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想】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高一自读课文,这是一篇特殊的演讲辞——悼词。教师可以通过对一般悼词基本结构的介绍,引导学生通过自读掌握本文基本内容,预习检查后再进行思维训练。本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探讨文本的重难点,通过提出疑惑、合作讨论、解答疑惑等方式进行思维训练,以取得良好的自读效果。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根据悼词的一般特点梳理本文的基本内容。
二、能力目标:掌握关键词语,对文章的语言和结构进行质疑和思考。
三、德育目标:了解马克思一生的伟大成就,学习他无私、无畏、善于探索的品格和为全人类解放事业奋斗不息的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讨本文重要句子的深刻含义和饱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寻找承递性的词句和过渡性句段,探讨全文结构特色和逻辑性特点。
【教学方法】引导、质疑、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1883年3月14日,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因病逝世,3月17日,和他有着40年革命友谊的恩格斯发表了一篇讲话,这就是著名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在学习这篇文章之前,让我们先听听特派小记者的前方报道。
(课前布置作业:假如你参加了马克思的追悼会,聆听了恩格斯的讲话,请你写一篇新闻小报道。旨在通过新闻报道了解学生梳理、掌握文章大意的情况。)
一般悼词的内容: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表达对死者的悼念并寄托哀思。
1.本篇悼词的基本内容
第1段,交代马克思逝世时的情况;(哀悼)第2-7段,评述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歌功)第8-9段,颂扬马克思品质的崇高与对其的悼念之情。(颂德、悼念)
2.演讲词特点之一就是逻辑性强,让学生在找寻马克思贡献时注意2-7段的关于逻辑性语言的关键词句。
例如:第3段:正像……一样、发现了
第4段:不仅如此、还发现了
第5段:即使……也、但是……甚至……都、而且
第6段: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第7段: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教师通过学生预习和提问,整理出几个问题:
(语言上)
1.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提问:为什么时间这么具体?为什么说“停止思想了”?换成“停止呼吸了”、“心脏停止跳动了”等等可行?
2.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提问:“不可估量的损失”和“空白”意义相近,为什么重复说?
3.而我可以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提问:“大胆”能不能删掉?怎么理解 “可能”、“未必”?
4.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提问:为什么用“将”这个字?
(结构上)
提问:文中第二段的两个“对于”,概括了马克思的两方面的重要贡献,为什么后面在分述的时候顺序却是颠倒的?是恩格斯犯了个错误吗?
本环节总结:“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批”是分析,“判”是判断,这种思维是分析、论证、判断的过程,重要的不在于肯定或者否定,关键在于前提的合理性。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抱着怀疑的态度,对作者的某些语言或结论,进行大胆的质疑、假设,然后依据事实和逻辑分析和论证它合理与否。批判性思维是现今学生必须要掌握的思维能力。
今天,我们通过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了解了马克思无私、无畏、善于探索的品格和为全人类解放事业奋斗不息的精神;领略了恩格斯在这篇讲话中语言的精彩和思维的严密。
“尽信书,不如无书”,当我们阅读一篇文章时,不论作者是知名的还是不知名的,我们都要带着怀疑的态度去阅读,你思考、质疑、分析、论证的过程就是你真正理解、消化、掌握的过程,然后才能说你真正读懂了一篇文章。希望同学们学会并习惯用这种批判性思维方式去阅读更多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