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2018-03-27 01:49张贤兵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7年9期
关键词:探究能力教学情境数学教学

张贤兵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教学生活化理念正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合自主体验、合作探究的氛围,并通过创设情境,把现实生活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教学情境;探究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5-0114-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教学生活化理念正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合自主体验、合作探究的氛围,并通过创设情境,把现实生活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数学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抽象反映。教学中,只有将数学抽象的内容附着在现实的背景中,让学生体验从现实生活中产生、发展的数学,才能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在教学连减应用题的两种算法“a-b-c”“a-(b+c)”时,课前让学生拿1元钱去商店买两种不同的物品,并且要求钱有剩余,在生活场景中初步感知算理。上课时,教师出示例题:小明的妈妈拿了100元钱到商店去购物,买一箱苹果用了21元,买一提麻油用了52元。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提出了不同的问题,接着教师提出要求:应找回多少元?有没有不同的算法?让学生在小组里做模拟现实的买卖东西的游戏,自主探究,并请主张两种不同算法的同学分别表演买卖东西的过程。学生在其乐融融的游戏中理解抽象的算理,严肃的数学变成了学生乐于亲近的数学,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数学的价值。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学习,较容易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心理学认为:质疑问难容易激发学生产生探索性反射,从而思维也应运而生。好的疑点是开启学生潜能的钥匙。根据这一原理,笔者在教学中积极创设问题情境以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一次教学时,笔者在讲台上搁置了一个无盖铁桶,“请同学们看这个底面边长4分米,高27厘米的长方体形铁桶,如果让我们来做一个与它一样的铁桶,那么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分米的铁皮(得数保留整平方分米)?”这既是一个来自于学生身边的鲜活的例子,也是一个学生乐于探索的实际问题。同学们认真思考,细致分析,展开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A:首先把底面的面积求出来,4×4=16(平方分米),然后把铁桶的侧面积求出来,4×4×2.7=43.2(平方分米),最后把侧面积和底面积加起来就是做这个铁桶至少需要的铁皮的面积,既16+43.2=59.2≈59(平方分米),得数保留整平方分米,所以制这个铁桶至少要用59平方分米的铁皮。

生B:因为题目要求得数保留整平方分米,所以最后的得数应该是约等于60平方分米。

生C:取60平方分米是对的,但不仅仅是因为题目要求得数保留整平方分米,59平方分米也是整平方分米,而在实际制作剪裁的过程中,要耗费一些材料,制作前要多预算一些材料,比59.2平方分米要多,这样才能使无盖铁桶制成功。如果我们取59平方分米就做不出符合要求的铁桶,因此我们必须用进一法取60平方分米。

学生争论不休的时候,也是他们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经历数学知识探究过程的时刻,这正是教师教学的大好时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情景,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真正体验到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三、創设趣味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就在孩子们的身边。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情景,激发乐趣,带入与本节课息息相关的数学问题,把情趣与数学问题融为一体,诱发学生探究的主动性。

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段情景:小狗、小猫、小兔学完了面积的意义和单位后,都沾沾自喜,认为自己可以选择面积单位用摆一摆、数一数的方法就能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了。一天他们结伴而行,到附近一个水池游泳。这时正在水池边吃草的牛伯伯挡住了它们的去路,说:“你们想到水池游泳吗,先得回答我一个问题。这是一个长方形的水池,要能计算出它的面积,就让你们下水,否则,就不让你们下水了。”小兔说,这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们带来了那么多的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纸板,往上摆一摆、数一数就行了。牛伯伯说:“不行,不行,水池的面积大,中间又有水,要求水池的面积,非得计算不可。”小兔们愣住了。是呀,这么大的长方形该用什么方法计算面积才好呢? 通过情境教学,增强了数学教学的乐趣,激发了学生的乐学、好学、会学的内在潜能,引起学生深入探究的动力。

四、创设开放式教学情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开放式教学的实质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通过创设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学环境,给学生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促进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中,各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决不暗示;凡是学生能自己得出的,教师决不替代。在教学中,教师要放手学生利用自己的材料去操作,鼓励学生寻求不同的思路,运用不同的方法,标新立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多种多样的长方体学具自主探究长方体面和棱的特征,逐步提出启发性问题:请观察你手中的长方体模型,你认为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去研究长方体面和棱的特征?你准备用哪几个方法去研究?你还有哪些好方法?开放性的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或独立探究,或合作学习,思维的火花碰撞闪耀,想出的办法一个比一个好,一个比一个新。

如认识面的特征时,学生想出了数、看、猜、量、画、算、比等方法。汇报交流时,有的学生介绍了用纸片比较对面大小的方法;有的学生则想出了更巧妙的比的方法,把手中的抽拉式长方体盒子的内盒抽出来直接比,新颖的想法博得了同学们的掌声。在研究棱的特征时,大部分学生用量、比的方法,而有的学生则由相对面的面积相等、形状一样推导出棱的长度一样。这种意料之外的方法,实际上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是数学教学的理想境界。

事实证明,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只要教师用创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把主动权交给学生,重视学生获取、形成、发现知识的过程,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就会发展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情感、意志兴趣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编辑:赵 悦)

猜你喜欢
探究能力教学情境数学教学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语文高效教学探究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课堂情境教学模式刍议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小议初中英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