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区学校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018-03-26 10:40陈胸怀
教师·上 2018年1期
关键词:现代融合

摘 要: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高度融合的现代社区学校是当下学校发展的基本方向,也是未来学校存在的基本方式。坚持开放办学、开门办学、办大教育、大家办教育的思想,依靠教师、家长、社区三方合力,对外深度融合社区,对内强化发展内涵,是现代社区学校建设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现代;社区学校;融合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12-15

作者简介:陈胸怀(1970—),男,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导师,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新实验中学校长,硕士研究生。

现代社区学校,是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與社会教育的高度融合,形成以学校为中心、以家庭为基础、以社区为延伸的教育共同体。现代社区学校的建设,将改变教育的行走方式,重构学校的存在方式。

一、为什么要办现代社区学校

1. 现代社区学校建设,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

人的成长,离不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而将这三种教育进行整合的现代社区学校建设,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这种潮流始发于终身教育理念和建立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学习型社会的建立需要实现教育的社会化与社会的教育化。社会的教育化是指社会要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多样的可供选择的教育形式;而教育的社会化则指教育要打破传统的封闭状态,主动争取社会的支持与参与,又自觉接受社会的监督与评估。

从世界范围而言,社区学校建设模式主要有美国、日本、北欧三种模式。

美国以社区学院为代表。美国是移民国家,普遍认为“一切机构都做教育工作,都能够培养信仰、文雅和学识三种移民必备的素质”。此后的“社会是一所大学校”“教育即生活”思想都源于此,以社区学院为代表的社区教育是美国社会教育思想的凝练。

日本以公民馆为代表。日本的社会教育主要由国家促成,《社会教育法》明确规定市、镇、村及其他一定区域内的居民,都要设立公民馆,“谋求提高居民的教养,增进健康、陶冶情操、振兴文化生活”。日本学者宗像诚也指出:“学校不应该仅作为一座建筑物存在,而同时应该是融入当地文化,发挥互动作用的社会机构。”

北欧以民众学校为代表。北欧各国的社区教育模式以民众教育为依托,面向成人展开,也称斯堪的纳维亚模式。

世界各国的学校建设表明,学校教育呈现出面向大众、体现民主以及贴近生活三大特征,要与社区有着紧密的联系与合作,要以社会生活为中心,以促进居民成长为目标。美国学者曼瑟尔·奥尔森在其《学校与社区》一书中指出:那种与社会生活脱节的学校教育是“教育的孤岛”。

2. 现代社区学校建设,是国家教育政策的大力倡导

“社区”是社会学的核心词汇,在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传入我国,社区相对于抽象的社会而言,是具体的,因此,社区就成为人们认识社会的一个微观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教育理论界几乎没有再涉足和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一般认为,1986年上海市真如中学成立的社会教育委员会是我国社区教育开始的标志。仔细梳理国家对社区教育的政策文件,不难发现,国家对社区教育的重视有一个渐次发展的历程。1999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开展社区教育试验计划,着手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标志着我国新时期社区教育的启动。2003年,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则提出,要统筹各级各类资源,积极推进社区教育。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2011年11月,教育部在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经验交流会议上确定了28个社区教育实验区,自此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工作深入开展。

2016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则进一步明确指出:“学校应积极与社区教育机构紧密联系加强沟通,主动挑起社区教育重任,站在社区教育最前沿,承担更多义务,借力社区教育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至此,从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到积极推进社区教育建设,到明确要求学校站在社区教育最前沿,历经17年时间,我国社区教育完成了政策层面的基本设计。在实践中,全国各级学校广泛开展探索,综合起来分析,当前我国社区学校建设主要存在三种模式:一是街道主导的地域型社区联动模式;二是职业院校主导的实体型社区学院模式;三是中小学校主导的活动型辐射模式。但这三种模式都还处于探索阶段。

3. 现代社区学校建设,是学校与社区发展的现实需要

湖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新实验中学(以下简称“我校”)开展现代社区学校的建设,除了我们对未来学校存在方式的认识、对国家政策的理解与执行之外,很大程度上还与学校的发展现实,与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办学校紧密相关。

(1)化解城市化进程中的矛盾,实现地方良善治理的需要。我校地处湖南省长沙市高新区,这是一个是新城区,1988年高新区建立,1991年列为国家27个国家级开发区,2000年开始“麓谷新城”的建设。在城市化的进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地老百姓对抗拆迁,甚至出现2008年“11·26拆迁事件”。老百姓对抗政府,长期上访,地方治理出现困难。这是曾经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不是高新区的个案。那么,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矛盾如何进行化解,市场经济条件下人际关系如何重新建立,社会阶层如何进行黏合,建立共同体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思路。共同体有多种形式,从学校角度出发,建立学校、社区、家庭的教育共同体,依靠教育共同体来传递内心的安全与温暖,通过教育治理实现人心治理,从而实现地方的良善治理变得尤为迫切。

(2)培养新市民,提升居民综合素质的需要。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老百姓住进了高楼大厦,由乡村村民变为城市居民。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虽然“洗脚上岸”,身份发生了改变,但没有“洗脑进城”,生活习惯与思维习惯没有随之发生变化。如何将城市生活的快节奏、有规律、讲规矩快速地教给老百姓,帮助他们适应城市生活,是社区、学校面临的共同课题。与此同时,长沙高新区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在全国145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中排名第15位,大量人才涌入高新企业,对学校教育的期望很高。随之而来的是打工子弟的增多,很多家庭从贫困地区而来,生存在城市的边缘,家境还很贫寒,更需要学校教育的关心。

(3)适应教育新常态,主动创新改革的需要。长沙市高新区承担着长沙教育的众多改革试点,比如,校长职级制改革、管办评分离改革、县管校聘改革、单独划片招生改革等。2016年长沙市高新区对我校的督导评估,给予我校“文化育人如细雨、顶层设计定乾坤、构建体系促发展、打造特色铸影响”的评价,督导组全部由第三方社会评价机构组成,实行的就是管办评分离改革。我校是长沙市唯一单独划片招生学校,对应小学的毕业生、高新区16个社区的13个社区子弟无条件就读我校,也就是说,学校学生全是社区子弟。学生除了学校教育之外,大部分的时间是在社区度过的,社區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否。因此,突破学校教育的封闭性、家庭教育的随意性以及社会教育的不确定性,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的教育体系,形成人人关心青少年成长、全社会共同育人的良好风尚和社区环境,学校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鉴于此,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机整合,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快速实现社区良善治理,让老百姓增加获得感、提升幸福感,办一所现代社区学校就成为了学校坚定不移的办学目标。

二、如何办现代社区学校

1. 现代社区学校建设的基本思想

(1)“办大教育、大家办教育”的思想。我们认为,教育不仅在时间上贯穿人生全过程,在空间上也充满人生各种场所,学校教育从来不能只依靠学校就能办好,学校教育之外,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不容忽视,必须形成合力,这就需要建立一种大教育观,办大教育,大家办教育,建立起教育共同体。

(2)“办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的思想。现代学校治理的核心思想是开放,开放办学才能让学校充满生机活力,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推进教育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一个开放的体系才是一个富有活力的体系,开放办学就是要打开学校的“门”,推倒学校的“墙”,吸引更多资源参与学校治理,为学生成长提供更为真实的成长环境,促进教育的优质均衡和谐发展。坚持开放办学,就是要实现小学与中学的“上下衔接”,学校与学校之间“横向联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双管齐下”,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双向联系”,构建全方位、立体化、互动式的办学格局。

(3)“把教育办在老百姓的心坎上”的思想。教育是民生工程,是老百姓关注的大事。把教育办在老百姓的心坎上,就是要规范办学行为,让老百姓放心;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让老百姓称心;解决老百姓的教育困难,让老百姓安心。要让老百姓有教育的获得感,充分发挥教育的能量,展示教育的力量,从而实现教育的目标。

(4)“办有温度的教育”的思想。教育是人心的教育,内心的温暖是人本身的渴求。有温度的学校,有温度的学生,有温度的教师,必将汇聚成有温度的教育,促使校风、行风、民风的建设,形成有温度的社区,这是一种能够唤醒人性善的光芒的教育,是一种闪烁人性美的智慧的教育。

2. 学校与社区的融合发展

长期以来,学校虽然存在于社区之中,但学校与社区却是两个不同单位,虽不说老死不相往来,但往来甚少,更别说深度交流。我校则与社区深度融合,共同发展。

(1)体制突破:干部相互任职。社区是国家基层政权,由专门的社区机构进行管理。一般设有党总支书记、社区主任等社区干部,上级管理机构是街道办事处。学校作为教育机构,其上级管理机构是教育局。鉴于我国长期以来的条块垂直管理体质、管理传统,打通体制机制的障碍是保障学校与社区融合发展的关键。

我校与湖南省长沙市高新区麓谷街道和馨园社区打破体制的障碍,和馨园社区的主任担任我校的校务委员会的成员,我校的党总支书记担任和湖南省长沙市高新区麓谷街道和馨园社区的支委。这样,学校与社区虽说是不同的单位,但实现了信息的相通,决策的互通,社区活动的共通。学校出台的《现代社区学校建设实施方案》,社区的书记、主任是工作小组的成员,确保实施方案的顺利推进。

(2)情感融合:开展大走访活动。学校对社区的融合,首先要与社区家长的融合。学校几千学生,后面就是几万家长。如何实现融合,学校采取最原始、最朴素、最直接的方式,实行大走访制度,全员走访,走访全体学生家庭。教师轻轻敲开每一扇孩子的家门,家长欣喜、惊讶、激动,教师与家长话家常、聊子弟、谈方法,一句句暖心的话,一杯杯清新的茶,一双双紧握的手,都让我们如沫春风,一下子拉近了双方的情感距离。

上门走访,与打电话、QQ群、微信、把家长喊到学校来等方式相比,走访产生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走访产生的真情实感,在学生、家长、教师身上流动,学生非常激动,家长非常感动,教师非常高兴,最后实现情感的升华,大家不是埋怨责怪对方,而是产生一种自责,自责自己做得不够好,从而改变认知,升华感情,提升动机,改变行为。

(3)资源共享:资源高度共享。学校资源与社区资源实现高度共享,学校将场馆资源与教师人力资源向社区开放,社区同样将企业资源与高端人才资源向学校开放,双方共享资源,互惠互利。学校将体育馆、运动场、会议室等向社区开放,用于社区的文体活动,丰富居民的业余生活,尤其是寒暑假全天开放。教师则将单位人身份转变为社区人,直接参与社区服务,比如,定期派心理老师到社区接受居民的心理咨询,派书法老师到社区讲授书法课。

社区则为学校提供更加广阔的课程资源,提升孩子们的生活体验。比如,我校“四体验”中的社区体验活动,所有学生参加“麓谷小卫士”“清洁麓谷”等社区生活体验。尤其是我校充分利用高新区现代企业的优势,开发企业生活体验课程。高新区有上万家企业,其中上市公司有近百家。社区为学校分班级每周组织学生参观企业。同时,学校建立“高新开讲啦”对话平台,聘请区内知名企业的院士、博士、高管来校开讲,每周举办一次。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到现代企业前沿的科技、先进的技术、严格的管理、拼搏的毅力,从而萌发出自己的人生理想,实现人生规划的启蒙。

3. 学校追求高品位的办学质量

现代社区学校的建设,根本是人的现代化,学校、家庭、社区需要担负起各自的职责,凝心、聚力、育人。但三者仍有各自的分工,学校作为专业的教育机构,需要担负起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职责。或者说,现代人才培养的质量,仍取决于学校的认识与培养的力度。

(1)文化是质量的基础。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有什么样的文化熏陶,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气质。“附中高新,英姿俊朗”是学校的气质,也是我校学子的气质,滋养着学生们生命底色的就是学校浓厚的传统文化。学校构建了系统的理念文化:“走好第一步,走好每一步”办学理念大道至简,起点重要,坚持更重要;“行义如方,用智如圆”校训底蕴深厚,行方智圆,内方外圆,在传统文化的精髓“方圆”之中探寻人生智慧。学校还确立了校旗、校歌、校徽等,确立了“高质量、新特色、真教育、好幸福”,即“高新真好”的办学愿景。

学校建设了传统文化为内涵的景观文化,如卧龙石、围棋谱、湖湘文化墙、校园印章等,也栽种了香樟、桂树、银杏、桃李林等植物,寓意深远。学校行为文化,提倡“三养教育”。学生抓“养成”教育,包括行为习惯的养成、学习习惯的养成、思维习惯的养成;教师抓“养正”教育,包括师德师风要正,业务素质要硬,为人处世要容,正则有德,硬则有能,容则有易;管理服务抓“养心”教育,全心服务、真心待人,用心做事。学校制度文化,重在坚持现代学校制度指导下的学校章程,办学思想、管理架构、师生权利与义务、家长与社区的权益等都在章程中明确。

(2)课程是质量的前提。学校传承了全国课改先锋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两性四型”课程体系,开齐、开足、开好基础性课程(国家课程);同时大力建设拓展性课程(校本课程),包括兴趣型、提高型、研究型、实践型四小类课程。学校已经开发出《皮影》《棋文化》《武文化》《湖湘文化》等53門兴趣型课程,26门在周二开, 27门以周日俱乐部形式开课。学校还开发出了“四大节”(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读书节、社团英语节)、“四体验”(军营生活体验、企业生活体验、社区生活体验、游学生活体验)八大类体验型课程。特色课程有一团(民乐团)两馆(围棋馆、皮影馆)三队(足球队、田径队、武术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既培养了学生的基础性学力,也为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奠定了良好基础。

(3)质量提升的关键在课堂。我们认为,课堂教学从本质而言,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课堂教学是知识的传授过程。老师讲学生听,学生是容器。第二阶段,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师生互动。第三阶段,课堂教学是师生思维激荡的过程,课堂的关键是激发学生问题意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提出的思维型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核心是思维。在教学中要遵循五个基本原则:第一是动机激发,我要学习;第二是认知冲突,找到问题;第三是自主构建,包括认知构建和社会构建,认知构建是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积极主动的构建知识结构;社会构建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互动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第四是自我监控,有计划、能实施,会反思;第五是应用迁移,在真实情景中解决复杂问题。学校全面开展问题化教学改革,构建问题化教学模式,该模式以学生的问题为起点,以学科的问题为基础,以教师的问题为引导,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本学习方式,致力于培养学生思维层次与思维品质的课堂教学模式。模式是事物的结构要素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形成具有一定功能价值的组合形态,任何模式其实是人们对实践的解释。模式是可以用来学习、复制的。在该模式中,问题发现、研讨、解决是主线,学生研讨、探究是基本活动方式,目标是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同时,组建以问题探究为导向、以同伴互助为基础、以合作共赢为目标的学习小组,组成学习共同体,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此外,依据因材施教原则,学校根据学生学习的层次与学习的兴趣爱好,由学生自主选择、教师指导选择开展走班制教学,在数学、英语两个学科实行分层走班,在体育艺术学科实行分类走班。

三、依靠谁来办现代社区学校

1. 教师是办学的主力军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学校坚持“慎选良师、精育名师”的原则,建立起“干部流动机制、骨干培养机制、教师退出机制、职员精简机制”,培养出一批师德优秀、师风纯正、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

干部流动机制是指干部能上能下,每年度对教师进行述职,得不到认可的要让贤。骨干培养机制是通过“匠心工程”,采取“自学研修、同伴互助、专家引领”方式,通过学位深造、教师沙龙、考察学习、师徒结对等活动,大力培养教师队伍。教师退出机制是学校开展县管校聘试点,打破岗位终身制,通过设岗与年度考核,让教师流动起来。职员精简机制是保证一线教师数量,从严控制后勤教辅人员。

2. 家长是办学的同盟军

学校广泛开展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一是加强对家委会的指导与管理,家委会全面参与学校的工作,尤其是学校食堂、宿管、安全等后勤工作。二是办好家长学校,指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的方法,改变家庭教育的误区,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进一步配合学校,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三是通过不断教育,大力改变家长们的认知方式与生活方式,动员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社区事务的管理,共同建设“美丽麓谷、幸福麓谷”,从而提高整个社区家庭教育水平,形成学校—家庭—社区的良性循环。

3. 社区是办学的好伙伴

社区是学校办学的重要合作伙伴,学校教育不是孤立的,而学生日常生活的地方主要是社区。社区与学校需要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文明共建、责任共担。双方互通信息,有重大活动相互告知。双方共享资源,提高资源的效率与价值。双方共建文明学校、文明社区,我校是长沙市文明标兵单位,湖南省长沙市高新区麓谷街道和馨园社区要创国家级文明社区,双方共同开展“小手牵大手”活动,从小事做起,比如,尊老孝亲、护绿保洁、遵守交通、邻里相互帮扶等,培养行为的礼,唤醒内心的善,通过“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片人群”,改变居民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影响和带动社区人员整体文明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陈红梅.教育共同体视域下学校与 社区互动的研究——基于现代学校制 度建设的思考[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

[2] 赵 爽.社区研究对社区教育模式的启 示[J].继续教育研究, 2007(6).

[3] 雷少波.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及其价 值思考[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21).

[4] 宁安生 .我国社区教育回顾与展望 [J].辽宁教育研究, 2000(12).

[5] 王艳霞,李士杰.当代社区教育与社区文化发展的新型关系[J].中国成人教育,2009(4).

[6] 马 姝.我国城市社区定位的理论与实践分析——以北京市LG社区为个案[J].甘肃社会科学,2005(1).

猜你喜欢
现代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宽窄融合便携箱IPFS500
《融合》
论现代工笔花鸟画的表现形式
现代室内设计的多元文化表现探究
现代烟草工业发展趋势及降焦减害技术应用研究
谈森林管理管理体制的创新
解放军,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