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英兰
摘 要 恩平那吉中学是所公办的农村中学,坐落于贫困的山区;经济落后,大部分的父母都被迫外出打工,在学校内存在很多留守学生;学校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学生。家庭缺失、父母一方教育的缺席,导致学生在心理上和道德认知中出现了偏轨现象。对此,农村学校需要更加重视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通过家校联动,弥补留守学生教育中的缺失,让爱不再缺席。
关键词 留守学生;家校联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17-0049-01
一、营造积极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校园中学生教师共同创造出来的联合的生活方式。积极的校园文化能够强化对学生的塑造效果,在潜移默化中将特色文化和思想传递给学生。针对农村留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校园文化可以以此为教育主题,针对农村留守学生构建校园文化,强化对学生的品德教育,用温馨的校园环境感染学生的心灵,强化对学生的塑造效果,满足学生对爱的需求。在物质文化上,校园文化可以通过墙壁贴手抄报、黑板报等主题活动,构建温馨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以爱为教育主题,让学生意识到除了父母的爱,还有学校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注和呵护,还有社会人士的关爱陪伴着自己的成长,所以在成长的道路上自己并不孤单。另外,针对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学生品德发展不够完善,这一现状校方也可以通过校园文化的创建实现对学生的熏陶和感染作用。例如,学校可以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培养学生懂礼貌、知礼仪、辨荣辱、辨是非,以忠孝礼智信为精髓的校园文化,张贴在教室和校园的文化墙上,从而提醒学生实施注重自己文化素养和品的素养的提升。通过精简的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塑造,帮助学生领略文化内涵,提升品德教育效果。另外,学校也可以通过活动文化的方式,组织学生感知温暖、体验生活。一次温馨联谊活动,帮助学生拓展自己的交际圈,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友情,获得更多的关注。一次多彩的游学旅行,由教师带领着学生领略家乡的山水和美好的风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帮助学生塑造更加美好的品质与素养。一次校园运动会竞赛,班级与班级之间的较量,让学生体验到集体的温暖和班级凝聚力,帮助学生在班级中体验归属感和存在感,从而升华学生的品质,弥补家庭教育中爱的缺失,促进留守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精细化班主任管理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主要责任人,与学生的交流机会更多,对学生的塑造作用更强。针对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学校可以组织班主任进行精细化班级管理的方式对留守学生进行教育,关注农村留守学生教育问题,将班主任工作做细做精,用教师的爱与关注弥补家庭教育中的缺失,让学生体验到温暖,满足学生爱的需求。首先,班主任可以通过家访的形式对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深入的了解,更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和互动中,感知学生的脾气秉性和特长爱好,从而有针对性的对留守学生进行教育疏导和关注。其次,班主任要为每一名留守学生建立家庭档案,将留守学生父母的工作信息、联系方式、家庭情况、学生监护人等内容进行保存,以便查阅,对学生实施针对性的教育工作。在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上,班主任要强化对该部分学生的心理辅导和疏导,更要明确留守学生心理敏感、自尊心强,更要注重一定的方式方法,在保护学生隐私、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的基础上。站在留守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做工作,给学生更多的宽容与信任,与学生进行更多的交流与沟通。让爱成为感化学生品德和言行的重要方式,最终实现心悦诚服的教学效果。另外,在班级环境的建设中,班主任也可以通过利用活动的方式多鼓励和表扬学生,在课内课外尽可能多组织趣味性、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体验集体的温暖、感化学生的心灵。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主题班会、演讲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提升自己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让全体学生拧成一股绳,不断的探索、学习、感知、关爱。再比如,教师也为留守学生建立生日档案,为留守学生过生日,引导其他同学为留守学生送祝福卡片等方式,帮助留守学生体验集体的温暖,感知集体对自己的呵护,帮助学生在集体生活中体验到快乐和温馨,从而养成更加积极活泼开朗的性格。
三、实现家校互动
学生的教育问题需要学校与家长的共同配合,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进行教育和塑造,才能促进学生品德的完善。所以,班主任工作还需要与学生家长建立完善的沟通平台,提升对学生品德培养的一致性和连贯性。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现代媒体平台,如微信、QQ、校园教育平台的构建,塑造学生的品德,让畅通的沟通渠道实现对学生品德塑造的无缝对接。另一方面,教师尤其要关注到父母均不在家、只有祖父辈照顾学生的家庭,由于教育理念的不同,教师还需要通过家访、家长会、电话联系等方式及时渗透教育教学新理念,避免祖父辈教育工作中存在溺爱孩子、忽视孩子品德教育的现状,并要更加關注这部分父母均不在家的留守学生,感知孩子生活和学习中的不便,通过沟通和疏导的方式,让学生有排解和疏导的渠道,强化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工作。
四、总结
留守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是时代的需求,用爱渗透、家校联动的方式才能完善留守学生品德塑造的死角。所以,教师和学校要勇于承担新时代的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问题,通过营造积极校园文化、精细化班主任管理和实现家校互动等方式,帮助留守学生感知温暖,让爱不再缺席。
参考文献:
[1]尚广鸶.农村留守学生受教育权面临的问题解析[J].法制博览,2018(34):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