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审题是数学解题的关键和前提,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针对学生审题习惯的养成要积极的探索相关途径,才能有助于学生提高审题能力,实现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 小学数学;审题习惯;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17-0071-01
目前我国小学阶段高年级教学水平和质量在普遍提高,但仍然存在着因心理轻视、畏难情绪、思维定势等心理原因而产生数学审题能力低下的问题。因此针对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审题能力弱的表现,只有从多学科、多维度的角度,明确审题薄弱的原因,综合全面系统的解决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审题问题,才能有助于小学阶段高年级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一、小学高年级学生审题能力薄弱的表现
(一)概念模糊,思路不清晰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其行为习惯的初步养成,以及数学相关概念的抽象性,使得学生在解题上难以理解题目,难以真正的理解概念所要表达的内涵,对很多数学概念理解较为模糊。
到了高年级,有些学生往往不重视审题,未审题的情况进行下笔,拿到题目后不加思索、不读题目,根本没有仔细的读题、审题,对一些数学题目盲目乐观,导致信息掌握不够明确,最终不知道解题的关键。有些高年级学生还经常抄错数字,遗漏关键性的字眼,导致很多题目经常出现解题差错。
(二)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抓不住关键
小学高年级学生仍然天性贪玩特点,在学习上不够认真,一些数学问题不给予高度重視,特别是对待作业的态度不够端正。数学题目一般需要较为缜密的心思,在解题思路上不得马虎。若审题不够严谨,就会导致整个解题思路的错误。小学阶段的高年级学生抓不住关键,经常心里产生害怕情绪,克服困难及意志力薄弱,导致审题、思考、解答的意愿不强,针对一些难题缺乏勇气和信心,感到茫然而无所适从,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三)教师不规范的错误引导,惯性思维错误引导
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在学习过程中积累了解题思路和方法,在许多题目反复训练的情况下,已经养成了思维惯性,很多习惯性的解题方法逐渐形成,往往通过一定的“套路”去寻求解题方法,根本不就依据题目的实际情况去审题,导致影响了解题效果。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特别是数学学习需要缜密的审题,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审题习惯的培养途径
(一)注重审题标记,准确抓住审题重点
数学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审题,学生在审题过程中要做一定的标记,通过一些独有的符号加强对题目内容的标记,这样可以明显的让学生感受到题目的重点内容。通过这些特有的标记理清题目的思路,准确解决题目中的问题,降低解题难度。例如学生可以用星号、双下划线、波浪线、三角等作为有效的标记符号,及时的对题目进行有效的标记,才能使得学生更加清晰的认识题目,找出有效的解题思路。
(二)注重理解题目概念,找出题目思路
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针对一些抽象难懂的概念,通过生动鲜明、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抽象的数学语言表现出来。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形式、三维影像形式、以及自我转换的方式,引导学生对题目的正确认知,引导学生对题目概念的正确理解,最终提高学生对题目的概括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一些抽象化的数学语言进行生动化阐述,可以通过画图分析、展示图片的方式,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这样才能真正的避免学生盲目做题,避免学生忽略审题,加深学生审题习惯的养成。
(三)教师注重关键性指导,帮助学生解题
教师要注重学生在审题过程中的习惯,尤其是在审题过程中抓住关键,有意识的复述题意,让学生利用想象力,将题目内容进行生动化,不断提升学生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在直观教学方面以及思维引导方面,要帮助引导学生提供准确、丰富的理解材料,帮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理清题目关系,明确思路,抓住一些有效的辅助工具,通过对比推敲,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教师在解题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养成反复思索、反复练习的习惯,提醒学生要认真读题、仔细审题,才能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审题能力更需要老师和家长给予高度重视,数学审题能力不足,将会影响到解题思路的正确性,因此审题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教师和学生在后续学习中,养成学生认真读题审题的习惯,才能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肖利芳.高年级学生审题错误的原因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6(30):50-51.
[2]高贵兰.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小学生审题习惯的培养[J].新课程(下),2011(4).
[3]赵燕.论小学阶段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审题能力[J].才智,2014(06):166-167.
作者简介:赵羊信(1967-),男,汉族,陇南市武都区蒲池九年制学校教师,主要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