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华锋
【摘 要】当前的教育教学聚焦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提升,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和生命成长。如何构建真实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这是我们永恒的追求。本文结合笔者的课题,联系教学实际,收集分析典型案例,从三个方面做了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真实有效;数学课堂;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5-0043-02
“让学习真正发生”,这是经过大课改洗礼后,人们对课堂回归本质的理性期盼。当前的教育教学已经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和生命成长。且行且思索。我们不断扣问:“怎样的课堂才真实有效?”据此,本文从“构建真实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的角度切入,以笔者的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为模板做了探讨。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育心理学指出:情感是追求真理的动力,是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促进学生学习力生长的原始内需动力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激发求知的情感是构建真实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的前提。
【案例1】《可能性》
1. 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非常6+1”节目——砸金蛋:金花四溅,愿望实现。
(游戏规则:著名主持人李咏电话连线,让观众从10个金蛋中一个来砸,砸开后如果“金花四溅”,就愿望达成。)
2. 模拟砸蛋现场,然后抛出问题。
A. 第一个同学一定能砸到“金花四溅”吗?
B. 第一个同学和第二个同学砸到“金花四溅”的可能性一样吗?这样对他们来说公平吗? ……
这里巧妙地扣住“可能性”的知识点,先通过熟悉的“6+1砸金蛋”游戏导入,瞬间就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接着再模拟现场让孩子们亲自体验……孩子们觉得数学好玩,在玩中学数学,激活了孩子喜欢数学的情感,为有效课堂的滋生孕育了肥沃的土壤。
【案例2】《对称》
教学轴对称知识点后,笔者诱导学生运用对称的知识点设计“美丽”的图案。评价作品时,笔者分别给予个性的评价:优等生(有创意!)、中等生(真新颖!)、后进生(好特别!);“太妙了!你是怎么想到的?” “太神奇了!你的想法很新鲜!” 学生在这些鼓励性的语言中,兴奋地大声喊“YES!”。笔者有意地把李杰的作品投影出来分享:(李杰平时基础较差、自信心不足、厌学、喜欢画画)。同学们投来赞赏的目光,报以热烈的掌声,他的脸上露出了微笑。下课后,李杰送给笔者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想和你交大朋友!”后来,笔者不断鼓励他,李杰的学习热情一天比一天高涨,成绩渐渐提高,期末检测他的成绩居然得了A级。
“情因趣生”,积极的情感是学生乐学的“能源”。实践中,我们要挖掘数学学科特有的趣味性,并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态度等进行及时的激励,让学生享受学习的愉悦,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有效生成“有温度”的数学课堂。
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师不能只是给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思考建构,经历学习的过程。实践中,教师要让学生亲历真正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积淀成有一定厚度的数学课堂。
【案例1】《连乘、连除应用题》三年级练习题
小王去游泳池游泳,泳道50米,他游了2个来回,一共有了多少米?
生:什么泳道?来回?(部分孩子抓头皮,好像对题目很陌生。)
师:跟我们进行50米赛跑比赛用的跑道一样,这就是游泳池里的泳道。
(老师画示意图,配上手势、边画边说。)
生:明白了。(学生很快有了答案。)
师:如果他在游泳池里游了2个来回,共游了200米,游泳池的泳道有多长?
(顺势改动题目,拓展练习。)……
这是学习“连乘、连除应用题”中一道练习题目。部分学生还没有去游泳池体验过,对“泳道和2个来回”认识不清和理解不透,存在困惑。针对这样的起点,笔者先画了个示意图,边画边说:“跟平时我们进行50米赛跑比赛用的跑道一样,这就是游泳池里的泳道。”笔者边画边说,还配上手势。2个来回就是去——回——去——回)这样,孩子们一下子就明白游了2个来回就相当于4个泳道的长。这里,笔者抓准学生真实的学习起点,巧妙地调出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切入理解,打通学生的思维淤塞道,贴着思维走,綻放了不一样的精彩。
【案例2】《乘法交换律》
大家通过观察“12×3=3×12,40×5=5×40,35×2=2×35”,推导出“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的结论。(板书,并用红笔强调“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师:我们再写式子来试试吧!(学生争着分享。)
生:老师,这个结论不完整,我发现三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也是不变的。(一个“不和谐”的声音从“寡言人”周凯嘴里突然发出,这“晴天里的响雷”反而让课室瞬时寂静。)
师:这位同学有独特的意见,请说说你的看法吧。(这完全在笔者的预设之外,在“惊呆”片刻后,笔者灵光一动马上找到了“圆场”的招数。)
生:因为我发现2×5×8=2×8×5,所以我认为乘法交换律应该改成“三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师:周凯同学的猜想有道理吗?大家想想……(让学生思考)
生:好像有道理哦!(窃窃私语。)
师:周凯的问题真值得思考呀!我们能不能再多举些例子来验证呢?
生:能!(学生很快地写出了一些三个数相乘的式子。)
生:老师,我还发现了四个数相乘,交换它们的位置,积也是不变的,应该改成四个数相乘……(学生好像发现了“新大陆”。)
师:有的同学说要改成三个数相乘,有的又说要改成四个数相乘,怎样表述更好一点?(诱导学生认识到两个数、三个数或者四个都可以看做几个数,把原来的结论修改成:几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生:YES!(腼腆的周凯破天荒地打了个V手势,其他学生脸上也露出了成功的喜悦。)
师:可是书本里是写着两个数相乘的呀!是不是印错了,还是编写教材的叔叔、阿姨们没有想到这些呢?请大家想想!(再度把“球”踢回给孩子,诱导学生思考。)
生:也许是印错了,不会吧,已经校正过的呀。(孩子们叽叽喳喳议论着,有的打开书本查看。)
生:数学的语言很讲究简练!有两个数就可以相乘,就可以交换位置,如此类推。叔叔们不是想不到,也不是印错。(“智多星”梁海英举手发言、孩子们若有所悟、微微点头。)
师:你的回答真到位!你让大家深入理解了“乘法交换律”的内涵……
这里,笔者以周凯发现“2×5×8=2×8×5”而质疑乘法交换律的表述为契机,临时生成了“质疑结论——举例验证—— 修改表述——发现真理”的活动,轻松自然地把课堂引向深入,学生积累了提问的经验,思维不断迸发、思考力不断提升,课堂不断被丰实。
实践表明: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知识与能力生长和发展延伸的过程。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把学生的知识与经验作为起点,创造机会让学生亲历深度的探究过程,挖掘学生思维生长点,让“惊讶、疑惑、倾听、讨论、表达、争辩、比较、欢欣”一路发生,让学习过程更具生命力和创造力,自然生长出有厚度的课堂。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课内获得的知识是闻知、说知,实践获得的知识是亲知。教学中,我们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指导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触摸创造的萌芽,积淀更多的创造潜质和基质,使课堂更有维度。
【案例1】《千米的认识》
教学“千米的认识”后,把學生带到运动场,开展三项活动:
(思考:长度单位中毫米、厘米、分米、米都是可以直接感知的,但是学生无法直接感知“千米”)
1. 步行100米。让学生用平常的步行速度走100米,记住所走的步数和所用的时间。
2. 试跑1千米。全班学生绕着200米的跑道跑5圈,大家分享跑完5圈后的感悟。
3. 步测1千米。学生根据走100米所需要的步数或时间,在另一个同学的陪同下完成10个100米的步测。如一名学生根据走100米需要140步,她就走10个140步,看走到了哪儿。
笔者特意周六安排了一项特殊的活动:让孩子们在家长的陪同下走3千米,再次感悟“千米”,真正感知“千米”带来的“特殊意义”——3千米有多远?需要多长时间?
这样,把在教室中是看不见、摸不着、画不出的“千米”,借助“米”的长短在运动场获得了间接感知,然后在让孩子们与家长在熟悉的环境下一起走3千米,再次深度体验“千米”,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哪怕是完成一项小小的研究,也需要付出坚强的意志力,培养了其科学探究的精神,获得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助力数学学习力的生长,延伸课堂的有效性。
【案例2】《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笔者设计了一个开放问题:开动大脑,帮工人师傅算算,大约需要多少块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边长60厘米)地砖?看谁想到的办法最有创意。
学生带着学具来到操场……兴致勃勃地量着、走着、探索着、享受着,到处是忙碌的身影,各小组用学到的知识真实地展示“操场总面积÷每块地砖的面积”的“结果”,有的小组还意外地想到了步测距离的方法,孩子们的智慧被激活了。下课铃响了,孩子们还浸润在活动中。这样,使“教育与生活、学习与实践”和谐统一。
“生活即教育。”我们要让教学回归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自然习得对数学概念、技能等知识点理解、掌握,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衍生出有维度的数学课堂,有效促成学生学习力内化和持续生长。
“大数学课堂观”中的数学课堂是一个“真实有效的学习场”,它蕴含着丰富的能力元素。我们要创造性解读把握“数学新课标”的内涵,从孩子生命成长的高度去思考教学,做到“激发真切的求知情感、夯实真正的探究过程、回归真实的实践应用”,提升孩子学习的动力、毅力和能力,让学习真正发生,生长出“有温度、有厚度、有维度”的数学课堂,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张春华.提升学习力:后课改时代的必然诉求[J].江苏教育,2015,(9).
[2] 叶荛城,向鹤梅.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陈禄凤.关于数学活动“热”的思考[J].湖北教育,2014,(11).
[4] 郭思乐.向大自然寻找力量的“天纵之教”——论生本教育的本质[J].人民教育,2010,(12).
(编辑:张 婕)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7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