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媛
摘 要: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单一化问题,导致了教育效果无法最大化。微视频与当前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相适应,所具备的特点适合当前高校大学生的心理诉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微视频形式作为学生可以随时宣传的“自媒体”,高校在实施过程中,更要确保微视频能够真正成为正向教育的途径之一。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微視频;互动;反馈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8)12-0034-02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通过教师纯理论的灌输,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内容较抽象的问题,传播是单向的,传播效果不能最大化。而教育对象——青年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一方,于是导致学生工作者和学生“双疲劳”的情况。另外由于其教育手段的单一化,导致反馈不能及时、直接,对教育效果很难进行客观评估分析,不能为教育的可持续性做出参考。这也是一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问题。
微视频作为短小精悍的新媒体形式,它的特点决定了可以最大限度的被大学生理解、接收,符合后现代人的习惯与生活方式,能够匹配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快捷化。随着新媒体日趋占领主流传媒市场,更多观众更愿意从“被动受众”转变为信息传播者。如此一来,受众参与传播过程中,在传播中占有了主动地位,也能够符合当代90后大学生强调自我、自由、自主的心理特点,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被广大学生接受。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教育家大卫·库伯曾将体验学习阐释为一个体验循环过程: “具体的体验——对体验的反思——形成抽象的概念——行动实验——具体的体验”[1]。构思、创作、拍摄微视频就是一种学生体验学习、生活的过程,同时这种体验所带来的是学生对于校园生活、生命、人性等深层次精神内核的探索。这种思索与实践不断融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微视频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使其具有充分的交互性。学生可以从宣传“受众”转变为自媒体的传播者。微视频充分调动了大学生的积极性,每个同学都可以成为自己生活的“导演”,也可以成为学校发展见证的“导演”。在拍摄过程中思考;在编辑的过程中思考;在播放、观看的过程中思考。从被动转变成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由灌输走向交互,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由僵化变得鲜活,大大提高了医学生医德教育形式的互动性、时效性、针对性、便捷性。
传播的途径变为双向性、丰富性的方式,将思想政治的教育拓宽为了日常教育,成为了学生的“第二课堂”,不但教育效果得以提升,同时可以促进传播者和被传播者的心理距离。思想政治工作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只要有播放设备,就可以随时贯穿教育的过程。传播也不再像传统的教育方式受到时间的限制,必须是即时性的、线性的。学生可以随时用任何形式拍摄、观看视频和影像资料,同时也具备充分的共享性。
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学生可以人人参与其中,每个人都能够成为思想教育的传播者与被转播者,在这个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者只要起到引导作用,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负面信息的传播。在这个过程中,宣传效果是潜移默化进行的,感染力足以渗透学生当中,这种综合的艺术形式带给思想政治教育的是丰富的、互动性强的教育方式。
思想教育工作者们通过观察学生构思、创作微视频,以及学生在观看微视频时候的态度、反应,也能第一时间觉察到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到学生心理活动。因此,使得教育的主体变得立体,增强了教育的效果。这种及时的反馈,非常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者在第一时间反思教育内容,及时调整或者设计下一步的教育计划。
由此可见,微视频符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性,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天然的优势。但是,微视频形式作为学生可以随时宣传的“自媒体”,高校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以确保微视频能够真正成为正向教育的途径之一。
一、 鼓励学生拍摄更多优秀微视频
通过微视频的形式,根据阶段教育的重点,思想教育者设计教育内容,围绕教育主体鼓励同学们提升自己的主人翁意识,利用便携记录等设备,请学生随时记录校园生活,并愿意与同学们进行分享。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引导学生拍摄爱岗敬业、志愿服务、宿舍文化、诚信感恩、校园友谊、安全教育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的主题微视频。
同时可以在全校范围内组建在视频拍摄制作、文字声音等某方面有特长及感兴趣的老师、同学组成视频工作小组。请专业人士指导后,成立微视频工作小组,引导学生拍摄的内容,指导学生的拍摄、剪辑技巧。利用班会、团日活动等机会,请微视频工作室帮助大家编辑、整合拍摄内容,也可以在学校范围内开展放映周或校园电影文化节等活动播放微视频,借此引导观众发表观后感、参与讨论等。
二、高校应充分发挥监督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工作者要坚持“守门人”顶层设计理论,牢牢把好“选题”关[2]。
从学生选题开始,虽无明显介入,但要充分掌握学生的拍摄意图,对于符合时代的、积极上进的内容予以支持和鼓励。对于选题较为负面的、消极的内容,通过旁敲侧击的形式引导学生。同时主动思考学生是否存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正确、认知发生偏差等情况。视频拍摄、制作的过程中,也要对其进行引导,充分表达正能量。视频拍摄完毕公映之前,做到对内容了然于胸,确保内容中不存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的情况;影片公映后,引导工作也并未结束。在学生们进行转发、评论等“二次传播”的过程中,主动观察是否存在消极言论、引导负能量等情况发生。
只有在学生策划、创作、公映、转发、评论等每一环中充分发挥“守门人”的作用,就能将问题扼杀在萌芽阶段,避免复杂的网络舆情的触发。用学生自己的思维与方式来引导正确的舆论走向,同时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灌输,使微视频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的载体。
三、培养学生的媒体素养,提升学生对信息的判断和筛选能力 学校层面的监管是必要的,与此同时,“微视频”作为一种自媒体,更加需要通過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以此来规避网络舆情等情况的出现。通过媒介素养等公共课普及媒介素养知识,思想政治工作者也可以将媒介素养的内容融入日常教育当中,建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面对信息爆炸的时代,有能力判断对错,具备一定的信息甄别能力。在发生网络舆情之时,能够做到不盲从,有自己的判断能力,不主动传播负面信息,能够自觉净化校园网络环境。
微视频虽然是一种思想政治工作形式创新的途径,但也是一把双刃剑,同时也带来挑战,这是由时代发展所决定的,机遇与挑战都具有复杂性。如何切实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能力,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四、做好“总结梳理”结果反馈
微视频公映之后,做好“总结梳理”结果反馈。微视频公映后,可设置一些交流、评论环节,客观收集同学们对于视频内容的反应。在新媒体平台播放后,通过互联网的特性,可以利用评论、转发等情况,收集学生对于视频内容的理解度和认可度。
在收集学生反馈之后,进行数据分析,将最初选题意义与客观实际进行对比,从而可以使思想政治工作者反思,以便及时调整下一次拍摄的选题及环节设置等,为微视频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积累经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透过学生的视角来看待他们眼中的学校、学生生活,更加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增强了教育的效果。
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审时度势,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意义。充分做到学校的引导作用,充分进行学生的“成才教育”,“我们应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成才教育,引导学生理性认识成才的文化环境和内在条件,认识到各个人生阶段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走立志成才的道路。”[3]高校可以利用微视频引导建立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在学校的推动下,创新思想教育工作,积极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 库伯.体验学习:让体验作为学习与发展的源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 吕志伟.运用微电影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02-23.
[3] 侯锡彪.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微视频的发展导向探析[J].传承,2011(30):48-49.
[责任编辑: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