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建华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不仅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还需应对来自多方的挑战。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依循新形势,结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对创新创业课程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加以反思,并构建起完善、高效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以便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提供科学的指导。
关键词:互联网+; 高职院校; 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2015年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李克强总理明确提出了“互联网+”这一概念,并将互联网产业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为适应“互联网+”这一全新的发展形势,应对经济转型与社会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国家开始全面推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了响应国家号召,高职院校应加快建立健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为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保驾护航。
一、“互联网+”时代高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面临的若干问题
(一)课程设置混乱,优质教育资源分享不足
当前,高职院校推行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依托创新创业课程这一有效的载体,如此方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虽然,高职院校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已经认识到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也开始逐步推行创客培训,但仍有很多院校还未建立起系统、完善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有些高职院校虽然已经开设了相关课程,但无论在课程安排、讲授方式,还是实践模式方面均存在诸多问题。部分院校创新创业课程开设量过低,且多数为选修类课程。就培养方式而言,部分高职院校是针对有意向创业的学生开展创业知识教育,有些仅就创业指导课程中涉及创业的知识加以讲解,无论是课程系统性还是科学性都十分欠缺。不仅如此,虽然教育部一再呼吁数字校园、微课、慕课等的建设,但在高职院校实际授课中,罕见有将网络资源充分用于授课过程中去,这无益于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充分共享。
(二)通识教育滞后,课程内容实践性不强
“互联网+”时代,创新创业的实现离不开信息技术素养的支持,如网上开店离不开网站推广等技能的支持。但就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而言,仍多以办公软件操作、计算机基础知识为主,通识教育严重滞后,导致学生创业者缺乏在“互联网+”时代创新创业的技能条件。不仅如此,创新创业课程还需大量的实践活动作为支撑,这也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区别其他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但当前多数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仍以“创业基础”普适性课程为主,内容多为理论性、导论性知识,看似丰富,实则同质化、碎片化问题严重,无益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養。还有些院校将创新实践、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统一“装入”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之中,但这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行为,会导致创新创业课程目标界限模糊,不利于课程内容的建设与完善。由于缺乏科学的课程目标引导,很多教师在讲授中会出现重理论、轻实践,重概念、轻案例等情况,即使存在少量创业实践活动,也多集中在创客培训、创业竞赛活动等方面,单一化、同质化的课程内容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而言如同“鸡肋”一般,学生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培养效果不甚理想。
(三)专业融合度差,难以适应当地创业环境
在创新创业教育中,高职院校具有科研、知识结构层面上的显著优势。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其在创新创业中显露出强大的科研潜力,若其科研成果可以顺利转化并进入市场,则将有效阻断潜在模仿者,提升其创业的成功率。这表明,创新创业与专业知识存在较高的相关度。但反观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多以讲授基础知识、提升企业成立数量为课程效果评价指标,对于创业的专业关联性并不十分关注,这导致高职创新创业课程教育无法与专业课程实现深度融合,致使学生四年习得的专业知识毫无用武之地。不仅如此,当前多数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前,未充分考虑到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资源数量获取情况、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办学层次与理念等诸多因素,导致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难以适应当地创业大环境,更别提响应国家号召探索一条具有本校特色的创新创业发展之路了。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路径
(一)明确教育目标,优化调整课程结构
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提升其创新创业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应通过优化调整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结构,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全局来看,高职院校应构建起“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项目”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并将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1.通识课程。对于通识类课程而言,一方面,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大学生创业基础、职业生涯规划、创新思维与方法等必修课程;另一方面,应面向对创业感兴趣的学生设置市场营销、企业管理、财务税收等选修课程。通过必修、选修课程的有机结合,由专业导师负责每一位学生的指导,帮助其完成创新训练计划、毕业设计等项目,实现学生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稳步提升。
2.专业课程。对于专业课程而言,要求每个专业均开设一门具有本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必修课程,如电子信息专业可开设“嵌入式智能车型机器人课程;而数字媒体设计、电脑艺术设计等专业可开设“设计工作室的创立与运行”等课程,就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专业,可开设“基于android的人机交互项目开发”课程,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还可在专业考核中增加创新创业能力的考核,实现一举两得。
3.网络课程。在“互联网+”时代,高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应将网络课程纳入其中。借助大数据技术,高职院校教师可对学生创新创业课程需求与自身学习规律进行深度分析,开设分层、分类的网络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教育资源。具体而言,高职创新创业网络课程包括三大类:能力教育、意识教育与实践指导课程,为了确保网络教育课程内容的实践维度与理论深度,在能力教育课程中应涉及学生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管理经营能力的培养;而意识教育课程中应注重对学生人文科学精神的培养,以素质教育为重点内容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在实践指导课程中,前期以讲授知识点为主,随着学生层次的逐步提高,可逐步弱化知识点讲授比例,以实践指导为主。
4.实践项目。就实践项目而言,高职院校应设置包括专业学期项目、创业模拟实训、科技创新大赛、毕业设计、“互联网+”创业比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实战演练等在内的多个项目。就对创业感兴趣的学生,可依托创新创业工作室、实训基地、工程中心等平台,由导师带领其开展产品设计、制作、调试等创新活动,鼓励其参与校级、市级及以上的创新创业技能比赛,申报创新训练项目、参加毕业设计评优等活动,与导师联合申报项目、专利,发表论文,还可依托创新选修课,构建“复特班”,吸引更多感兴趣的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专业知识学习中,培养其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并在全校范围内形成浓郁的创新创业氛围。
(二)依托“互联网+”技术,开发教学服务平台
“互联网+”时代,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突破了组织、领域间的层层壁垒,使知识得到更好的利用。因此,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云计算等“互联网+”平台,为教师、学生构建起高质量的教与学的平台,将创新创业教学资源全面迁移到“云”平台上,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途径。
1.构建课程资源共享平台。依循高职学生的特点与创新创业的要求,高职院校可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开发和构建创新创业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积极推出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开放课程,构建起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制度,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创新创业课程学习。同时,还可将教学环境部署在云平台上,模拟创新创业环境,解决实验资源缺乏等问题,还可构建多个院校互联互通的创业孵化园,实现创业资源的共享与创业经验的分享,形成互联网+环境下的创新创业生态圈。
2.搭建教学服务综合平台。“互联网+”为高职院校教学服务模式的创新提供了途径,也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注入了无限活力,使探究式、协同式教学模式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可基于云计算、大数据技术,搭建创新创业教学服务综合平台,为学生提供相关政策解讀、项目推介与展示、问题咨询、经验交流、实战演练、合伙人寻找、基地展示等多项服务。还可邀请创新创业教育专家、企业投资人等走进课堂,提升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与效果。以“慕课”为例,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慕课”平台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行为数据的收集、统计与评价,并依托大数据技术,深度挖掘数据隐含的价值,并记录其签到、视频观看、论坛讨论、互动分享、作业完成等各环节,实现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客观评价,也实现了基于反馈数据的评教目的,为日后课程改进提供了参考。
3.打造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互联网+”理念为高职创新创业课程改革带来了契机,也为其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方向,高职院校可通过打造基于校企合作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前沿阵地。一方面,高职院校可安排专职教师深入企业观察、了解和学习实践产业模式,确保教学实效性的稳步提升,达到促教促学之效;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还可通过让学生深入企业学习与实践,提升其实践操作能力、创新思维理念,逐步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水平,推进高职院校“教、产、学、研”一体化改革进程。依循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特色与实践动手能力,全面打造“互联网 +”产业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全面助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成果的形成与转化。
三、结语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深入发展与广泛应用,各类诸如“网络学院”“慕课”等新鲜名词、新型授课模式、全新教育方式纷纷应运而生。当前高职教育正处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阶段,为求发展,还需把握好“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契机,正面应对来自各方的压力和挑战,积极探索与改革,充分发掘地方资源与特色,加强资源优化配置,构建起完善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为国家和社会培育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素质、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孟晋, 张红飞, 汪晓旺. “互联网+” 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J].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2 (4) :107 - 111.
[2] 闫凤霞, 贾玉洁, 蔺建军. 互联网+ 时代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路径 [J].知识经济,2018,(16): 163 + 166.
[3] 李丹丹,李永霞,刘志华. “互联网+” 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J].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7,30 (5) : 27 - 29.
[4] 辛明远,王永. “互联网+” 视域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 [J].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17, 33 (3) : 49 -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