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娅宇
摘 要:积极情绪是一种积极向上、让人感到愉悦的情绪,将积极情绪融入到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能够调动学生的學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参与程度及实践能力,使班级管理效果得到有效提升。为充分发挥积极情绪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作用,本文就针对积极情绪对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具体建议,希望能为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发展提供有利依据。
关键词:积极情绪;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
在新课程改革发展背景下,我国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而小学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思维和良好情绪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作用。由于小学生的情绪处于重要发展阶段,教师需要进行正向的引导,建设一个良好的班级管理环境,使学生能够处于更好的学习及成长环境。通过深入分析积极情绪对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小学班级管理水平,使小学班级管理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及成长需求,为小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利支持。
一、积极情绪对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影响
(一)有利降低学生学习压力,提高学习效率
由于受到升学问题、社会风向、社会形势变化及学校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学校更加注重对学生的管控,这就导致小学生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容易出现压抑、焦虑、自闭、忧郁等情绪,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诸多隐患,频繁出现考试失误、学习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甚至出现暴力行为等不良事件,给班级管理带来更大挑战。在这种情况下,采用积极情绪进行引导,能够使学生敞开心灵,创设和谐的班级管理,使班级管理效果得到有效提升。通过这种班级管理方式,能够实现对学生认知能力及情绪自控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以更加积极的状态进行学习,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有利于塑造班级整体的凝聚力
通过积极情绪进行引导,能够促进学生的相互合作,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有效提高班级整体的凝聚力[1]。在小学教育过程,年级与年级、班级与班级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若是班级内部存在负面问题,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影响到班级的竞争力,无法与其他班级形成良好的竞争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对班级整体的形象造成影响,不利于班级管理的顺利开展。但是在采用积极情绪进行引导时,能够促进学生的相互学习和鼓励,逐渐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使班级的凝聚力及竞争力得到提高,促进班级整体的发展。
二、培养班主任积极情绪的管理方法
(一)班主任自我情绪控制与调节
为发挥积极情绪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班主任需要对自身的情绪进行有效调整和控制,只有具备良好的自我情绪控制能力,才能够实现培养积极情绪的目标。无论是在日常的生活过程,或是在日常的工作过程,班主任都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习惯,将积极态度转化成一种习以为常的个人习惯,进而以积极情绪进行班级管理,有效提高班级管理效果。同时,为保证积极情绪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班主任需要对自身的负面情绪进行及时排放,避免负面情绪积累过多,给班级管理带来不良隐患。
(二)改进班主任班级管理与评价方式
在培养班主任积极情绪的时候,学校领导层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学校领导层需要为班主任提出的积极情绪工作准则提供支持,开展更加人性化的管理,比如提高对班主任日常工作的关注度,尊重各个班主任的个性特征,并保持良好的人文关怀,以此调动班主任的积极性,使班主任能够养成良好的积极情绪[2]。同时,需要对传统的班级管理评估方法进行改进,摈弃传统的成绩评估方式,以班级整体情况进行客观评价,使班级管理的评价更加公正和公平,实现对班主任积极情绪的培养,使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更加有效。
(三)构建班主任情绪管理体系
构建班主任情绪管理体系,使班主任能够以积极情绪进行班级管理,使学生能够真正受到积极作用[3]。首先,要加强对班主任的情绪评估,对于情绪评估不过关的班主任要做好心理咨询和培训,促进班主任养成良好的积极情绪。其次,要定期对班主任的情绪进行调整,通过心理辅导方式使班主任形成积极情绪的持续力,为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同时,要促进班主任与班主任之间的相互帮助,利用倾诉、互动等方式对班主任的负面情绪进行调整,使班主任能够以积极情绪进行班级管理,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班主任积极情绪对小学班级管理有着较好的积极影响作用,能够有效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班级凝聚力得到提高。为充分发挥班主任积极情绪的影响作用,要注重班主任的自我情绪控制与调节,改进班主任班级管理与评价方式,构建班主任情绪管理体系,通过各种方式对班主任积极情绪进行培养,使其能够以更好的状态进行班级管理,有效提高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赫.积极情绪对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影响[J].中国农村教育,2018(20):119-120.
[2]孙亦华.班级管理中积极情绪培养浅议[J].中小学德育,2017(10):65-67.
[3]林薏琼.浅论培养积极情绪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7(05):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