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文的常见文言知识。
2.掌握比喻说理的方法,细察孟子逻辑思维,品味其论辩艺术。
3.体会孟子仁政思想的时代意义,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
1.学习孟子比喻说理的方法,体会形象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
2.分析孟子逻辑思维方法,体会逻辑思维纵向深刻的特点。
【教学难点】
品味论辩艺术,理解孟子“仁政”思想的时代意义。
【教学设想】
《寡人之于国也》是一篇特殊的议论性散文,运用对话体,以比喻作为说理的主要方法,让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可感。而比喻说理属于形象思维的运用,也体现了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紧扣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
文本呈现的思维结构是:质疑——解惑,即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接着由孟子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最后提出“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这一结构(问题——根源——办法)与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思维模式总体是一致的,运用的是纵向挖掘思维,这在议论文中叫层进式结构,可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议论性思维建模意识的灌输,进而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的“思维发展与提升”。
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注重师生互动,并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教学过程】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韩非子·五蠹》)
战国时期,各国诸侯争城夺地,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梁惠王35年(前335年)孟子应邀来到魏国,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
1.学生饰演孟子和梁惠王,表演《寡人之于国也》故事。
2.选择性介绍孟子。
1.你认为梁惠王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君?(整体感知)
2.梁惠王的困惑是什么?为什么?
(思考:作为高高在上的统治者梁惠王见到孟子,不问治国之略而首先问关于“民”的问题?)
引导学生联系社会背景。参考:
“地大国富,人众兵强,此霸王之本也”(《管子》)
“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史记·魏世家》)
3.孟子是怎样回答梁惠王的困惑的?(整体感知)
研习:①用熟悉的事例“五十步笑百步”设喻。②正面阐述“仁政”的具体内容。
4.梁惠王看起来很勤政爱民啊,孟子却给了他一个怎样的评价?请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五十步笑百步”的喻意何在?(重点研习)
明确含义: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
以五十步笑百步来做比喻,说明梁惠王与邻国执政者没有本质区别。举例联系:
孟子曰:“今有人,日攘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5.孟子对一个“勤政爱民”的君王作如此评价,是否太刻薄了?何不进行赏识教育,多鼓励,少批评?
明确:梁惠王之“勤政”,并非真正为了“爱民”。他希望百姓人数日益增多,只是为了在战争中拥有强大的实力,百姓只是他的战争工具而已。孟子一眼就看穿了其真正的动机:“王好战”。
他不仅仅要帮梁惠王“解惑”,还要向他“传道”、“授业”,所以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来否定梁惠王,并非刻薄,而是志存高远,意欲实现彻底的翻转,来一场灵魂的革命。
6.孟子有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具体是什么方法?
明确:养民——王道之始教民——王道之成
7.孟子在为梁惠王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王道蓝图之后,突然急转直下,回到现实。这一段用了怎样的说理方法?能够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明确:这里再次运用了比喻说理的方法,君王将百姓的命运归咎于年成,就如同杀人者将罪恶归咎于自己手中的兵器一样的荒谬,这样的说理,让道理不言自明,警策有力。整个末段又与上面两段的王道蓝图构成一个正反对比,旗帜鲜明地强调了“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仁者无敌”。
8.孟子的文章,长于论辩,精于说理,具有充沛的气势,试举例分析。
(课文中的有些语句很有特点,你喜欢哪些句子或段落,说说为什么?)
参考示例:如这篇文章第三部分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道理时,连用四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1.孟子以救民于水火的姿态奔走呼号,他的理想能够实现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示例:在“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的战国时代,孟子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
2.孟子的“仁政”思想今天还有价值吗?可以作哪些合理的引申?
参考示例:孟子的思想,今天可作如下一些合理地引申:(不求统一,意思合理即可)
(1)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通过与自然的交往性互动,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双赢”。(可持续发展)
(2)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
(3)发展经济,振兴教育,加强教化,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并形成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
(4)实现天下安宁太平,是人心所向的条件之一。
(5)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这样才能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寡人之于国也》是特殊的议论性散文,思维结构是:疑问——解惑,即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接着由孟子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最后提出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这一结构(问题——根源——办法)与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思维模式总体是一致的。
介绍一般议论文的构思,并做迁移训练,课堂小练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