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工科院校“工匠精神”培育路径探析

2018-02-22 12:02刘春玲
职业技术教育 2018年29期
关键词:工科院校工匠精神新时代

刘春玲

摘 要 新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是不可或缺的精神底色。工科院校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有助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以及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为此,需要工科院校更新教育理念,整合教育资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把工匠精神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关键词 新时代;工科院校;工匠精神;质量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8)29-0072-03

当前,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伟大事业的纵深推进,光有创新精神、创新理念是不够的,创新中要有一以贯之的东西、有衔接过去未来的东西,这就是工匠精神。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1]。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至此,工匠精神上升为国家意志。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工匠精神则是高质量发展的精神源泉,是企业前行的品牌资本,更是青年成长的道德引领。因此,工科院校涵养职业道德,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有助于锻造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从资源禀赋优势走向创新制造优势的源源不断的后续人才[2]。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及时代特征

工匠精神是一个历史文化范畴,在东西方有着悠久的传承。在西方,工匠精神起源于古希腊时期。工匠(artisan)本义是拉丁语中被称为“ars”的体力劳动[3],后来演变为“技能、技巧、技艺”(art),而“artisan”作为特定社会阶层,是通过16世纪法语“aitisan”和意大利语“aitigiano”含义确定下来,于17世纪早期开始广泛使用[4]。在东方,工匠精神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周礼·考工记》曰:“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5]百工匠心尚巧改变着当时的生活,广受社会推崇,被称为“济世圣人”。

在中国古代文化视域下,工匠精神内涵表现为四个层面。第一,技艺层面:“尚巧求精”的职业追求。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工巧饰也。”强调匠人精益求精,巧中生知,知巧相融。第二,道德层面:崇尚“以德为先、德艺兼修”的职业信仰。中国文化精神就是一种“道德的精神”,“崇德尚贤”是中国工匠精神的伦理走向。第三,精神层面: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职业境界。“技近乎艺,艺近乎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中国哲学史上,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是相通、相类、相统一的,工匠精神正是人道天道合一的集中凝练。第四,创新层面:鼎故革新的职业理念。工匠对工作始终怀有敬畏之心,不断对产品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改良,推陈出新[6]。“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7]。综上,中国古代工匠精神是“尚巧求精”的职业追求、“以德为先、德艺兼修”的职业信仰、鼎故革新的职业理念及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职业境界的和谐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工匠精神”被赋予新的含义。“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提出,要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工匠精神是不可或缺的精神底色。当代工匠精神应是: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一丝不苟的专注精神、勇于突破的创新精神与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的协同统一。

二、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

(一)培育工匠精神是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要求培育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不断发挥工匠精神的引领,推动产业质量升级、技术升级,从而实现新时代经济发展从量到质、从速度到效益、从旧动力到新动力的更迭。

(二)培育工匠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新时代,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全国人民最大的公约数。“工匠精神”与公民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标准相契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传承“工匠精神”的加速器,传承“工匠精神”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助推动力”[8]。

(三)培育工匠精神是“一带一路”建设国际战略选择

“一带一路”是新时代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起着引领的重要角色。中国产业、技术、人员的海外拓展随着“一带一路”的拓展不断推进,在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上,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工匠精神”必然成为中国重塑海外品牌形象的精神力量。

(四)培育工匠精神是工科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需求

工科院校培养的是未来的工程师。因此,要以生为本,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努力在做人修养、责任担当、人文关怀、创新思维、创造个性中深植“工匠精神”。培育不遗余力、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职业操守,培养内心笃定、安静专心、精于细节的习惯,更重要的是锤炼几十年如一日的责任和担当精神,不断提升学生技艺习得的认同感、成就感、获得感,从而保证工科院校教育发展与时代同步同向。

三、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

(一)强化新时代思想引领,树立工匠精神理念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新时代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新使命新要求,高校教育也面临新任务新挑战。工科院校要强化新时代思想引领,培育学生设计上追求独具匠心、质量上追求精益求精、技艺上追求尽善尽美,专注坚守、严谨敬业、极致卓越的工匠精神理念。如,带领学生收看系列片《大国工匠》《我在故宮修文物》等加深学生对工匠精神在新时代的理解,举办专题活动、演讲比赛、社团活动等解读工匠文化,利用线上线下各种渠道,通过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宣传栏、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等将新时代工匠精神贯穿到学校工作中,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讲好工匠故事,构筑工匠精神,使新时代工匠精神内化成工科院校大学生的精神内核和文化基因。

(二)构建工匠精神与学校专业课程融合的育人模式

培育工匠精神,是高校教育的题中之义,也是高校“立德树人”的责任担当。大学是青年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高校要着眼于服务社会,着眼于百年中国梦,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树立“尚技崇德”的办学思想,“匠心强技、全面发展”的培养理念,深化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课改革,发挥主渠道作用;加强工匠精神融入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根植工匠精神理念;加强工匠精神与专业教育融合;鼓励教师打破学科藩篱,立足学科优势,深入挖掘专业课的工匠精神融合资源;完善大学生工匠精神校内校外培育模式。

(三)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使理论与实践有效对接

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是工科院校办学特色与优势,也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和主要载体。培育工科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要以技术发展为导向,以社会生产实践为基础,完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理论与实践深入融合,加强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建设专业学习、生产实践、岗位实习的平台,注重培育学生的技术能力和职业素质。企业需要学校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学校则分享企业的设备、产品、技术、技师及企业文化涵养工匠精神。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实现教师所教、学生所学、就业所用三者同时发力,共同培育工匠精神。

(四)通过技能大赛,理论实践相渗透,培育知行合一的工匠精神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工匠精神只能在高标准严要求较长时间的训练过程中慢慢锤炼养成。工科院校定期举办各类学科竞赛、校园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从中选拨能手参加省级、国家级比赛,对获奖师生给予表彰,这是培育工匠精神的必由之路。以赛带学、以赛促学,调动学生全员全过程参与。从赛前准备、具体比赛、赛后分析到经验交流,唤醒学生一丝不苟、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未来的工程师们在车间刻苦钻研,反复操练,与理论融会贯通,并通过技能大赛付诸实践,巩固基础、拓宽理念、培育精神,在知行合一中充分调动学生传承“工匠精神”的自觉性,培养学生技能上的成就感和精神上的获得感。

(五)打造具有工匠精神的师资队伍

培育工匠精神,师资是关键。工匠精神的培育要求教师既是指导者也是实践者,既是“经师”又是“人师”。学校应加强“双师”队伍建设,要求教师注重专业科学理论知识与个人实践情境知识并重,既要有规范的教学教法技能,又掌握娴熟的实践实训技能。深化校企合作,加强交流学习,派教师下企业顶岗锻炼,借助企业平台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紧跟生产前沿,补上专业实践,使其成长为企业的能工巧匠、学校的教学专家、工匠精神的引路人。高校要加大对教学能工巧匠的培训、资助力度,让教师对工匠精神教学有深度接纳感、认同感,不断提高教师服务产业的能力,锻造教师的职业精神,成为学术性、专业性、师范性三者融合的多面手,确保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循其步。

工匠精神是新时代的诉求,高校是“工匠精神”的倡导者、传承者、传播者和践行者。加强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要在全社会树立起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著、对职业坚守、对产品精益求精的态度。新时代,工科院校应尽快补齐“工匠精神”短板,把培育学生“工匠精神”作为办学理念和学校发展的精神支撑,务求使追求卓越、崇尚质量成为学校办学的价值导向和时代精神。

参 考 文 献

[1]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N].人民日报,2016-03-18.

[2]叶美兰,陈桂香.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意蕴及其实现路径的选择[J].高教探索,2016(10):27-31.

[3]Malkiel Y. Studies in Irreversible Binomials[J].Lingua,1959(8):113-160.

[4]Cooper W E, Ross J R. World Order [J].Papers from the Parasession on Functionalism,1975:63-111.

[5]尹慧.工匠精神的哲學意蕴与现代表达[J].教育学术月刊,2018(1):16-23.

[6]曹扬,邹云龙.创新的性质及其组织[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6):86-90.

[7]潘鹏,刘莲花.工匠精神培育的现实意义与协同培育机制构建[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4-7.

[8]苏畅.“工匠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质关联分析[J].新西部,2017(11):83-84.

猜你喜欢
工科院校工匠精神新时代
工科院校《概率统计》课程的几点教学体会
体育美学对工科院校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般工科院校大学生对我国环境保护现状的认知分析
工科院校设计类专业实践教育的反思与出路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