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师教学行为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2018-03-26 01:32戴伟纲周步亮
关键词:课例研究农村初中核心素养

戴伟纲 周步亮

摘要:为了解决教师专业发展出现的“瓶颈现象”,追求“让教师幸福地教,让学生快乐地学”的办学愿景,致力于农村初中教师素养整体提升,苏州市吴江区金家坝中学从2013年起,开展了“农村初中教学行为改进的课例研究”。通过四年的研究,课题研究获得了预期的结论:即,优化教师教学行为,一是要追求“核心素养”提升的价值观,二是要遵循“对话哲学”的教学观,三是要倡导“教育鉴赏”的评价观,四是要运用“课例研究”的研究范式。

关键词:农村初中;教学行为改进;核心素养;对话哲学;教育鉴赏;课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3-012-3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农村初中学校教育转型发展的需要

金家坝中学建校50多年来,特别是1991年被评为第一批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学校以来,始终坚持进行教育理念、教材教法、学校管理和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的改革,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1998年被评为“市电化教育实验学校”。近二十年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更是在市、区名列前茅,享有较高的社会声誉。世纪之初又通过了江苏省教育现代化示范学校的评估复验,学校主体教育和创新教育实践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近年来,我校秉承“融美”的核心理念,追求“让教师幸福地教,让学生快乐地学”的办学愿景,致力于农村初中教师素养整体提升,以突破农村初中学校内涵式发展瓶颈。

2.农村初中教师队伍素养整体提升的需要

从学校可持续发展要求看,我校青年教師比例虽然很大,但高层次骨干教师人数却不多,且不少教师专业发展出现“瓶颈现象”,有不少教师教学研究自觉程度低,经验成分重。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往往以学生的成绩表现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有效性的主要标准,而忽视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与研究;教师的注意力大多集中于学生及学科知识的传授上,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教学行为,很少去自觉把握、研判和反思教学行为问题。因此,解决农村初中教师队伍素养整体提升的问题迫在眉睫。

3.农村初中课堂教学品质提升的需要

在教育转型背景下,我校一直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和探索。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课堂教学是提升教学效益的主要途径,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教育的终极意义所在。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我们将深入思考“成绩与成长”、“个性与通识”、“教研与教学”等一系列和教育转型密切相关的问题,努力加快金家坝中学课堂教学改革步伐,努力提升学校各学科课堂教学品质。因此,我们旨在通过基于教师教学行为问题解决的多种形式的课例研究,变革农村初中校本教研科研方式,探索改进教师教学行为的途径与策略,提升农村初中课堂教学品质,从而形成有着丰富内容、鲜明个性的课堂教学特色。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多元智力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 Gardner)于1983年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打破传统的将智力看做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的能力的认识,而认为人的智力是由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和存在智力等九种智力构成,并从新的角度阐述和分析了智力在个体身上的存在方式以及发展的潜力等。

多元智力理论一经提出,即对教育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首先,它直接影响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这九种智力,只是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即学校里没有所谓“差生”的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这样的学生观一旦形成,就使得教师乐于对每一位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并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重在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这正是新课程学生评价所倡导的改革方向,关注学生个体间发展的差异性和个体内发展的不均衡性,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标准分层,重视评价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其次,多元智力理论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多元智力理论不仅提出每一位学生都同时拥有智力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而且提出在每一位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优势领域的同时,应将其优势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领域中去,从而促使其弱势领域得到尽可能的发展,这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因此,教育首先是赏识教育,教师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有能力的人,乐于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欣赏,树立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其次教育是个体化的教育,教师变得更为主动、自觉地为每一位学生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以配合其智力组合的特点,促进其优势才能的展示和发展,实现个人价值;而且,教育还是主动发展的教育,教师帮助学生发现和建立其智力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之间的联系,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将其从事优势领域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智力特点和意志品质迁移到弱势领域中去。这些教育观也正深刻地体现了新课程学生评价改革的思想,即关注评价的教育功能,发展和发现学生身上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等。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3.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增强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自觉意识,自觉把握、研判和反思、研究课堂教学行为问题,更新教学观念,不断改进教学行为,提升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反思能力与互助合作能力,提升教学智慧。

2.通过本课题研究,重视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与研究,优化校本教科研方式,提升农村初中课堂教学行为品质,促进初中生学习方式转变与学习素养提升,提高农村初中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内容

1.农村初中课堂教学行为现状的调查研究——以金家坝中学为样本

2.教学行为及其课例研究方式的文献研究

3.旨在改进教学行为的农村初中课堂教学评价的课例研究

4.旨在改进教学行为的课堂教学设计优化的研究

5.农村初中课堂主要教学行为改进的课例研究

6.基于课例的农村初中教师教学行为改进的个案研究

研究重点:上述第3、4、5项子课题为本课题研究重点。

四、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1.整体规划

充分调研农村初中内涵式发展中“教学行为”现状与问题,明确课题研究方向与重心,完善研究实施方案,包括各子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科学制定研究计划。

2.分头实施

运用系统思维,确定每学年研究重点与难点,在学校课堂教师教学行为评价与研究、教师教学设计行为改进以及各学科课堂“主要教学行为”改进等方面有序分步实施,落实研究内容;定期进行课题研究与研讨交流活动。

3.过程调适

在研究推进过程中,应根据实际进程进行总结反思活动,并与专家引领相结合,适时对课题研究方向与重心进行调适。

4.综合成果

对农村初中教学行为改进实践经验和研究资料进行总结提炼,形成课题研究的整体性成果。

(二)研究方法

1.课例研究法

“课例研究”属于实践研究,是一种以“课例”为载体,以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教学研究。在课例研究中,教师通常要经过疑问——规划——行动——观察——反思的循环过程。在本课题中,将本校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真实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各学科教师教学行为问题的解决,“确立主题、设计教案、上课观课、评价反思、分享成果”等步骤进行多种形式的课例研究,诊断分析教学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探寻解决问题方法,不断进行自我反思,改进教学行为,促进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

2.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是指在教育实践中依据教育学理论有目的的整理、抽取和提炼教育过程中所包含规律的方法。本课题根据农村初中教师教学行为改进过程中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师教学行为改进现象,挖掘现有的经验材料,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以更好地指导教师教学行为改进的实践活动。

3.课堂观察法

课堂观察法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本课题是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课题组的观察,收集教师教学行为偏差的类型,并总结出改进教学行为的各种策略。

4.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指以实践中的实践者为主体,以实践者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课题,在实践中并为了实践的一种研究活动,亦即指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教育实际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的一种研究模式。本课题的行动研究主要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基于教学行为问题解决的需要,与专家合作,将教师教学行为偏差的问题发展成研究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优化教师教学行为为目的的一种研究方法。

5.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就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人而具体研究的方法。在本课题中的个案研究是选取、观察或追踪研究对象,对其课堂教学行为及其改进的典型特征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得出基于成功教育视角的农村初中教师教学行为改进的规律性的结论,找出教师教学行为问题解决的办法。

6.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在本课题中,通过相关文献收集整理“教师教学行为”与“课例研究”相关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材料,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

7.调查研究法

通过问卷、访谈、座谈等调查方法,收集、整理有关农村初中教学行为改进过程中的第一手资料,了解事实情况,分析事實成因,得出结论,以不断改进教师教学行为改进工作。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

1.准备阶段(2013年3月—2013年11月)

构思、规划、制订出本课题研究的总体方案及各阶段的实施要点,组建实验组织机构,建立课题网络化管理制度,实行各子课题招标制度和课题研究任务下达落实制度,组织参与本研究课题的教师进行相关知识与理论的学习,加强“基于课例研究的改进教学行为策略”专题理论的学习及培训,学习课题研究方案及各子课题,明确各个子课题研究的意义及操作要略。这阶段的主要成果是形成了本课题研究的文献综述。

2.实施阶段(2013年12月—2017年6月)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建立子课题组,使课题组(包括各子课题)实验教师能根据自己的优势和特长进行有侧重点的专题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级的研讨活动(包括主题课例研讨课、实验论文交流、专题沙龙研讨等多种形式),加强实验教师的总结和交流研讨,为下一步实验提供范例和有效的经验。在此基础上不断修正、完善实验方案,夯实学期、年度及中期实验研究。本阶段的主要成果是形成了校本研究方法,学科研究的策略。

3.总结阶段(2017年7月—2017年12月)

整理课题研究的资料,课题研究的认识成果和操作成果,同时就根据课题研究的价值、意义及推广宣传,写出课题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推出以教学行为改进成长案例为主体的论文集。

六、课题研究的结论与思考

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师的个人素养与教育观念以及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场景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教师的教学观是决定教师教学行为的核心与关键,改进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着力点,应该放在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与课堂教学行为研究范式的转换上。

1.优化教师教学行为,应追求“核心素养”提升的价值观

新课程倡导学生核心素质的培养,我们在关注课堂教学对学生认知发展的重要意义的同时,还应强调“课堂教学的育人价值应该包括情感……,还关涉学生意志、群体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交往意识与能力等多方面”。日本学者梶田叡一“扎实学力(基础学力)之‘四层冰山模型”理论认为:“核心素养”是由显性学力和隐性学力构成的。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是其中的一角,假如把露出水面的一角比喻为显性学力(包括知识与技能、理解、记忆),那么,隐藏在水面以下的则是隐性学力(包括思考力与问题解决力、兴趣与意欲以及体验与情感),隐性学力支持着显性学力。从具体的学科课堂教学来说,学科知识是由“理论知识”(明言知识)和“经验知识”(默会知识)组成的。优化“学科知识”,提升“基础学力”,必须把握自下而上(从隐性学力到显性学力)、自上而下(从显性学力到隐性学力)两条循环往复的运动路径。

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的过程,而应该以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为价值取向,发挥教育智慧,运用教育艺术,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知识的习得、能力的提高、情感的丰富、个性的发展。

2.优化教师教学行为,要遵循“对话哲学”的教学观

课堂教学是由教材、教师、学生等要素构成的,如果把学生置于“教学三角模型”的顶点,“把教师和教材视作构成对话性事件过程的‘应答性学习环境要素,则体现了一种新的教学观——对话哲学”。学习,就是一个人在从未知世界到已知世界之旅中,同新的世界、新的他人、新的自我相遇并进行对话,因此,学习的实践就是对话的实践。教学对话就是在平等民主、尊重信任的氛围中,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相互对话,在师生经验共享中创生知识和意义,从而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形态。“对话开辟了教学主体间的新领域。”“教师不再是教学的控制者,而是对话的引领者、倾听者和合作者。”“学生成了主动的学习者和构建者。”

遵循“对话哲学”的教学观,要求教师无论是运用言语型对话模式、理解型对话模式,还是反思型对话模式,都必须创设对话情境,引导学生与世界、与他人、与文本、与自我进行对话,让学生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互动交往,在动态开放的课堂上合作发展,在倾听关爱的心境里创造生成。

3.优化教师教学行为,需倡导“教育鉴赏”的评价观

美国著名教育家艾斯纳强调“教育鉴赏”在教育评价中的重要性,“鉴赏是欣赏的艺术”,认为这是教育评价的第一必要条件。“教育评价的本质在于,通过教学活动,客观地把握学生发生了哪些变化,以便最大限度地求得教育的效果。这也是素质教育评价区别于应试教育的关键所在。新课程要借助于教育评价的改革,矫正考试评价的功能,有效地实现教育的发展性评价。”

倡導“教育鉴赏”的评价观,是要求教师改进教育评价行为,实现评价行为的“三个转变”:从学业评价转变为学力评价,从单维评价转变为多维评价,从终极性评价转变为过程性评价。

4.优化教师教学行为,宜运用“课例研究”的研究范式

课例研究是建筑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之上的,它源于教学中的突出问题,与教师的日常教学生活有着密切关系,摒弃了华而不实的“作秀”研究,符合教师实际需要。主题化的研究内容使教研组活动更有针对性,基于突出问题的研究使活动目的性更强,避免了教研活动的随意性。“课例研究”这一“草根”式研修方式改进教学行为,切合农村初中学校的实际情况,可操作性强。课例研究重在发展农村教师的行动智慧,并进而改进自身的教学行为。

课例研究为农村初中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开辟了新的途径和方法。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教研机制能对课堂教学突出的问题进行观察研究,提出解决的途径,提炼教学实践经验,提升教学理论底蕴,从而改进教师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本课题研究,为教师提供了一个真实的理论到实践的思考域,让教师有可能跨越“学习理论和教学经验的缺口”,从而将教师获得的教学理论与方法内化为教育知识和智慧,进而反思自己教学行为,并对其中的某种缺失加以改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专业成长,具有一定的创新之处。

当然,在课题研究中我们还依然存在许多的不足。例如课件的收集不到位,评课记录没有形成集子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加以完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依然会把教学和教研紧密相连,在教中研,以研促教,让我校的课堂教学再上一个新台阶,从而使课题的研究实效性充分得到发挥。我们期待在课题研究这块沃土中成长!

猜你喜欢
课例研究农村初中核心素养
关注细节?灵动分享?打造生态课堂
依托课例研究 成就高效课堂
基于课例研究下的高校英语教师学习反思
农村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之我见
对九年级化学家庭小实验的实践与探索
浅谈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效率的提高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效率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