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循善诱说仁政 层层析理构美文
——从《寡人之于国也》教学看思维发展与提升

2018-02-24 13:35
学语文 2018年2期
关键词:梁惠王寡人仁政

随着时代的发展,课程理念不断变化更新,语文核心素养成为语文教学关注的重点,而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则成为重中之重。“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因此,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既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要求学生能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言语活动经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逐步养成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独创性。思维的方式、思维的方法以及思维的品质成了教学关注的重点。而古代议论性的散文将文化内质与思维逻辑融为一炉,我们完全可以在把握语言的情感与思想的同时,发展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等思维能力,并多方面提高思维品质。

先秦诸子散文由《论语》发展到《孟子》,一方面是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由孔子的“仁”学发展为孟子的“仁政”,另一方面是由初显议论规模的语录体散文,发展为对话体辩文,《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就是其中的代表。如果从思维的角度去解读文本,我们会发现孟子的论辩智慧处处折射出思维的光辉。正所谓:循循善诱说仁政,层层析理构美文。

《寡人之于国也》这篇经典美文不仅体现了孟子高超的分析说理艺术,而且在孟子和梁惠王的交锋中循循善诱,从而将毕生为之努力的仁政主张娓娓道来。而比喻说理的方式是他论辩的法宝,这正是形象思维的直接体现。在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时,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为喻,启发对方思考,使对方容易接受。具体语句如:“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梁惠王比起邻国来说确实要“尽心”些,又是“移民”,又是“移粟”,但梁惠王这样做的目的却是在于增加兵员,强化战备,穷兵黩武。即梁惠王与邻国在治国上所采取的措施尽管有“尽心”与“不尽心”的不同,但本质都一样,都是虐民暴政。梁惠王施小恩小惠的做法就像“五十步”,邻国的做法就像“百步”,既然“五十步”没有资格讥笑“百步”。当然梁惠王也不应该对“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有什么奇怪,在同类事物的比较中巧妙地对梁惠王的问题作出了回答。即好战残民,虽施小恩小惠,和“五十步笑百步”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也“无望民之多于邻国”,因为他们都未行仁政养民。进一步启发,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否定自己论点的话:“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最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又如他批评统治者的虐政:梁惠王口口声声说“于国尽心”,可是“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鲜明的对比中哪里谈得上 “尽心”呢?“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接着针对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运用比喻进行驳斥:“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

孟子洞穿了梁惠王冠冕堂皇的话语之下阴暗冷酷的动机,所以决定给他来一场头脑风暴。他要做的,是一位精神导师。这位精神导师胸怀壮志,诚恳殷切,他不仅仅要帮梁惠王“解惑”,还要向他“传道”、“授业”。他试图对这位君王进行灵魂上的革新,向他传讲“王道”,同时,为他提供具体的规划和措施,为他走向“仁政”铺平一条阳关大道。而这位灵魂导师信手拈来的故事形象生动、具体可感,不仅让深奥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而且让梁惠王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委婉含蓄中又切中肯綮。

孟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政,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并没有向梁惠王指出“仁”与“不仁”的差别在哪里,而是借助于巧妙的比喻暴露出梁惠王的错误。孟子逻辑思维的光辉反衬出梁惠王的不仁,教师通过对孟子论辩逻辑的深入挖掘,让学生深刻地感受这其中既包含着善意的劝谏,也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由此可知,孟子娴熟运用比喻、类比、对比等论证方法,从而达到了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王道主张的目的。而这些论证方法正是思维发展中的形象思维的直接体现,循循善诱中让抽象的说理变得生动形象、具体可感,既体现了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也增添了文本的艺术魅力。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感悟孟子论辩方法的绝妙,让其人文内蕴深入学生的灵魂。当然,还可以以此作为契机,引导学生对古代经典产生亲切感,主动去探寻和吸取其中哲思辨理的精髓,用一种理性的温情照亮学生的人生。

《寡人之于国也》从表面看,铺张扬厉,似乎散漫无纪,实则段落分明、层次井然,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可谓是步步机巧、一气呵成。文本呈现的思维结构是:质疑——解惑,即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接着由孟子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最后提出“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这一部分,分两层展开,先是初步回答,以“五十步笑百步”为喻指出梁惠王只能“无望民多”;接着全面论述王道仁政。这一层先正说,使民加多,可分为两个阶段: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后反驳,批判虐政,抨击人死“罪岁”的社会怪现象,促人反思。这一结构(问题——根源——办法)与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思维模式总体是一致的。孟子从问题的表象展开分析,逐步挖掘事物的本质,剖析问题的核心,并指出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运用的是纵向挖掘思维,这在议论文中叫层进式结构,我们可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议论性思维建模意识的学习。而从这一角度来看,这也正体现了逻辑思维的深刻性。

从内部论辩语链来看,《寡人之于国也》也体现了严密的逻辑性。行文结构的三部分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孟子论辩语言气势如虹、情感激越、词锋锐利、鞭辟入里。文中一系列锋芒毕露、气势充沛的排比淋漓尽致地显现出其思维水平。多样化发问,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这样的问,引发梁惠王思考,也把议论引向深入。如:“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组排比,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这里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这段话语把孟子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行仁政后的美妙前景。

总之,文章运用多种表达和论述,处处体现了逻辑思维的理性力量,使得说理透彻充分。孟子的论辩极具雄辩气势,他在层层分析中建构经典美文。

针对经典美文《寡人之于国也》的教学,只有积极拓展文本的教学视阈,从孟子冠绝古今的论辩艺术角度出发,探寻论辩的价值所在,才能让学生感悟孟子的人格魅力,让学生借古人思辨智慧的光辉照亮自己的精神世界。因此,教师不仅要精心挖掘文本的丰厚内涵,还要从孟子冠绝千古的论辩艺术角度找到解读此文的金钥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思维活跃性,让学生触摸到文本深处那颗炽热无比、激情跳动的仁爱之心,感受孟子思想的睿智和论辩过程中思维碰撞的魅力。

新课改要求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尤其要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我们只有抓住文本的特质,关注学生语言、思维和心灵的发展,才能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梁惠王寡人仁政
不能“五十步笑百步”
寡人的自信撑爆宇宙
淳于髡发声看时机
编辑部的故事
孟子说仁德
寡人之于学习也
开心校园
《论人民民主专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