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学生 陈大梅
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有机结合,既能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也能为学校德育教育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德育效能;精神食粮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同时又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和优秀历史遗产的民族。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四有思想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而构建有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思想体系,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党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一、“诵读吟唱中华经典”,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校本是反映学校教育目标的需求之本,教材是开设课程的重要基础。我们在学校德育如何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与探索中,始终把研究开发符合校情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校本教材作为首项任务。几年来,学校组织有特长的教师精选100首经典诗文汇编成册子,下发到各班,并坚持每天早上课前5分钟的晨读、每周升旗仪式上的经典诵读、每学期一次的汉字听写大会、每半年一次的经典诵读吟唱演唱会,同时在楼梯台阶上、校园墙壁上、黑板报上、手抄报上、校园广播、校刊上等撰写诗词美文、漫画等,学校先后整理编辑了《论语》读本、整理编撰了《酒泉市新苑学校经典诗文诵读读本》,并把诵读践行《弟子规》作为一至六年级经典诵读的必读书目。2015年秋季开始,学校把教育部推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国学》教材(全套共八册)做为学校的经典诵读的校本教材,成为学校特色创建的一大亮点。学校从2013年开始创建中华经典诵读吟唱的特色学校,至2017年已成功创建成省级传统文化宣传师范校。
二、让传统文化进课堂,促进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听小故事,懂大道理,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教育模式。学校坚持开展每周一节传统文化教育课,每周一次的书法活动课,同时还充分利用班会课、道德大讲堂、聘请知名专家学者,把传统文化细化成一个个动听的小故事,以课堂教学的形式深入课堂,把教育与知识、趣味与明理、活动与实践完满的结合作起来,让学生在一则则中华传统文化美德故事中学到知识,在一个个活动中悟出真谛,在一次次实践中学会做人,使传统美德教育课成为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最大场所。另外,由于课堂教学目标明确,课堂教学手段新颖,知与行的完美结合,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感受了内容,在感受内容中内化了行为,在内化行为中落实了行动,在落实行动中收到了实效,并促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开发,为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势打下了一定基础。
三、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创新学校德育工作新亮点
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部份,是培养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养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环节。多年来,在学校德育教育中我们一贯秉承的那些教条式的建章立制、程序化的传统节日、口号式的学优树贤等陈旧的德育教育及管理模式,再加上外来文化的的侵蚀、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等因素,一度使学校的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不高,学生道德观念模糊,不思上进、不尊敬师长、乱扔垃圾、说脏话、欺凌小同学、损坏公物等不良行为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就是长期缺少优秀思想、优秀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使广大青少年离弃了道德信念,背弃了社会信誉。我校“德育工作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使德育的功能有了新的生机,把“知而必行,知行合一”的思想贯穿于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懂得了完美人格魅力来源于继承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优秀的道德素质来源于刚健有力积极向上的精神。所以,我们在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和传统文化学习过程中,紧紧抓住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抓住各类负面影响的反映,在课程化理念驱动下,把传统美德教育列入德育教育内容,不同年级、不同时期突出不同重点,注意对传统美德赋予时代内容,用丰富的信息去完美学生,使学生意识到传统文化的光芒仍映辉在我们身边人群之中。并且在实施研究过程中,通过整合社会优秀资源,整合道德实践教育优势,整合意志磨炼环境,整合行为规范教育操作模式,使广大学生在传统文化课程教育的学习活动熏陶下,让“对不起,谢谢,没关系,请,再见”的词语常挂嘴边,鞠躬,微笑,点头成为诚挚对人的具体表现,“帮母亲拎一次包,帮父亲拿一下鞋子”为不变孝心的开始。有一位同学拾到装有一千多元现金和若干张信用卡的钱包,第一时间交给老师,联系失主。当失主满怀感激要对她表示感谢时,她说:我只是真正履行了一个学生的义务。另外,同学们也在学习与探索中,通过社会调查,参与实践,亲身体验,加强了社会责任感。加强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使学生现代精神的思想境界在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中不断显露与提高,成为我学校德育教育的亮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