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婷
(江苏省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
“未来教室”是这个信息化时代的又一次大胆创新,它具备充实教学情境、优化过程呈现、便于获取资源、及时课堂反馈等功能优势。对于讨论式、交互式、探究式等教学活动的开展,比在传统教室中更得心应手。这些功能及活动模式正是笔者在设计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
结合陶行知先生提出的“从做中学”“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在“未来教室”里“做”转化,就是借助“未来教室”的设备、网络等资源,感知转化、体验转化、实践转化,从而初步掌握转化策略的过程。
“未来教室”集声像图文、交互操作、互联网络于一体,易于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在教学例题时,教师通过StarC平台发送截图到学生的平板,让老师的课件真实地拿在学生手中,使学生能更近距离、更直观地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发现用以往学过的“数方格”的方法“不方便”“有误差”。认知上的冲突唤醒了学生对图形进行转化的意识,从而自主选择到侧屏上,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对图形进行分割、旋转、平移等操作。此时学生已自然地从“要我操作”变为“我要操作”,为接下来课程的开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陶行知先生这样解释过“教学做合一”的涵义: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核心,主张在做上教、做上学。
教师若能使“做”更自然、直观、高效地实现,对学生“做”的情况能及时进行反馈了解,则有利于教师的教;学生在各种“做”的过程中逐步掌握转化的策略,则有利于学生的学。
在运用转化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过程中,学生要明确利用“未来教室”中的设备对图形进行平移、旋转等转化操作的目的是为了把复杂问题变简单、把未知问题变成已知,或是为了更快速直观地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在转化时要特别注重转化前后的“变”与“不变”,避免盲目操作。
在“未来教室”中“做”转化,根据课堂活动需要达到的效果对设备的使用进行选择,而各种设备、软件、网络都只是“解决问题”辅助教学的手段,把所有要“做”的,真正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达到教学过程的自然、和谐、流畅,不能喧宾夺主。合理地运用从而体现信息化的真正价值,实现原有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甚至达不到的效果是我们选择操作设备的基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注重实效”是希望提高运用“未来教室”于数学课堂教学的效能。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未来教室”为学生创造情境充实、小组合作、人机交互、及时反馈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在多种媒体间自由切换,注重实效地“做”转化,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未来教室”环境的支持下,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多种方式,积累多样化的转化活动的经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教育学方式的改善,为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提供有力的支持。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将信息技术作为数学教学的有力支撑,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工具,有效地改进教学方式,使学生乐于投入具有现实性、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然而“解决问题的策略”这类课程,如果按照传统的“听”—“讲”—“练”的学习模式展开,很可能会被上成一节解题练习课。学生若没有充足自主思考的时间和机会,那么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发展都会受到制约。“未来教室”环境信息量大,能充实“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与生成资源,帮助学生开拓思路,完善思维方式。直观的演示、生动的交互操作都有助于学生将转化的表象在头脑中建立模型。
总之,在“未来教室”中开展本课的教学活动,首先要充分了解教室中各设备的功能,熟悉它们在转化教学活动中运用的特点,充分分析它们运用于此内容教学中的优势与弱势。其次要明确更有效地突破教学上的重难点、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思考、更有利于转化策略的形成,这才是在“未来教室”中展开各项教学活动的目的。“未来教室”不是用来代替以往行之有效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而是希望能够解决传统教学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未来教室”中更适宜开展什么样的课堂教学、适宜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如何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课堂教学目标的需要,借助“未来教室”“做”数学,仍需要教师进行深入的思考。
罗明,沙尧,王伦元,等.陶行知文集(修订本)[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