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背景下研究生辅导员德育自觉的提升路径

2018-03-03 18:03李家圆
卫生职业教育 2018年23期
关键词:立德德育工作导师

李家圆

(徐州医科大学,江苏 徐州 221004)

德育始终是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初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促进学生德性成长,这体现了党对教育规律的深刻认识。近年来,由高校师德失范等引发的社会问题屡见报道,使德育工作日益成为高等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作为研究生思想道德培养的重要责任人,研究生辅导员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提升德育自觉,才能做好研究生全面发展的思想引路人。这种德育自觉的提升是在有意识地处理本体内部矛盾、本体与外部世界的矛盾关系,以及维护本体发展与创新的过程中实现的。

1 研究生辅导员提升德育自觉的必要性

1.1 落实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在2016年底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党的十九大报告则进一步明确“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已成为习近平新时代教育思想的内核。高校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摇篮,是传播社会先进思想的重要前沿阵地,在立德树人方面承担着无可替代的责任。大学本质上就是“大人之学”,“大人”即“圣人”,“圣人”即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所以我国高等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德才兼备要求以德为先,进入研究生阶段,学生的才学积累进入高峰期,此时个人德行修养若不能同步提高甚至德不配才,那么才学越高对社会危害反而越大。“人无德不立。”研究生如果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不可能真正学会做人,更不可能真正学好知识;研究生教育如果不能营造立德树人的良好氛围,就不可能为社会输送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研究生辅导员作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直接组织者与实施者,理应全面承担起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

1.2 传承崇德厚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德”是涵盖一切美好品行的价值准则和道德范畴,是人们在特定社会条件和经济关系下的行为规范。“德”更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概念,既是西周文化“礼乐文明”的核心,也是儒家思想最为推崇的做人标准。关于“德”的论述和记载,其一是“德行”“品行”或“操守”等。如《荀子·非十二子》曰:“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认为一个人要能“问”“学”“让”,而后才算有“德”。《易·乾卦》载:“君子进德修业。”《周易·系辞》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二是“恩德”。如《史记·秦始皇本纪》载有:“刻石颂秦德。”明代陈继儒《袁伯应诗集序》:“袁氏世德其忍谖乎!”其三是“感激、感恩”。如“臣不德君”(《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和“然则德我乎”(《左传·成公三年》)等。其四除作为内心情感、信念的指称,“德”还可用于人伦,概括人的本性。如儒家所推崇的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礼记·大学》开篇即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将德的价值原则拓展为道德纲领。在新时代,立德就是立社会主义之德,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长期积淀形成的新的道德观念。高校是文化传承的前沿阵地,教师和学生都应承担起文化传承的重任。作为研究生的思想引路人,研究生辅导员立德树人,主动提升德育自觉,就是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3 应对各种复杂环境的需要

其一,全球化背景下,各国间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日益频繁。作为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主阵地,我国高校始终走在国际交流合作的前沿,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对接,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西方意识形态中的趋同论、终结论、文化无国界论、新经济自由主义和人权理论等不良思潮向我国的渗透从未停歇,对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产生极大阻碍。研究生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高层次人才,有更多机会参与这类国际交流,也更容易接触西方意识形态或价值理念并受其影响。其二,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市场经济环境总体向好,但由于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类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逐渐扩大,特别是就业、住房、医疗、婚姻等现实问题给研究生带来不小压力。与此同时,市场经济伴生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功利思想让一部分人产生了“道德困惑”乃至“道德迷失”,近年来高校研究生群体中出现的学术道德失范和恶性伤亡事件,更需要我们及时反思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和研究生德育工作的不足,这给高校研究生辅导员提出了新的挑战。其三,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网络虚拟社会应运而生。研究生视野拓宽,思维活跃,也为其学习知识、锻炼技能、增长才干创造了优渥的条件。但是,网络虚拟社会的广泛、互动、隐蔽、渗透、虚拟等特性,使得网络环境充斥着大量垃圾信息和冗余信息,各种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并存。研究生如果不能主动甄别和过滤网络信息,只是被动依附和沉迷网络诱惑,就会在思想上“跑偏”,引发价值冲突,动摇理想信念,这将给研究生德育工作带来困难。

1.4 指导各类德育对象的需要

研究生对社会主流价值文化的认同度较高,但在具体实践中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却更趋务实和审慎。诚然我国社会还有很多深层次的问题,主流价值文化的发展空间也受到多元价值文化的挤压,但随着社会改革的全面深入,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正在不断完善。特别是近年来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后惠及在校研究生的各类奖助政策,为研究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反映在思想层面,他们对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制度理念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较高认同。但是,很多研究生为人处世却有着更加务实的取向和更加谨慎的态度。选择读研,往往不是因为对学术的浓厚兴趣或具有较好的学术潜质,而是为了谋求更好的事业平台或者交际领域;选择入党,往往不是因为对党的事业和光荣使命的追求,而是为了获得党员身份以达到某种个人目的。经历过大学教育的洗礼,伴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研究生对学业、社会和人生也有了较为成熟的认识,逐渐有了批判和怀疑精神甚至指向研究生德育本身。德育意义何在?能给自己的科研、学业和就业带来何种利益?能否影响自己的未来?对此,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取向,提升思想道德水平,满足我国社会发展需求,成为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责任,同时也促使研究生辅导员在工作中进行深入思考。

2 研究生辅导员提升德育自觉的现实困境

2.1 研究生德育期待与辅导员德育初衷不符

在本科教育阶段,高校普遍采取设置班级、集中培养模式来完成各类公共课程、专业课程等的教学,任课教师分散且不固定。但是学生辅导员配备却相对统一,辅导员对本科生的学业发展、思想进步和成长成才等影响较为直接,师生朝夕相处,德育工作也更容易从整体上开展。在研究生教育阶段,按照学科、专业和研究方向等划分的培养模式使得“班级”概念弱化。研究生直接接受导师指导,或进入导师的课题组,完成学术综合能力训练和提升等。调查发现,在这一阶段很多研究生将自己的目标定位于发表学术论文、通过答辩和完成学位论文等,在这些目标实现过程中,研究生导师发挥着很大作用。在研究生心目中,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应该与本科阶段无异,主要是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管理中的事务性问题,而这些工作与实现个人学业目标相比是次要甚至多余的。很多研究生认为自己的思想已经较为成熟,对德育总是持被动、消极态度甚至有抵触情绪,使得辅导员德育工作无法有效开展。在这种集体意识弱化、导师主导化、辅导员工作边缘化的背景下,研究生对辅导员德育工作的认同度和期待明显降低。

2.2 导师与辅导员的德育角色存在冲突

研究生导师在职称、学历、工作年限或工作经验等方面普遍具备优势,在专业领域也有一定积累或具有一定影响力,在决定高校内涵发展和办学层次水平的学科建设工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承担着重任,他们被认为是高校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也确立了导师的至高地位。研究生辅导员学缘结构较为复杂,一线辅导员普遍年纪较轻,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年限也不长;辅导员开展的德育工作主要集中在意识形态领域,帮助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心理品质,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等,但德育工作很难进行量化,德育效果也只能在“润物细无声”中慢慢显现。研究生德育工作与学科建设各项成果指标相比,显然无法作为高校事业发展取得突破的标杆,造成“研究生辅导员德育工作不重要”的误解,无形中影响了研究生辅导员开展德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资历和地位不对等,使得一些导师并不认同研究生辅导员的德育工作,或者认为研究生辅导员并不具备开展研究生德育的专业性和独立性,在教学过程中遇到问题和困难,他们通常会越过辅导员与院系领导甚至学校领导直接沟通。也有一些导师虽然对研究生辅导员表示认可,但往往偏颇地认为研究生德育是辅导员的事情,与自己无关,导师只需关注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或项目成果产出,对研究生德育不重视,影响了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德育合力作用的发挥。

2.3 辅导员职业认同不高影响德育自觉

与本科生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发展历史相比,研究生辅导员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生培养规模化的新产物,起步较晚。研究生辅导员师资配备、培养平台和保障体系建设等尚未与培养规模同步,还处于逐渐得到社会认同和身份确认阶段。很多高校将研究生辅导员制度作为研究生培养中导师负责制的补充,辅导员只是协助开展研究生德育,没有设置专职研究生辅导员,导致辅导员对自身职业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很难做到全身心投入德育实践。作为一线学生管理工作者,研究生辅导员不仅要开展德育工作,还要完成研究生奖贷助补、评先评优和日常管理等烦琐的事务性工作,分散了德育工作精力,久而久之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影响德育自觉。辅导员是高校后备管理干部的主要来源,干部轮岗也是常态,很多研究生辅导员将自身工作看作是职业发展的“过渡”或职级晋升的“跳板”,在德育工作中缺乏专业成长的动力,放弃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追求;德育责任意识不强,工作中稍有不顺或工作一定年限后就会想方设法调换岗位,很难做到静心思考、潜心研究和主动提升业务素质,德育自觉大打折扣。

3 研究生辅导员德育自觉的提升途径

3.1 回归本我,做研究生的人生导师

做学生的人生导师,是辅导员岗位的本质,也是从事辅导员工作的教育者理应找到的职业价值归宿。人生导师的工作,要求辅导员对研究生进行思想价值引领、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品质塑造,使其切合研究生德育认知和道德要求,从而实现学生德性的“自我构建”,这正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涵。辅导员的人生导师工作若取得实效,必将得到研究生的认同和肯定,职业价值也得以实现,而职业价值的实现又促使辅导员不断提升德育自觉,形成德育工作的良性循环。回归本我,做研究生的人生导师,辅导员应做到:一是强化责任意识,提高德育工作主动性。准确定位德育责任范围,主动加强业务理论学习,提高德育工作能力;通过课堂教学、学术文化建设、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等途径,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挥好研究生德育主体作用,督促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心理品质,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等;以身作则,主动提高个人道德修养,践行师德师风,以自身魅力感染研究生;合理规划德育工作和事务性工作的比重。二是全面了解研究生,提高德育工作针对性。辅导员要深刻理解立德树人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既要培养和激发研究生服务社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也要兼顾研究生在追求个人正当利益、实现个体价值过程中的道德体验;本着解决研究生思想问题与现实需求相结合的原则,关注研究生在学业、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压力,确保奖贷助补等工作中的公平公正,结合个体价值追求和道德成长规律,制订德育工作具体目标、方法和内容,实现德育工作的常态化与生活化。

3.2 超越自我,与导师共担德育重任

德育是研究生辅导员的本职工作,但是仅仅依靠辅导员开展研究生德育,很难将工作做得深入、透彻、全面。我国研究生教育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立德树人也是导师的重要职责。《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学校要根据研究生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建立起以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为主体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这为导师、辅导员共同承担研究生德育责任提供了政策依据。辅导员与导师共担德育重任,既可以使高校德育工作通过导师延伸到研究生科研、学习中去,实现专业教育与德育的融合,确保专业教育的正确方向,也可以使更多的导师了解德育工作的重大意义,促进导师与辅导员之间的沟通,分担辅导员德育工作压力,提高德育工作效率和积极性。超越自我,与导师共担德育重任,研究生辅导员应做到:一是突破传统德育工作界限,创新工作理念。主动联系研究生导师进行德育工作对接,积极寻求导师配合与协助,做好研究生思想和心理现状调查与信息收集,化解可能出现的危机。二是拓展辅导员德育职能内涵,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借助导师的专业知识和带教经验及对学生的了解,与导师合作开展学业引导、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心理辅导咨询等关系研究生成长和发展实际的工作,使德育工作与导师教学形成合力。三是推进高校实践育人制度化和常态化,增强德育工作实效。将德育重心由理论教育过渡到实践教育,融入研究生专业培养。在导师的协助配合下,辅导员鼓励和引导研究生开展专业实习与调研,让研究生在实践体验中提高对社会责任感和行业职业素养的认知。

3.3 追求真我,实现个人发展新突破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始终鼓励和支持高校加强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培养一批研究生辅导员骨干,支持他们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专业去建设、作为职业去发展、作为事业去追求,成为专门人才。面对研究生这一高学历群体,研究生辅导员必须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只有在学识修养和学术权威上赢得研究生的认同,才能在与研究生的沟通交流中搭建起对等相通的话语体系。找准专业、热爱职业、建立事业,突破辅导员岗位发展瓶颈,既是辅导员工作得到认可和认同的前提,也是辅导员提高德育自觉的重要途径。追求真我,实现个人发展新突破,研究生辅导员应做到:一是找准自己的学科专业领域,通过持续学习、参加培训、课堂教学、德育实践等,使自己成为该领域的专家,进而成为研究生德育专家。二是主动适应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形势,树立研究生德育工作创新意识,形成德育工作的学术化发展思路,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创新,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完善理论。这既有利于高校德育工作发展,也可以为辅导员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和个人事业发展提供更多机会。此外,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德育工作制度建设角度来看,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也应该从政策及制度上提供支持,为研究生辅导员的专业建设、职业发展和事业追求创造条件。具体为:明确德育职责,科学合理分工,降低研究生辅导员事务性工作强度,为其开展德育工作解决后顾之忧;强化德育工作考核激励机制,为研究生辅导员开辟职业上升通道,拓展事业发展空间,激发研究生辅导员德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制订和完善研究生辅导员职业准入制度,真正将热爱研究生管理工作、在综合素质上适合该职业的学生管理骨干选拔进入研究生辅导员队伍。■

猜你喜欢
立德德育工作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V eraW an g
导师榜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严以修身”先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