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曾经在《师说》一文中这样说过: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意思是说:古来大凡在学术上小有成就之人,都有一个很好的老师,老师不只是简单的教书先生,除了教授学生文化知识,更应该传授学生的为人处事的道理,教会学生先做人做事,并能解答疑惑。老师不仅仅只指课堂中授课的老师,家长也是学生的老师,社会以及周围环境都能成为学生的老师。
关键词:尊师重道 行为习惯 学习培养
“尊师重道”先决条件是有师可尊!要求老师必须有真才实学,值得让学生尊敬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我的理解中可以解释为:老师,不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教书先生,而且一定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找机会传授给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以及主动学习、勇于探索学问、勇于质疑权威的可贵品质和思维习惯。“传道”——它一定是要求老师通过自己的行为习惯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在传授给学生一定的社会道理的同时,更要专注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如此,才能够在正常学习生活中影响到学生们,使之健康成长、发展。这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讲都是最好的选择。记得不久前在网上看到过一个很有深意的句子: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 )中,那么他就学会了( )。这是一个很有深意的填字游戏,也是一个前后成必然联系的关联句。所以,要求老师在态度、情感、学习生活、价值观、社会责任感上对学生进行激励、鼓舞,在日常的生活中,用自己的良好品质与精神气质去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让他们试着向自己学习。试想一下:一个老师站在神圣的讲台上,下面都是崇拜他的孩子们,然而他自己说话、讲课毫无激情,知识空洞,自己都毫无兴趣,又怎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术问题,老师自己都模棱两可,拿捏不准,又如何教授学生知识呢?老师是要通过自己所学,然后研究终结专业的方法,逐渐培养学生们的独立人格,给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而不仅仅是传授课本知识。当然,传授基础知识与基本生存技能给学生,也是教育和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立根之本,这也是老师与家长最为关心的主题。要满足这些家长以及学生的需求,我们老师一定要具备优秀的知识、人文素养,并利用最正确有效的方法把所学的知识技能用最快速、便捷也能快速吸收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全面接收、吸收里面的精华再把所学的技能合理的运用到生活当中去,使得生活得更加快乐,轻松。
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第一个老师,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因为习惯和自我约束能力是后天培养的,当然还有判别是非的能力。“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好的老师!”这是一个特别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当今社会,在我看来,“教育”它不仅仅存在于学校,也隐藏在社会中、生活中。不过,对于学生们而言,教育的第一站应该是家庭,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长们理所应当便是这所学校的的第一任老师。在家庭中,父母作为第一任老师对自己孩子来说是最亲近的,也是最具权威、最有影响力的,父母的行为会在很大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以及行为。因为父母对自己孩子的影响是一种长期以来的引导,这种教育方式是十分牢固有份量的。某研究表明:从一个人接受教育的整个过程来看,家庭教育是我们人生中接受最早、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唯一教育。孩子在父母的关怀抚爱中逐渐认识世界,在父母的行为中潜移默化,接受其父母的人格和行为习惯的陶冶,孩子最信赖和尊敬的便是他们的父母,因此,家长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其子女都有着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我国另有谚语:“染于蒼则苍,染于黄则黄。”一说。意思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生活在一起,他们的行为以及思想延伸就是对孩子无声的教育。所以,家长们需要随时检点和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该说的话特别是在孩子面前一定不能说,不该做的事在孩子面前一定不能不做,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的要求自己要言行一致,一定不能当着面说一样,而背着做的是另一样。因为孩子们自我判断以及分析能力还不足,这样的话孩子会茫然,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不知道怎么做才是对的,怎么做才是错的。作为家长需要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陪伴孩子的同时,在孩子面前树立良好榜样和形象,使自己真正能够胜任第一任老师这一光荣职位。
诚然,影响孩子一生的行为习惯便是从孩子跨进学堂开始的。如果孩子的父母有一个很好的行为习惯,父母尊师重道,受父母的言传身教,孩子一定也会是一个尊师重道的好学生。作为家长的都应该时刻牢记这句话。所以,父母的影响也是”尊师重道”的必然条件。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大概意思就是:即便是三个人在一起也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择其善者而从之”是指选择他人的长处学习,按照好的来做。“其不善者而改之”是指吸取他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也泛指在同类事物中吸取这个的长处来弥补其短处。孔子这几句话也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它包含一方面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于不善,都可以为师。当然,这就是本文要说的第三个论点了。要培养孩子的尊师重道,还必须得学生自己有尊师重道的学习能力。
在培养学生“尊师重道”的这条道路上,我们的责任还任重而道远,道路是艰难崎岖的,但是希冀是光明美好的。如果每一个老师都值得学生尊敬,每个家长都值得孩子学习,如果每个孩子自身都愿意接受尊师重道。我相信在以后的学习教育生活中,潜移默化的日子里。“尊师重道”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陈敬朴.素质教育·人格教育·公民教育——关于基础教育的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1995,(08).
[2]焦强林.学校德育的思考与实践——以山东省龙口第一中学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10,(S2).
[3]于月萍.现阶段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吉林教育科学,1994,(03).
[4]赵凤华.民族精神纳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N].科技日报,2006-09-28.
(作者简介:柳兰秋,昭平县昭平中学,历史学士学位和汉语言文学学士学位,高中历史教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