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勇
摘 要:在高考教学迎考复习中,教师要把“教法”落实到“练”“查”“讲”“纠”四个方面。首先,要综合考虑数量和难易度来给学生选择练习题,督促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并及时批改;其次,查漏补缺要找准出错的真正原因,继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再次,讲评试题不是简单地给出正确答案,而是要深入分析,发散思维,找到规律,了解学生的解题心理和解题习惯;最后,落实纠错要通过及时、大量的刻意训练。
关键词:高考数学;复习;教学;落实;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12-04
作者简介:宁 勇(1966—),男,湖南省怀化市第三中学高级教师。
“高考数学复习教学”作为教研课题存在已有不短的历史了,成果颇丰,各学校都已掌握一套较适合校情的做法。随着教研的深入,高考复习教学教法会日趋科学、完善,笔者认为,目前亟需下大力气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把“教法”落到实处。
要求学生做哪些题,每天做多少题,就成为了我们老师的首选课题。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将选择试题的标准分为三个层次:考查的内容为中学教学重点、高考热点的试题,如函数、不等式、数列、三角变换、直线与圆锥曲线、导数等方面内容的试题;解题的方法涉及教学通法与换元、待定系数的试题;由课本内例题、习题的发散变化而来或解法与课本内试题有联系的试题。以上标准掌握为第一层的,选题最多。题型新颖的试题特别是应用题,解法入口较宽的试题,解法巧妙的试题与高等数学内容距离较近的试题等列为第二层次。思维方式独特,解题入口窄而难度大的试题偶有涉及,是为第三层次。
在安排试题练习数量上,笔者拟采取“抛物线型递进的办法”,即三月份要求学生每天完成七~八个习题,其中至少两个解答题。每周按高考时量考试一次。四月份,每天习题量增至十个以上,每周考试两次,五月份以后题量逐渐减少,下旬每天仅要求学生完成两至四个简答题。
“懒惰之意人皆有之”,即使在紧张的复习迎考之际,学生随意、漫不经心,偷懒而不完成作业的事是经常有的,因此对布置的作业,笔者每天均要求学生按时交,教师按时批改,并加强督促。
进入第二、三轮复习,“查漏补缺”成为教师、学生经常性的工作。每次练习、模拟考试之后,对学生每题的失分、失误之处,均作认真登记、整理制成表格,留底存查,以便对照。对个别学生还采取师生面对面逐题分析查找原因,是审题不清,抑或是概念理解不当,计算欠科学,或是找不准解题的方向等,找到原因才能采取针对性措施。
讲评试题,如果只停留在给出正确答案,则不便学生掌握解题规律和解题通法,其结果往往是事倍而功半。为此,在讲评试题时,教师充分注意到以下几点:
1. 注意分析试题的“来”与“去”
试题的“来”即试题考查的数学基础知识、数学通法、数学思维定势、数学的基本能力等。“去”即指充分探求本题的发展方向,引出同一类型试题的一般解法。分析试题条件和结论可变之处,可通过“变题”教学找到原因。
2. 注意一题多解与多题归一
高考试题大多有解题入口多、一题可多解的特点,因此在讲评试题时,教师应适量分析一题的多种解法,比较各种解法的思维特点、思维习惯及定势,比较其优劣,同时将各种解法归纳整理,找出其中规律性。另外,复习中可接触到大量的题目和结论、解题思路、方法一致,所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一样的题,可归为一组讲解。学生加强接受的背景,便于从中抽象出本质的东西,抽象出数学通法,形成有益、合理的思维定势。也有的试题设有“细微”差别,而结论却迵然不同,对比分析讲解,可培养思维的辩证性、批判性。
3. 注意分析学生解题心理、解题习惯
有的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水平相当,但思维习惯的差异和解题习惯的差异可表现出相异的解题能力。因此,在讲评试题时,教师可精心选择在该题失败、部分成功、圆满成功的学生在课堂上发言,交流解题得失,引导分析原因,交流经验,使习惯科学化、合理化。
查准了“漏”,找准了“偏”,还需通过大量的训练,才能纠正。对面上的“漏”,即普遍存在的问题,布置与之出偏、出漏题同类相仿的习题,及时训练,以加强印象,掌握特征;对点上的“漏”,即个别学生的差错笔者则尽量采取师生面对面的讲解、练习,使其“偏”纠得及时、纠得踏实。
综上所述,数学迎考复习既需勇敢的开拓精神,更需务实的作风,成在“务实”,贵在“落实”。
参考文献:
[1] 陈展明.如何提高高考数学复习教学的有效性[J].科技创新导报,2016(34).
[2] 易中建.高考数学复习教学的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J]. 中国数学教育,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