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邦坤 荣蓉
摘 要:中国大运河是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大运河文化对外传播可以拓宽中国文化交流面,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江苏省是大运河文化带沿线文化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应该在大运河对外传播上做出表率。从国际传播学角度,通过探讨江苏大运河文化对外传播的文字转换和文化对接策略,讲好运河故事,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大运河文化带在世界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大运河文化;对外传播;语言转换;文化对接;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8)12-0017-03
中国大运河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公里数最长的人工运河。千年来,大运河孕育了许多城镇,形成了独特的区域性文化。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软实力。国家软实力在国际外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文化影响力是国家软实力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大运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大运河文化的对外传播,讲好中国运河故事,有利于国家文化影响力的提升,传播好中国声音。因此,探讨中国大运河文化的对外传播很有必要。
一、江苏大运河文化对外传播现状
(一)江苏大运河文化对外传播取得的成就
1.资源整合,共同铸造国际旅游品牌
江苏各市由线到面,以运河为轴,整合周边旅游资源,共同铸造“千年运河”国际旅游品牌。“运河之都”淮安在2011年开始里运河文化长廊建设,包括清江浦景区、漕运城景区、山阳湖景区、河下古镇景区,其中清江浦景区已经建成,成为淮安的一个新亮点;无锡以古运河为纽带,打造了清名桥、惠山历史文化街区、北仓门艺术中心等,在未来的几年内,无锡还将继续建设华侨城古运河风情小镇、江南古运河旅游度假区等一系列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旅游街区;常州的运河风光带是一道靓丽风景线,“运河五号”也成为运河岸边的有影响力的文创街区。
2.记录文化,影视及歌剧等传播取得突破
影像能够真实直接的记录大运河文化以及运河故事,能让受众直观地感受到中国大运河的魅力。讲述徐州运河古镇——窑湾故事的纪录片《一条河,一座城》在CCTV-9纪录片频道播出,CCTV-9是央视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频道,它还设立了英文版,向全球播出;2017年中央电视台十套的《味道》栏目制作播出了《寻找运河味道》,来到江苏运河沿线城市无锡、镇江、扬州、淮安以及高邮、运河古镇窑湾和邵伯,对运河特色美食进行了挖掘;2016年初,央视丝路纪录片团队拍摄了大型历史纪录片《国之大运》。值得一提的是,大运河申遗成功后,江苏省排演了歌剧《运之河》,用西方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述运河故事,在欧洲一些国家演出后好评如潮,很好地对外传播了中国大运河文化。
3.国际组织落户,进一步带动了文化交流
2016年,世界運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秘书处永久落户扬州,合作组织成立于2009年,是运河领域唯一的国际性民间组织,目前有105个以国内外运河城市为主的会员,也是江苏省唯一的国际性社会组织。2018年4月30日,扬州举办中国·扬州首届运河主题国际微电影展,微电影展以“运河”为主题,面向国内外征集优秀微电影作品,向世界展示中国古老的大运河文化;2018年5月26日,同样由WCCO主办的世界遗产运河古镇合作大会在扬州召开,来自全球运河城市百名古镇代表、运河文化专家和关注运河发展的企业代表参加会议。为运河古镇的运河文化的保护与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江苏大运河文化对外传播的不足
1.对外传播的力度还需加大
各沿运城市高度重视运河文化传播,但个别沿运河城市对外传播运河文化的力度还需要加大。江苏省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出现知名度南部高、北部低的状况,如苏北淮安、宿迁在国内外的知名度相对较低,因此,在运河文化传播方面,应加大力度,首先提高城市在国内的知名度,随后扩大对外传播,提高在世界的知名度。
2.传播手段还需要多元化
运河文化的对外传播还停留在传统媒体时代,宣传形式主要是纪录片、报纸、线下大型活动。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智能手机的普及,传播渠道发生变化。在近几十年的文化对外交流中,“交流的面比较窄,经常是功夫、京剧、杂技‘老三样”[1]所以,大运河文化对外传播,需要放下身段,丰富传播形式,满足普通民众的需求,做到雅俗共赏。
二、大运河文化对外传播策略
在国际传播中,由于意识形态、文化背景的差异,为了让其他国家的人能接受本国发出的信息,“解释者”要进行“二次编码”。“在国际传播中,除了一部分信息的二次编码由传播者(传播主体)直接完成外,绝大部分信息的二次编码由媒介完成”,[2]而在二次编码过程中包含了语言的转换和文化的对接。
(一)搞好语言转换
1.自然语言的转换
由于自然语言形成的自发性,因此每一种自然语言都承载着其独有的文化。中国语言文字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并不是每一个字都能在对方语言中找到对应的词汇,尤其是涉及到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而中国大运河包罗万象,其中一部分文化元素无法准确的翻译成外文,而这些中国独有的文化元素的翻译现在面临着两个问题:第一,翻译不够精准,只顾表面意思,没有表现出文化精髓;第二,翻译不统一。
以大运河文化里的饮食文化为例。中国人给食物命名很是讲究,从色香味几个方面同时入手,有的菜名可能还是包含了食物的起源或传说。比如淮扬名菜“蟹粉狮子头”,如若直接按字面翻译为Lions head meatballs with crab肯定是不妥的,会引起误会,但如果翻译成Crab Powder Ball又失去了原来的生动性。还有一部分翻译,为了避免尴尬,直接用了音译,比如“豆腐”,译为“toufu”,而淮扬名菜“平桥豆腐”则直接被翻译成“Pingqiao Toufu”,但也有一些人将其按字面意思翻译为“Pingqiao Bean Curd”。这样不统一不规范的翻译会降低传播效率。因此,一方面,政府应请专家学者一起规范中国独有的文化元素的翻译,形成一个固定的翻译体系,这套翻译体系不但应包含英文,还应该包含其他语种以及一些小语种。另一方面,要将这套规范的翻译体系推广出去。在这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人们都十分依赖在线翻译软件,因此,修改统一翻译软件词库是当务之急。
2.其它语言的转换
自然语言是语言的一个分支,世界上还有许多人类共同拥有的、可以跨越民族、地区的语言,我们可以寻求这种能被全人类共同解读的语言,来作为传播载体。可以将运河文化以舞蹈的形式展现;还可以将大运河畔的民间传说改编成舞剧,到世界各地演出。除了舞蹈,音乐也是语言的表现形式之一。地方音乐本身就承载着当地的文化,大运河也孕育出了许多民歌。原汁原味的民歌或许已经不再能被当代年轻人接受,而且,民歌大多采用方言,传唱范围小。但是,音乐制作人可以将流行音乐与传统民歌相结合,创造出带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又能被大众所接受的歌曲,通过音乐将大运河文化展现在世人面前。
(二)进行文化对接
大运河文化对外传播,是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也是不同意识形态、不同文化信仰的碰撞。如果我们不处理好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种种问题,在大运河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势必会“水土不服”、事倍功半,更有甚者,可能会触碰到其他文化的禁忌,产生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在两种不同的文化语境下进行传播,首先就要了解对方,适应对方,就像树木移植他地,必须适应那里的土壤一样。没有这种适应,传播便不能正常进行。金·扬(Y.Y.Kim)将这种适应性的要求提炼为“适应理论”(adaptation theory)[2]。
1.探寻价值共性,形成共同话语
在人类演进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全世界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超越了民族、宗教信仰、意识形态的界限。我们可以利用以下价值观念,在国际范围形成共同话语。
一个是历史遗迹保护的话题。江苏可以举办关于大运河遗迹(如沿线村庄城镇、水利工程设施)发掘与保护的国际会议论坛,邀请国内外考古学、民俗学专家前来参加;另外,还可以举办大运河沿线出土文化展览,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文物进行全球巡展;同时,可以开发博物馆APP,利用VR全景技术,将这些出土文物、古村落、古建筑等上传到APP上、附以文字,供全世界人们观赏;
另一个是水资源保护话题。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水污染越来越严重,水资源保护便也成了全世界人类共同关心的话题。江苏大运河全段基本与南水北调东线水道融为一体。大运河保护同时也包含了水资源的保护。因此,江苏省政府应着力治理大运河江苏段的水污染,把引向京津输送的水源打造成優质水源。在大运河对外宣传中融入水资源保护观念,增强世界对中国大运河优质水生态的认可。
2.挖掘运河历史,寻求文化共鸣
GuoMing Chen和William J.Starosta曾指出,当人们认知(Perception)事物时,是进行选择性的认知,能引发人们注意的往往是那些与自己相关的事物,而且对已认知的事物会进行选择性的保留(selection retention),最后保留下来的往往是有利于自己的信息,以及与他们价值观、信仰、态度相一致的信息[3]。当其他国家的人接触中国大运河文化时,由于中国的文化与他们自己的文化相差甚远,因此在接收信息时会自动屏蔽,产生排斥心理,选择性避免认知。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我们输出多少相关信息,他们都无法有效接收。于是,我们要寻找与其他国家共通的文化符号,与其他国家的人产生文化共鸣。
马可·波罗是威尼斯旅行家,他于1271年启程,沿丝绸之路来中国游历,写下了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马可·波罗在中国期间曾被忽必烈派往中国东南地区巡视。他乘船沿运河而下,途径现今江苏的徐州、淮安、宝应、高邮、扬州、镇江、苏州。马可·波罗在他的书中对扬州、淮安苏州等运河城市有精彩的描述。可以利用这一段历史,拍摄以马可·波罗运河行的影视剧,争取在国外发行;还可以以这个题材设计角色扮演游戏、冒险游戏等。
江苏省排演的歌剧《运之河》,是用世界特别是欧洲国家熟知的艺术形式,讲述中国运河故事的成功尝试,就在欧洲观众中产生了共鸣,很好地传播了中国大运河文化。
三、结 语
大运河文化对外传播,有利于中国文化经济的发展,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提升国家软实力、增强国际话语权、提高海外华人的向心力。在未来的传播过程中,中国要注意不同国家间的差异,其中包括语言差异与文化差异,因此要寻找合适的传播媒介,注意语言的转化中的统一性与规范性,探寻与其他国家间的文化连接点;利用历史遗迹保护、水资源保护等的共同话语,寻求文化共鸣,只有这样,才能高效率地进行文化对外传播,加快中国大运河文化走出去的步伐。
参考文献:
[1] 卢希悦.论“文化经济”的到来和挑战[J].经济学研究,2005,3(6):81.
[2] 程曼丽.国际传播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 GuoMing Chen,William J. Starosta:Foundtation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学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艾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