了下来。如果没有“讲学教育”,中国文化就不会在面对类似印度、埃及、古罗马等政治文化断层时仍能保持自身的延绵不断。这一点常被我们描述之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这句话中,我们却很少强调:所谓的“兼济天下”却离不开“独善其身”的准备,没有“独善其身”的德性积累,所谓的“兼济天下”就会成为空谈。
回到教师职业的本份上来,要成就和弘扬教师职业,我们有必要做到立德树人和尊师重道二者的结合。从教师自身来说,立德树人就是要明确教师职业与人心灵魂直接发生作用的根本特征,不辞辛苦地从正面培养道德善根,并在教育具体环节中做到从容智慧,不断寻找最合适的切入点来感化学生,与学生共同进步。而从整个社会来说,所谓的尊师重道则更有赖于顶层设计、社会氛围以及教师的自身努力。其中顶层设计是最根本性的制度保障,社会氛围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尊师重道”,教师将脱离自己熟悉的场域,可能无法发挥最优的教育效果。培养人是一个系统工程,人才在各个领域里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和人格系统,教育并不只局限于学校领域,终生教育的思想已经是时代蕴含的必然了。那么,立德树人与尊师重道的关系,其实就是学校教育与全社会共育之间的关系问题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正是对全体教师和社会各业在立德树人和尊师重道二者有机结合上指出了教师需要提升自己的努力方向。纵观历史,人民教师更有条件、有必要书写属于自己的新时代光辉篇章。在教育之“道”与“技”之间,需要做到“有本有末”,不发生“本末错置”。没有“以德为本”的终极关照,培养全面型发展人才的努力即不能实现。故而,习近平指出:一方面我们教师队伍要把“以德育人”放在教育工作的核心目标上,另一方面,又要全力培养和塑造符合中国特色的全面型人才。这两者相辅相成:前者是后者得以实行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落实和进一步前进的必然方向。
这样的思想同样已经在传统文化教育环境中被广泛提及,是有着深厚文化基础的。在“为己”与“为人”之间,中国传统文化会坚持从“为己”出发地“为人”。事实上,立德树人与尊师重道的关系问题,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这两个问题的一个侧面。教师以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己任,而全社会形成一种教育的合力才是教育事业可以持续长久推进的保障。习近平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只有全社会各自发挥作用,才能形成尊师重道的良好氛围,也才能形成立德树人的强大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道的社会风气,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党和人民事业做出更大贡献。”这一提法,显然是有具体所指的。这主要是由于:从全国人民的职业分布与工资收入水平对比来看,目前教师待遇问题确实表现出比较突出的不协调问题。我们不无痛心地发现,有些工资收入低下的教师为了基本的生活问题,不得不离开教师岗位,被迫另外择业讨生活。就连很多高校教师都面临收入的压力、住房的压力,更何况在教育资源缺失的农村、山区,这一问题更显突出。或许也有人会提出异议:教师向来被称作社会职业中的“铁饭碗”,已经享受到了受人尊重的待遇,且有很好的工作环境,不知有多少人羡慕。为什么还要“贪得无厌”?为了回答这种外行眼中的假象,我们有必要对“教育资源”和“教育产出”的辩证关系略作申述。
不同于一般的“投入”和“产出”关系,教育行业在二者之间有了一个教师主体的参与。又由于教师职业在道德素质和人文学养上的整体水平,从而在教育资源和教育产出问题上展示出了复杂而多样的表现。从教育行业的崇高性上来说,对于一个教师,无论社会与学校为师生提供何种教育资源,都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利用现有的条件,选择最优方式完成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古时候的教育环境比起今天而言不知差出几多倍,古时候的教师能教书育人,他们不会有投影仪,不会有各种教学设备,难道他们就不教书了?我们今天的教师也一样能完成人民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更何况这种使命更是我们自觉的承担,而不只是一份工作。因而,教师的本职就意味着这不是一个“热闹”的职业,所谓“自闭桃园称太谷,欲栽大树柱长天”。心平气和,自得其乐,才保留了教师职业的本真。
从社会均衡发展的现实考量来看,教师也是社会生活的一份子。我们的国人在生活中有如下经验:在社会资源跟不上的情况下,我们往往会把其中的问题简单地理解为所谓“道德素质底下”“文化危机”的相互责难问题。例如:在公共交通配置不到位的情况下,要想人们不去抢座、抢车,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不首先从根本上改善交通配置,而是一味指责抢座的人素质底下,这显然错置了问题的根源。习总书记的讲话和李克强总理主张在农村基础教育资源缺失地域的有意倾斜,其实都是从社会均衡发展的角度为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条件。当前新时代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人民群众也对美好生活有着极大的向往,美好生活不是贫穷落后的生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该体现为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按劳分配的生活。提高教师基础待遇,稳定教育工作者的一般心态,提倡多元化的教育体制改革,这些举措都将为教师这一特殊崇高职业的稳步发展提供社会基础。
从教师本身来说,当然应该不忘自己从事教育工作的初心,在各自的职位上克服困难,提高自己的道德品性修养,配合国家的教育改革。不辜负国家在教育层面的巨大投入,更重要的是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和“教师”这一职业本身的光环。
所谓“立德树人”,就是要将教学的目标导向规定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人们曾经对“德”与“才”的问题进行过广泛讨论,然而如今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已然成为共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遵循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还要善于分析矛盾的主要方面。
当前,严格本科教育教学成为教育管理领域的重中之重,本科教育教学某种程度上的相对落后与长期以来培养学生的指导思想不无关系。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问题思考中,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辩证观,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2018年11月2日,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会议上强调,要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3]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本科教育教学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工程,长久以来,诸多教育者将培养高层次理论人才作为教育终极目标,致使社会领域中“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也出现了人才需要与人才培养的深层次矛盾。本科生是高素质专门人才培养的最大群体,是高素质受教育者基数最大的一部分,抓好本科教育教学就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做好了最基础的人才把关。因此,严格本科教育教学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内在统一的,教育要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回归常识、回归初心、踏踏实实为祖国培养人才的教育,就是回归本分、回归梦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的教育。
从我国新增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来看,我国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进入了普及化阶段。我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是13.5年,这说明踏入社会的劳动者已经在接受12年一体化教育之外,至少接受了1.5年的高等教育。那么,把握住高等教育中的基础工程——本科教育教学就是打造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重要途径。
既然严格本科教育教学意义重大,是我们培养人才的基础工程。那么何为严格呢?一是抓好本科教学质量,建设“金课”、淘汰“水课”。高校更多地应该以服务人民、服务社会为考虑,思考教学与实践的关系问题,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的新矛盾,思考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问题。高校要打造自身的学科教学优势,形成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少些“空洞”“无味”的说教,多些优质高效的课堂。二是形成同向同行的教育体系,把立德树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本科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校各部门、各领域唯有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人才培养,才能形成最大治理效果。立德树人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及高校政工队伍的“专利”,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各领域教育者各司其职、鼎力合作、倾情付出、同向同行。中国共产党加强顶层设计及基层规划,极力解决好本科教育与本科教学的辩证关系同样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内在要求。
全国教育大会的召开,是一次写入历史的会议,是一次写入人心的会议,是一次改变生活的会议,也是一次开启未来的会议。其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许多教育领域里长期存在的问题,对一些“顽瘴痼疾”提出了解决之道。解决这些问题的目的就是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于人民、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观,不断审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的各类关系,在不断改革和创新教育事业的过程中,继续推进教育现代化,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将我国建设成为新时代的教育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