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良燕 陈志远
(闽南理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福建 泉州 362700)
当代大学生思维更为敏捷、想法更加新颖、见识更为广阔、性格更加独立,当今大学生享受到的物质条件与精神条件也是以往大学生所无法比拟的。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脊梁,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他们出生的年代,中国社会经济改革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改变,科技信息高速发展。这个时代的大学生虽然年少但是睿智,虽然盲目但是成熟,虽然躁动但是理性。
课题组以定性调查与定量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采用问卷和访谈,在福建省内6所高校开展调查,共向800名1990年后出生的大学生发放问卷,收回有效问卷760份,有效率为95.0%。其中男生408人,占比 53.7%,女生 352人,占比46.3%。同时,定性调查访谈了50位90后大学生。结合定性访谈结果,分析归纳了90后大学生典型心理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并提出了对应的心理教育对策。
当代大学生大多数为95后,这个时期的中国,经济转型已经基本完成,改革开放全面展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出生成长的大学生,既享受了科技带来的便捷,也遭受着不良文化风气的影响。因此,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价值观、人生观都有其独特之处,特立独行的心理特征,表现出的行为并不能为前人所认可,经常遭受批评与质疑。
1.行为特征
调查结果显示,54.5%的90后大学生表示“几乎从早到晚都要上网,44.6%的大学生表示‘需要的时候才上网’,而只有1.0%的大学生‘很少上网’。针对‘如果没有网络的话,你的生活会怎么样’这一问题,72.3%的大学生认为会‘有些不自在,好像生活中少了什么’,5.9%的大学生甚至会‘很焦虑’,而19.8%的大学生认为‘无所谓,生活没什么改变’。这一系列数据表明,网络已经成为90后大学生学习知识、搜索资讯、关注时事、沟通交流和娱乐休闲的主要方式,构成了他们大学生活的常态部分。长此以往,造成当代大学生拥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又缺乏相应的独立能力。当代大学生由于受到我国生育制度的影响,大多数为独生子女,自我意识过强,造成他们特立独行、个性张扬的性格特点,当团队合作的时候,忠诚度过低。当代大学生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强,行为看似成熟,实则心理脆弱。当代大学生基本上心理素质都不过硬,当遇到挫折与压力的时候,往往难以承受,许多大学生当经历挫折、困难之后,心理上通常会留下阴影,严重的将会从此沉沦。
2.情感特征
对周末空余时间使用情况的调查显示“在宿舍进行与网络相关活动”的大学生占到60.1%,外出游玩的占20.8%,运动的占16.3%,可见,网络已经成为90后大学生周末空余时间休闲娱乐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就上网动机而言,在大学生“上网目的(多选题)”调查中,发现有67.0%的大学生选择“欣赏音乐、电影、小说等”,62.9%的大学生选择了“聊天”,21.6%的大学生选择了“网络游戏”,当然也有55.7%的大学生选择了“查找资料”。可见,上网休闲娱乐成为了大学生上网的最主要动机。
3.思维特征
国外思潮涌入国内,社会各种思想潮流泛滥,因受其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前卫、圆滑世故、观念先进。当代大学生成长的时代,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上海量信息的传播,使其思想相对成熟,当分析事情的时候见解独到。当代大学生探讨问题的时候,逻辑缜密、思维清晰、表述明确、观点深刻,倾向于使用成人思维看待问题。知识量与信息量虽然丰富,但其内心空虚,造成这代大学生过早成熟化,对成人世界的出事规则清楚明了,然而各种负面效应充斥着他们,表面世故圆滑,实际简单暴露,在成人面前装成熟。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模式,乍看圆滑世故,实则不经推敲,往往简单脆弱、极端冲动。
4.认知特征
从狭义上来讲,认知表现即为对于善良与邪恶、正确与错误、美丽与丑陋的认识。当代大学生,在辨别是非、评判美丽与丑陋以及善良与邪恶的时候,经常反其道而行之,与常理相违背。有的时候他们善恶分明、敢爱敢恨、直接果敢,但是有的时候他们又不分善恶、不明是非。站在某种角度上来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趋向功利性,经常将自己作为事件中心,当做出选择的时候,会趋利避害,这也是当代大学生自我矛盾的一大体现[1]。一些聪明的大学生都会学习一门技能,以便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不被社会淘汰,然而大部分的大学生沉迷于玩乐,而且较为叛逆。当代大学生的智力水平较高、创新能力较强、好奇心较重、接受能力较强,勇于探索,善于创新。
1.市场经济的产物
上个世纪90年代一直到今时今日,中国社会的经济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对于经济的过度追求、物质利益的过度享受、使得社会处于一种浮躁的氛围中。这个阶段正是当代大学生出生到大学的生活历程。当代大学生出生的年代,人们的生活环境已经得到明显改善,并未经历任何社会动荡、历史动荡、政治动荡以及经济动荡,这个时代的人获得了最佳的物质条件,也深受这个时代不良风气的影响,没有经历过苦难,就难以体会幸福的滋味。社会中充斥的各种新鲜气息被其吸收,过度沉积的尘垢造成当代大学生独特的气质。
2.信息社会的产物
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网络环境与媒体环境同样发生着巨大改变,移动电视、智能手机、电脑、互联网等各种新兴媒体出现在社会上,网络聊天、微博、微信、QQ、短信等各种信息传播方式盛行,在开拓了传媒传播渠道的同时,也为社会带来了众多消极影响。首先,互联网的盛行,造成当代大学生过度依赖网络,封闭内心,降低了其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及自控能力;其次,大众传媒存在一定诱惑力与欺骗性,使得当代大学生被其所害;再者,国外资源信息超负荷输入,冲击着当代青年的内心,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育成效;最后,伴随大众传媒为利益所驱动,众多媒体为了迎合观众口味、兴趣,而表现出谄媚、猎奇的状态,为了追逐利益不惜制作虚假、伪劣广告,提供新闻也是有偿服务。国家媒体部门的监管、控制力度、技术尚存在一定欠缺,使得大众传媒的恶劣影响越来越重,造成当代青少年错误的价值观与扭曲的心理[2]。
3.家庭环境的产物
当代大学生的家庭,祖辈饱受磨难,生活上的困苦,精神上的匮乏,父辈经历社会变迁,努力奋斗,奋力挣扎,上两代人都充分体验了生活中的苦难、生死以及困苦,这样的家庭当然不希望孩子也经历这些困苦,因此对孩子呵护备至,造成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过强,经常将自我作为中心,在合作过程中通常缺乏忠诚意识,还欠缺足够的毅力以及居安思危的意识。当代大学生由于受到社会生育制度的影响,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由于没有兄弟姐妹,仅对父母亲情观念较重,对于其他人的亲人观较差,性格相对孤僻;伴随市场经济大行其道,造成贫富差距日益加剧,各个社会阶层的教育观念存在一定差别,家庭环境也存在差异,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教育场所,家庭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造成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方面与思想方面存在多元化,当家庭出现矛盾的时候,离婚现象日益突出,当这代人经历来自家庭方面的打击后,容易导致其心理缺陷与心理缺失。除此以外,大部分的大学生缺乏挫折教育与磨难考验,逆反心理过强,极易出现心理问题。
大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祖国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高等院校不仅需要注重传授知识,还需要注重培养大学生能力,塑造其高尚的人格,只有这样才可以为社会培养一代优秀的接班人与社会建设者。当今社会提倡以人为本,大学也应跟随时代步伐提倡以人为本,在教育的过程中将人作为教育的本位,将心作为教育的根本,好的心情影响人的健康发展,好的心态影响人的一生命运,大学心理教育应当以心为主,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因此,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一要务就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3]。当代大学生张扬个性、独立,还兼具强烈的依赖性与叛逆性这两种相互矛盾的性格特征,他们能够快速接受新鲜事物,观念先进、思想前卫。随着95后大学生甚至00后大学生涌入校园,大学教育工作者需要根据现实情况,采用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挑战。
比较分析80后大学生与90后大学生才能够从中找出差异,从而因材施教,针对性更强的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两个年代大学生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下面两个方面,第一,文化方面的差异。80后的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受到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双重熏陶,心理方面经受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洗礼与博争,80后的大学生秉承着我国传统道德观念的准绳,却又会不小心落入西方价值和思维方式的陷阱中。90后的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与中国的文化完全脱钩,90后内心中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加不屑,表现在其行为方式与思维习惯;第二,生活方面的差异,80后的大学生相对90后的大学生生活条件更加艰苦,由于80后的大学生饱受父母宠爱,未经历过挫折与困苦,唯我主义相对严重,这都需要当代大学生在社会中经历过挫折后方能改正。站在心理学层面来讲,14岁的时候人的性格特征与思维模式已经固定,所以,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教育工作者的正确疏导。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知道处于不同年代的大学生的心理差异。针对80后的大学生要帮助引导他们对西方价值和思维方式的把控,避免误入思想雷区,对于90后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正确引导其对西方文化的认知。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实现该任务,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都应当按照心理健康教育的准则,高等院校的管理活动、教学活动以及后勤服务都必须遵从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为工作重点与出发点,调整工作模式与工作态度,将人作为根本,在尊重90后大学生性格特点的前提下,实行教育活动。对于现今的高校教育,并未在思想、价值、人格等方面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方面教育的缺失直接造成当代大学生步入社会之后,缺乏足够的交际能力与工作能力。高等院校的心理教育工作必须立足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寻找契合点,开拓心理教育内容,从而增进心理教育的成效。
高等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需要突破原有心理健康教育观点,认为只有心理有问题的学生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的对象应当为全体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方法可以通过网络教育、针对教育以及课堂教育三者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全部大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以及自我约束能力,避免问题的出现[4]。除此以外,对于心理方面存在严重问题的大学生应当给予单独治疗,真正实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充分利用网络教育力量,全面提升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迫在眉睫,高等院校心理教育工作者应当摒弃旧有的心理教育理念,站在当代大学生的角度,以真诚、务实的态度去解决其心理问题,竭尽全力使其在进入社会之前,心理状态走向成熟,抗压能力与抗挫折能力进一步加强,遇到困难的时候,勤于想办法,坚持本心,勿忘初衷,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应当做的,也是以其能力、努力、恒力能够完成的。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教育工作者长期的努力、实践,因此教育工作者也需要保持一颗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