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容县容州镇中心学校(537599)
肖 盛
数学课堂中,有效运用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可以实现新课标提倡“数学生活化教学”的要求。同时,教师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等策略,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观察生活,而且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探究的乐趣,从而愿意学习数学、乐于学习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高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联系实际生活,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之中探究、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同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通过创设情境等策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教师可提前为学生准备一套学具,里面有硬币和部分纸币。课上,教师通过多媒体创设“超市购物”的情境,让学生利用自己手中的钱来购买东西,从而导入新课。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跟随父母去超市购物,由于面对的是自己熟悉的事物,所以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然后教师出示100元、50元、10元、5元、1元钱的挂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几张人民币的面值吗?”问题提出后,教师让学生互相讨论探究,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如果存在疑问可以及时提出来。此外,教师还让学生进行实践性的操作,如提出“一张5元的纸币可以换几张一元的纸币”等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和思考,正确地解决问题。这样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使学生经历了探究知识的过程,远比教师的单一教学效果好得多。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所以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寻找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例如,教学“认识长方体”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尝试寻找教室中的长方体。学生经过观察与讨论,找到了课本、黑板、文具盒等长方体,发现“我们的身边有这么多的长方体,而且都是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从而激发了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在认识长方体的面、棱与顶点的环节时,教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并用手去摸一摸长方体的每一个面,引导学生明晰“三条棱相互交汇的地方就是长方体的顶点”……上述教学,教师让学生进行找一找、摸一摸等活动,借助生活化的教学策略,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轻松地掌握长方体的知识,获得了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弱,但动手操作能力较好。因此,教师可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究所学知识,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在实际的动手操作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不断提炼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从而完成知识的巩固与深化,这样就可以实现从具体思维到逻辑思维的发展。同时,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可以凭借日常积累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基础,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满足不同的学习需求,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余数的除法”时,教师可以“六一”儿童节派发礼物为主题,先让班级学生每4人为一组,每个小组拿一盒糖,其数量分别为21、22、23、24颗,再让学生将这些糖分为四份,每份必须一样多。由于糖的数量做不到等分,所以学生操作时不知道如何进行。这时,教师就可以及时引入除法算式,引导学生参与到具体的分糖实践活动中去。通过反复的尝试之后,学生发现不能再分的数称之为余数。利用这样的动手活动,实现了余数除法的教学,让学生真正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基本规律,获得学习的满足感。
总之,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虽然属于基础阶段,但是也需要引起教师的注意。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应将数学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利用生活中的资源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积极开展生活化的数学活动,并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利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最终深化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数学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