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广才 曾晓辉
(南昌工学院 江西 南昌 330108)
古老的中华民族孕育了博大精深、魅力无穷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我国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其包含的家国情怀、修身克已的自我意识以及自强、奋斗不息的精神,都是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因此优秀传统文化对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阐释了“崇德修身”对个人、对国家、对民族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发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作用,将成为我国高校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就是在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并与文化的现代性结合起来,找到两者之间的融合点,在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借助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前提下,结合当代高校学生的自身特点,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创新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笔者认为要实现其融合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高校既是向学生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作用,这是高校必须思考、面对的问题。首先高校要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制度建设。如何更好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使得优秀传统文化进入课堂,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并落地生根,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课程思政相辅相成、并融为一体。基于此,高校要改革创新教学制度,教学制度的改革创新不仅要在教学管理的创新上下功夫,而且要创新思政课堂,改革教材,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有机地融入高校思想教育体系之中。高校在加强传统文化制度建设上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下功夫:
首先,营造一个具有传统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所谓具有传统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是指融合传统文化内涵的校园景观环境和人文环境。高校从整体角度对校园文化和活动进行设计,以便于把传统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的每个角落。
其次,使传统文化“课程化”。高校应因地制宜地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材的开发整合,如“以主题为依托”“分层次发展”“课型风格多样化”等,以此来设置内容丰富的传统文化教育核心课程。一是开设选修、必修经典诵读国学课程,并保证一定的课时量。二是通过社团活动或传统技术、艺术课程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体验课程,使学生得到熏陶。三是借助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各级各类活动,使学生在体验中得到传统文化的浸润。
笔者认为,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过程中,需要与时俱进、必须顺应当今时代的潮流,同时结合当代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和个性需求,使得大学生积极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来,那么如何才能使得学生成为思政课堂的主体、主人呢?笔者认为,首先要在充分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结合相应的实践活动,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领会理论,让他们觉得该课程能够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进而可以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2]其次,要杜绝热热闹闹的伪课堂,将课程内容渗透、落实到每个角落,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行。
针对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设置不同类别的通识或基础课程,如人文社科类学科的学生,尽量设置较全面的传统文化通识、基础课程,比如历史学、哲学、伦理学和社会学等课程。此外,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可以适当渗透一些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这样一方面可以向大学生普及一定的科学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对于理科、工科的学生,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可以设置相关的人文学科,作为必修或选修课程,以便拓宽这类学生知识的广度,这不但有利于其健康人格的塑造,并且可以让他们懂得更多的人文关怀,甚至促使他们沟通能力的提高。
高校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分为以下三类:独立课程、融合类课程和主题类课程。所为独立类课程就是将优秀传统文化分门别类地作为独立学科而研发开设的课程。融合类课程就是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内容融入各学科教学内容的课程,明确其教学总目标,以学科融合方式,在各专业课程、通识课程及选修课程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类课程就是围绕传统文化教育这个主题,来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的传统文化类竞赛、参观、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在高校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工作者明确提出了如下要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只有这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才有可能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导师、引路人。高校思政教师队伍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高校思政教师的队伍建设有着重要意义。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工作者的政治素质和综合素养直接关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优劣,而高校思政教师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掌握的程度,是衡量其综合素质高低的标准之一。那么如何优化高校思政教师队伍?笔者认为需要采用多种有效途径,着力打造优良的学科带头人。
通过系列培训,使得教师端正教学态度。同时,让教师明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是高校育人的重要学科,从而促使教师自觉地、主动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严格要求自己、爱岗敬业、忠于职守,这样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因此高校从事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工作者,必须全面了解、领会和掌握传统文化的内涵,在此基础上结合新时代我国的特点,加以创新运用,这样才能让传统文化课“丰富”起来、“生动”起来、“活"起来,才能够吸引广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使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并内化为学生的自身修养。
在端正教师教学态度,丰富教师传统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进而提高其教学能力,也是重中之重。[3]当前,媒体日新月异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高校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运用何种授课方式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和喜爱,这值得我们教师深思,所以教师也要与时俱进,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能够熟练操作多媒体设备,把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通过文字、画面和声音等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动”起来,以此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与“正人先正己”是同一道理,作为思想教育工作者,首先要用良好的美德来规范自身的一言一行,以道德表率来影响教育对象。其次在理论和实践上要提高个人修养。教师自身的言传与身教胜过任何宣传,其感召力、影响力和号召力是无穷的,否则宣传就会成为空洞的说教。因此教师必须在熟练掌握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加以融会贯通,这样才能对学生产生影响,从而让他们自觉地用传统文化中积极的道德规范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习惯。
作为“90后、00后”大学生这一群体,有强烈的好奇心、乐于接受新生事物等是他们的主要特点,因此对这一群体对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教师该采取怎样的方式方法,才能让学生乐于接受、融入其中,这值得我们去思考,采用怎样的新方法、哪些新途径,如何因材施教,在慕课时代,该凭借哪些科技手段来扩展优秀传统文化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此外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丰富思想教育的形式,进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探索、总结。笔者认为榜样法、教化法等方法仍然是提高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主要方法,具体方法如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尽的,它可以激发我们的上进心,为实现自我树立远大目标。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非常多的榜样人物,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挖掘、发挥榜样的示范、激励作用,不但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内容,而且会使教育更具形象性和信服力。
灌输教化法是我国传统的教育方法,即学校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教育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认知水平和认同程度。该方法虽然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但其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十分重要。知识的灌输是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的基础,是内化为心,最终提高自身修养的前提。当然,灌输教化法必须与时俱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在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机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实施,灌输教化法重在渗透中教化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灌输。
言传身教是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因此教师自身只有掌握、深刻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精髓,才能对学生形成说服力、吸引力、感染力和号召力,最终使学生能够终身拥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
奖励法分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该方法会让学生在获得成就感的基础上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高校可设立各种荣誉,学生在获得荣誉的同时,学校对其事迹进行积极宣传和推广,这样可以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的校园氛围,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杜甫有诗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形象地说明了教育及教育环境对人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人思想的影响尤其如此。纵观我国历史,不难发现,我国自古以来就已经注意到环境对人的影响力,“孟母三迁”的故事、谚语“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哲理以及“择邻而居”的古训等,都形象地说明了环境对人的影响。当然,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仅仅依靠学校,依靠家庭,这是远远不够,社会、学校与家庭通力合作,多管齐下,全力打造“教育一体化网络”,这样才能取得较满意的效果,因此“合力育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意义重大,把“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力量有机结合起来,相辅相成,形成功能互补的教育合力体系,才有可能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最佳效果。[4]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依靠某一方面的力量,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才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形成多方位、多层次的合力,探究“四位一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所谓“四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主要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实践证明,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会产生较大影响,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影响。如何在我国社会正确的舆论引导下,通过多渠道、多途径来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笔者认为,首先,政府在大力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要为大学生接触、了解、掌握、践行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更多、更便捷的平台,如在政策和资金上加大支持的力度。其次,媒体要发挥其自身的舆论导向功能,对大学生这一特殊“读者或听众”群体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在大力宣传、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注重营造“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再次,社会团体和相关职能部门要为高校大学生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条件并尽可能提供机会,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的建设及开放等。[5]最后,社会团体和相关职能部门为大学生开放更多的资源,让大学生近距离地接触、感知和领悟中华传统文化。
这里的校园层面包括校园自然环境、物质硬件环境和校园文化、精神风貌等层面,学校的物质等硬件设施既是学校赖以生存的条件,也是文化精神的载体,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等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校园环境同样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思想,基于此,高校应为学生的培养及发展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如建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网站,在文化墙,橱窗、板报等宣传工具上不定期加入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便于大学生感受、接受良好的文化熏陶和思想教育。此外学校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这样能更好地营造良好的校风和校园文化氛围。
家庭是我们的第一所学校,家庭也是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第一阵地。因此,家庭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学生家长要善于引导其子女传承尊老爱幼、敢于担当等传统美德。
大学生应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克己修身。作为当代大学生要自觉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富有社会责任感,敢于担当和奉献。在多元文化融合碰撞的今天,社会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大学生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在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提高自身修养,为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做好准备。
于学生而言,无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还是思想政治教育,课堂都是主阵地,高校教师如何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引起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巧妙地联系起来、结合起来,并以此来提高大学生判别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
第二课堂历来是我国高校培育人的主要途径,第二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播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往往是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在第二课堂活动中,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学习形式极其广泛,如理论知识竞赛、系列讲座、经典诵读活动、文艺活动、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都是高校常采用的方式。这些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了解、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有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入和内化,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当今社会,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网络也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高校要开辟一定的网络教育阵地,发挥网络的优势,搭建传统文化教育的网络平台,为大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加便捷的条件。
高校可建设“红色网站”,通过校园“红色网站”,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不受时空条件限制,将优秀传统文化以“音频、视频”的方式真实形象地展现给学生,使他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魅力。[6]校园网络的构建,不但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而且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地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线上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当然高校在构建校园网络的同时,必须净化校园网络环境,由于网络信息量大,内容繁杂,加上当今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一定的限度,一些负能量的信息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作为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较高的网络技术,能及时正确地引导大学生,帮助他们对信息进行甄别,此外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入各大专题论坛、网络平台、移动平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拓宽渠道。
作为大众传媒,其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是巨大的。就高校而言,校园广播、电视、报刊报纸等载体,都是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媒介。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平台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益的最大化。[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