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丽娟,於晓芳,朱小洁,史 磊
(扬州市第三人民医院院办公室,江苏 扬州 225100)
器官移植技术素有“21世纪医学之巅”的美誉,它是挽救脏器衰竭患者唯一直接有效的途径。2015年1月1日起,中国全面停止将死囚作为器官移植供体这一做法,自此,民众自愿捐献便成为获取器官供体的唯一渠道。反观中国民众器官捐献现状,截止2013年中国捐赠者所占比例为0.56人/百万人,远低于西班牙的35人/百万人[1],每年都有大量的患者在等待器官中抱憾而终。为此,本研究对已发表的器官捐献相关调查类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旨在分析民众器官捐献意愿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在中国知网以“捐献+调查”为检索式检索1995年-2017年9月15日的所有相关期刊文献,排除不符合条件的文献。
纳入标准:纳入有关器官捐献的调查类文献,文献内容涉及器官捐献认知调查、捐献意愿调查、影响因素分析等。排除标准:同一样本调查重复发表的文献仅算1篇,排除造血干细胞等广义上的器官捐献类文献,排除年鉴、报纸、会议等非研究性文献。
运用Excel软件对符合标准的文献的发表年份、刊出期刊、调查样本量、是否基金项目资助、作者职称、捐献意愿的影响因素、对策建议等7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可分为一般情况和调查内容两个大类。
本研究检索整理出1995年-2017年9月15日符合条件的文献85篇。
85篇文献的年代分布如下:1995-2000年有3篇文献(占3.52%),2001-2005年有9篇文献(占10.59%),2006-2010年有18篇文献(占21.18%),2011-2015年有32篇文献(占37.65%),2016年至今23篇(占27.06%)。从文献发表数量可以看出,中国学者越来越关注“器官捐献和移植”这个主题。
85篇文献共涉及51个期刊杂志,以《器官移植》《中国医学伦理学》《医学与社会》《医学与哲学》《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中国公共卫生》《卫生职业教育》《护理研究》等8个期刊杂志为主,辅以各大医学院校学报。
对文献样本量进行统计发现,样本量<500的文献有25篇,500≤样本量≤1000的文献有31篇,1001≤样本量≤2000的文献有21篇,样本量>2000的文献有8篇。
随着年代变迁,受到基金项目资助的文献越来越多,呈逐年上升趋势,见图1。
图1文献受基金资助情况统计
2003年之前民众捐献意愿曲线不平稳,波动较大,当时此类文献较少,故不能代表全国民众的意愿。2003年之后民众捐献意愿逐渐趋于平稳,2013年之后更加趋于平稳,见图2。
图2 民众捐献意愿随年份变化走势图
经统计发现,影响被调查者器官捐献意愿的因素主要包括15大类:学历、职业、年龄、健康状况、是否有移植亲属、传统思想观念、家属不支持、器官捐献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被调查者对器官捐献认知较差、捐献程序繁琐、宣传教育力度不够、信任缺失、担心损害健康、捐献机制不健全、捐献协调员未起作用,见图3。
将文献年份分为1995-2010年、2011-2015年、2016年以来进行分段统计发现,影响被调查者捐献意愿的主要因素并未随着年代变迁而有大的改变,仅新增“是否有移植亲属”和“捐献协调员未起作用”两个因素。值得一提的是,学历、传统思想、家属意见、法律法规不健全、认知较差、宣传力度不够和信任缺失等7个因素仍是制约被调查者器官捐献意愿提升的主导因素。
图3 民众器官捐献意愿的影响因素
经统计,有35篇文献提到被调查者对器官捐献的认知是影响其捐献意愿的主要因素之一。被调查者认知水平较低主要体现在:被调查者对脑死亡的概念、人逝世后器官移植的最佳时段、器官捐献的流程、器官捐献的重大意义均不了解,担心器官捐献存在短期或长期的健康风险。提到学历、职业是影响捐献意愿的重要因素的文献分别有29篇和21篇,文献作者分析:学历高者、医学相关职业、教师、公务员等器官捐献知识较之于其他更丰富,这也与认知影响意愿的调查结果不谋而合。令狐艳[2]等的研究提到“在被调查的460名医疗卫生工作者中,仅有23名对遗体捐献的知识非常了解(仅占5.00%)”,医务工作者在学习专业医学知识之后尚且如此,民众的整体知晓率只会更低。金昌[3]等的研究中仅有14.56%的被调查者知道哪些单位可以接受遗体捐赠,这与民众缺乏器官捐献知识的现状是一致的。究其原因,现代生活节奏比较快,民众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额外的知识;另一方面,可能与教育滞后和宣传力度不足有关。高等院校极少有开设器官捐献教育相关的课程,罕有组织相关讲座或实践活动,学生对器官捐献缺乏深入的了解。近几年,主流媒体相继报道了诸如:姚贝娜事件、娄滔事件等以器官捐献为主题的事件,旨在鼓励民众挣脱传统思想束缚,为这个世界奉献温暖。但这对于中国器官供体严重短缺的现状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和社会还应当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拓宽宣传教育途径,消除民众对器官捐献的“未知恐惧”。
传统孝道思想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人们普遍敬畏尸体,死者为大,神圣不可侵犯。传统的殡葬方式是“土葬”,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地区开始实行“火葬”等其他殡葬方式。很多农村地区在老人去世之后,吹吹打打热闹好几天,这被称为“厚葬”,也是最理想的遗体处理方式。秉承着这样的传统孝道思想,子女一方面因为对父母的爱不忍心将其遗体捐赠出再行解剖术,另一方面,在死者生前没有明确的器官捐献意思表示的情况下,子女不敢擅自捐赠其遗体,担心受到亲属的指责和诟病,也将承受巨大的舆论压力。这是阻碍民众进行遗体捐献的重要阻力之一。为了帮助民众挣脱传统孝道思想的束缚,相关组织机构应当继续加大器官捐献知识宣传深度和广度,作为中国公民,也当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在汲取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自觉加入到器官捐献知识宣传的行列当中,让更多人了解捐献、甚至自觉捐献。另外,形成新的孝道观也是极其重要的。李恩昌《影响居民器官捐献的若干因素与器官捐献理论体系的构建》一文指出:在父母有捐献意愿时,子女作为执行人按照父母的遗愿,将器官捐出,既尽了孝道,又活了他人之性命。这样的道德善举可称为新的孝道观。
在对影响民众器官捐献意愿的因素进行调查时发现,23篇文献都提到法律法规不健全阻碍民众进行器官捐献,由此引发一系列合情合理的担忧:“怕自己捐献的器官被非法买卖”“担心器官接收机构和分配机构暗箱操作”“担心自己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证”等。王艳丽[4]等认为应当完善法律制度,加大对买卖器官等非法行为的惩处打击力度,减轻捐赠者的后顾之忧;蒋金秋[5]等举例上海市、甘肃省、重庆市分别于2000年、2002年、2005年颁布器官捐献相关地方性条例,但仍然缺乏权威性,仍需建立全国性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器官捐献工作流程、维护器官捐赠者的切身利益。刘佳[6]认为应当在2007年制定的《人体器官移植条例》的基础上制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脑死亡和器官移植立法,并进一步完善器官移植伦理学问题。由此可见,建立健全器官移植法律法规已经成为各位学者的共识,这对于保障供者和受者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器官捐献协调员是一个鲜为人知的新职业,在器官捐献劝捐的环节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如潜在捐献者的发现、家属意见的征询、信息的沟通交流、捐献全过程的参与、捐献后家属的心理抚慰等都需要器官捐献协调员的参与[7]。发现潜在捐献者时,器官捐献协调员要选择适当的时机切入,与家属进行耐心细致的沟通,包括讲述器官捐献的意义,对家属进行人文关怀等。目前,中国器官捐献协调员队伍还比较薄弱,很多医院都是用医护人员作为兼职器官捐献协调员行使专职器官捐献协调员的职能,虽然医护人员医学素养较高,但毕竟不是专业沟通协调者,应当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因此,建议各级红十字会组建专门的器官捐献协调员队伍,并使之职业化,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民众的捐献率,改善目前这种器官供体极其短缺的尴尬局面。
在进行文献统计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影响民众器官捐献意愿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有37篇文献中提到被调查者对器官接收机构或医院的医务人员不信任,“觉得器官接收机构工作程序不透明”“认为器官分配机制不公”“担心自己同意身后捐献器官之后医务人员为了获得器官就不好好救治自己”“担心自己捐赠的器官被用于歧途”此类现象都说明民众对器官捐献相关机构缺乏信心和信任。究其原因,某些工作人员对遗体的不尊重行为、买卖器官案件的发生、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事件(扶起老人反被冤枉、老太摔倒无人管)都使得民众对任何事情都持怀疑和戒备的态度,人与人之间无信任可言,加之近年尖锐的医患矛盾,患者和普通民众都对医务人员极不信任。器官捐献对于大多数民众来说都比较陌生,由此产生“未知恐惧”也是可以理解的。建议加强对器官捐献知识的宣传,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全民道德教育,营造民众诚信友善的社会氛围,增强民众对他人和社会的信任。
在戴爱萍等的调查中,“家人不支持”仅次于“传统伦理观念束缚”成为影响医学生器官捐献意愿的第二大因素[8]。在本次的文献分析中,有43篇文献提到家属意见对民众器官捐献意愿有很大的影响,是15个因素中被提及最多的因素。由此可见,家属意见完全可以左右民众的捐献决策。因此,对民众特别是潜在器官捐献者家属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器官捐献基本知识教育是有理有据的,更是必不可少的。只要民众的思想觉悟都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民众身后器官捐献工作就能一步一个脚印的长效可持续开展。笔者认为,国民思想政治教育应从小抓起,孩提时期是对民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时期,可将器官捐献基础知识、意义、价值、奉献精神、所体现出的高尚品德简单编写成册,由班主任老师进行宣传教育,必要时可将器官捐献的美好品德纳入思想品德课程,对小学生进行激励和教育。
[1]雷 洁,赵建文,白 凤,等.苏州市高校师生器官捐献的认知状况调查[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7,34(2):159-162.
[2]令狐艳,余资江,肖朝伦.贵州省医疗卫生工作者关于遗体捐献的问卷调查及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3):47-49.
[3]金 昌,韦丽琴,吴建玲,等.医学院校学生遗体捐献认知情况及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6):760-761.
[4]王艳丽.基于SPSS的器官捐献认知与意愿程度研究[J].阴山学刊,2017,31(3):94-96.
[5]蒋金秋,邓欣雨,周廷永.促进遗体捐献相关工作探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8):983-985.
[6]刘 佳,欧阳亚楠,吴 超,等.北京市医学类及非医学类高校本科学生对人体器官移植认知的对比研究[J].器官移植,2014,5(2):103-106.
[7]仲 莹,赵 颖,张玮烨,等.DCD器官捐献者家属访谈心理因素调查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8):1657-1659.
[8]戴爱萍,黎海鸥,曾晓花,等.医学生器官捐赠干预效果研究[J].护理研究,2015,29(4):1378-1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