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时代下直播教学模式构建与案例分析

2018-02-22 12:02周进安涛韩雪婧
职业技术教育 2018年29期
关键词:移动互联直播

周进 安涛 韩雪婧

摘 要 直播教学以移动互联网为支撑技术来开展学与教活动,具有虚实融合、即时互动和开放参与等特点,成为了移动互联时代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在分析直播教学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以生成性原则、问题导向原则和系统性原则进行直播教学模式设计,并从教学准备、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三个阶段对该模式进行阐释,最后以“五项修炼”直播课为案例分析该模式的具体设计,以期推动直播教学的深入研究与持续发展。

关键词 移动互联;直播+;直播教学模式;虚实融合;即时互动;开放参与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8)29-0033-06

移动互联时代下,直播教学受到了各方密切关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直播教学满足了学习者对个性化学习的需求,能支持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内容,促进个性化发展;其次,直播教学进一步突破了时空限制,既能支持学习者随时随地获取学习服务,也能营造真实化的课堂情境;最后,直播教学是移动互联时代下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利刃,能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在实践方面,YY教育、腾讯教育、新东方、好未来等企业对直播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本研究探讨以移动互联网为支撑技术的直播教学模式,以期推动“直播+”在教育领域的实践和发展。

一、直播教学概念与特征

(一)直播教学的概念

关于直播教学的概念,目前学界无统一的界定,有学者认为是采用直播的方式开展教育,利用直播技术实现教育者与学习者的连通[1]。也有研究者认为是将直播同教育内容相结合,创新教育方式方法,从而为教育发展探索新方式,增强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参与度与互动性,提高教育的实效性[2]。在移动互联时代下,直播教学是技术变革教育的产物,也是“直播+”理念在教育领域的融合发展。基于此,我们认为,直播教学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共享共生为理念,依托移动互联网和直播平台开展学与教活动,从而实现知识共享与知识创造的教育新模式。与传统课堂教学和在线课程教学相比,直播教学在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如表1所示。

(二)直播教学的特征

1.虚实融合

在移动互联网的推动下,直播教学将传统课程教学的真实性和在线课程教学的虚拟性充分融合,构建了虚实融合的教学情境。首先,直播教学不仅支持在线教学,也能营造面对面课堂教学氛围,是一种在线“面对面”的教学形式;其次,直播教学既能突破时空限制,也能实现即时同步教学,是一种支持异地同步教学的新模式;最后,直播教学在媒介手段上也有异于课堂教学和在线课程教学。在传统课程教学中,学习者通过教师和教材来获取信息与资源;在线课程教学中,学习者可以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搜集信息与获取资源;而直播教学中,学习者通过终端和移动互联网来获取信息与资源,使学习变得更加泛在化和自主化。因此,直播教学集虚拟性和真实性于一身,既支持在线虚拟互动,也具有课堂教学的真实感。

2.即时互动

传统课堂教学中,师生面对面开展学习活动,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反馈来即时调整教学进度,并与学生展开实时互动,但传统课堂教学受时空限制。而在线课程教学中,学习者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进行在线学习,师生间通过文字、图片等形式进行交流,这虽然突破了时空限制,但缺乏课堂教学的真实感,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疑问也无法进行及时解答。而以移动互联网为支撑技术的直播教学则结合了传统课堂教学和在线课程教学的优点,能支持学习者和教师展开即时互动的学与教。当前,在直播教学过程中,学习者与教师进行即时互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弹幕”形式,学习者可将自己的疑问通过文本、图片的形式呈现在直播屏幕上;二是“上麦”或“上墙”形式,教师可以将音频和视频的权限给学习者,使他们能即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3.开放参与

作为移动互联时代学习方式的创新应用,直播教学以移动互联网为关键技术,并以直播活动为核心,在教学主体、教学对象、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方面支持学习者的开放参与。首先,在直播教學中,教学主体不一定是教师,也可以是某领域的“专家”,以直播的方式实现“人人为师”和“人人为学”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对象上,任何学习者都可以选择和参与感兴趣的直播活动,他们因共同的学习需求而形成稳定的社会网络。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者对教学内容可随时随地提出疑问,教师进行及时解答并调整教学策略,从而大大提升学习者的参与度。最后,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的是,在直播教学中学习者成为评价活动的主体,对教学行为和教学内容做出评价[3]。

二、移动互联时代下直播教学模式设计

(一)设计原则

1.生成性原则

在直播教学模式中,教学预设虽是必要的,但不是刚性的,而是弹性的。一方面,直播教学活动需设置基础教学目标,但由于学习者的兴趣和需求不同,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设计一些生成性目标。另一方面,由于教学活动过程支持开放参与,学习者对教学内容可随时提出疑问,教师则需要根据学习者的反馈来动态调整教学策略与进度。因此,直播教学模式设计应遵循生成性原则[4],包括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生成性设计,从而使直播教学更具包容度和自由度,为学习者实现从知识分享到知识创造提供条件。

2.问题导向原则

直播教学模式设计应遵循问题导向原则[5],一方面,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习兴趣和增强学习动机,使学习者保持一种高效的学习状态。另一方面,直播教学的即时互动性能有效支持学习者围绕具体问题展开深入研讨与交流,使学习者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获取知识,进而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因而,在直播教学活动过程中,要以问题解决为设计主线。学习者通过自主学习来发现问题,并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并实现知识建构。

3.系统性原则

教学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教学系统作为教育系统的子范畴,是指为达到特定目的而由各组成要素通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具有一定教学功能的整体[6]。教学设计就是要创设和优化教学系统,并运用科学的理论和系统的方法,从系统的整体功能和实践效果出发,设计完整的教学活动过程,使系统各部分各层次相互关联和促进。直播教学模式设计遵循系统性原则,设计时不仅包括教学活动过程,也包括教学目标设计、学习共同体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境设计、教学评价设计等要素,并且各要素间互为基础,共同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而教学系统也在评价和反馈中不断优化和调整。

(二)直播教学模式设计

根据上述设计原则,结合直播教学特征,参照适时教学(Just-in-time Teaching,JiTT)模式[7],本研究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直播教学模式。

1.直播教学准备阶段

(1)直播教学目标设计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关注以下几点:第一,直播教学目标设计要具有层次性。在直播平台中同一时间参与学习的人数能达到成百上千,他们具有不同的文化、认知和社会背景。因此,直播教学目标应该是分层的,不仅要设置一个大部分学习者能达到的基础目标,还要充分尊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对不同水平的学习者设置一些发展性学习目标。第二,直播教学目标设计要具有关联性。由于直播教学活动是以问题为导向,而问题的设置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因此,为帮助学习者掌握结构化的基础知识,教学目标间应具有关联性。第三,直播教学目标设计要注重灵活性。在直播活动中,教学目标虽然是预设的,但由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会通过直播平台随时随地提出问题和需求,而教师要即时给予反馈,并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因而在直播活动中教学目标设置应更加灵活。

(2)学习共同体设计

在直播教学模式下,学习共同体是由所有参加直播教学活动的学习者、教师和助教组成,他们基于共同兴趣和相同目标而联系在一起,具有不同的知识和文化背景,因此,在设计学习共同体时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制定共同体学习目标,这是学习共同体前进的方向和动力,每当完成一个目标后需要师生共同研讨和制定新阶段的目标;制定共同体规则,即共同体成员互动交流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规则,这一方面能营造开放、民主、积极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能确保学习共同体的稳定和持久发展。其次,设置激励机制,在直播活动中不仅要对学生的积极参与给予表扬和鼓励,同时对学生的积极互动给予即时反馈,这是保持学习共同体活力的重要策略。最后,积极促进共同体成员交流与互动,直播教学为每位成员提供了“面对面”即时互动的机会,教师在保证教学互动的核心成员基础上,积极促进更多的成员参与到互动交流中。

(3)直播教学内容设计

移动互联背景下,直播教学内容应围绕小的知识点或信息单元进行设计,知识容量应严格控制,适合学习者进行移动学习。具体而言,教学内容设计可分为预习内容设计和活动内容设计两部分。首先,在预习内容设计上,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来分析并设计,一般包括课件、思考题、阅读材料等。同时,为了促进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深入理解,通常也会提供与课程相关的论文、著作、案例等。其次,在活动内容设计上应着重关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要根据学习者自主学习所提供的反馈信息来了解学习者对授课内容的理解程度,并及时做出调整,以提高直播教学的精准性。二是将活动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这不仅支持学习者在线交流与讨论,也能促进学习者知识分享与整合。

(4)直播教学环境设计

教学环境是由不同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对于直播教学而言,教学环境的设计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分布式认知理论指出,认知分布于个体内、个体间、媒介、环境、文化、社会和时间之中,是对内部和外部信息的加工过程[8]。分布式认知对设计直播教学环境的指导意义在于,要重点从物理媒介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两方面考察。在物理媒介环境设计上,要合理选择和搭配直播平台与社会性软件,为直播教学的开展提供物质层面支持。在社会文化环境设计上,要重点建设和谐的共同体文化、制定友好的社会交互规则以及营造积极的群体互动氛围,为直播教学的开展提供文化层面支持。

2.直播教学活动阶段

(1)直播课前

直播前是学习者唤起先前知识和原有经验的重要阶段,主要包括教师发布预习内容和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与反馈。教师将事先设计好的预习内容以文本、图片、视频等形式呈现出来,借助二维码或是链接的方式在教学讨论区和学习讨论群上發布,以支持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学习者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将观点和问题分享在学习讨论群中,以便教师掌握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而开展有效直播教学。

(2)直播课中

直播活动过程是学习者知识分享和知识整合的关键阶段。经过直播前的预习,学习者对教学内容有了一定理解,同时也会产生一些疑问。因此,在直播过程中,教师要首先列出学习者预习过程中反馈的共性问题,以明确直播活动要探讨的核心问题,然后引导学习者分析问题的核心内容和实质,以帮助学习者明确思考的方向;其次组织学习者积极展开互动讨论,以促进学习者知识传递与分享;最后引导学习者找到问题解决的思路和办法,以促进学习者知识整合。

(3)直播课后

直播活动结束后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巩固和提升,以促进知识建构和培养创新思维,此过程包括难题探究和微反思两个环节。在难题探究环节,教师应引导学习者围绕直播课堂所讲授的重要概念和知识点进行探究,并且尽可能选择开放性的探究题目,以培养学习者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微反思是借助社会性软件展开的自我反省活动,是对学习过程的总结与思考。在教师引导下,学习者将反思内容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出来,这不仅能帮助及时消化所学知识,也能增强自我效能感。

3.直播教学评价阶段

直播教学评价与传统课程评价方式不同。一方面,直播教学的评价主体是学习者,而课程内容和教师教学行为是被评价对象。另一方面,直播课程不是封闭的,而是不断调整和完善的动态开放的课程体系,强调直播过程中的教学交互,因而教学评价应更加注重对教学过程的评价。由于直播教学以社会性软件和直播平台为支撑工具,能记录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为教学评价提供数据和内容支持,因此,直播教学采用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具体而言,量化评价主要是对学习者参与情况分析,包括直播中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以及直播参与人次与总观看人次,通过对社会性软件和直播教学平台中记录的这些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将有助于教师了解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而质性评价主要是对学习者满意度分析,包括学习者对课程内容和教师教学行为的反馈,这些反馈信息一方面可以从社会性软件和直播教学平台中获取,另一方面也能以在线访谈或问卷的形式收集,以此帮助教师了解学习者对该直播课程的满意度,进而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策略,并不断优化和完善教学过程。

三、案例选取与分析

“信息化教学能力之五项修炼”(以下简称“五项修炼”)是由华南师范大学未来教育研究中心主导开设的一门慕课,依托此课程开设了“五项修炼”直播课。本研究选取该直播课程来分析直播教学模式的具体设计。

(一)直播教学准备阶段

1.直播教学目标设计

根据“五项修炼”直播课程性质制定总体教学目标,即提升信息时代教师教学的基本能力,具体到直播课的子目标包括提升资源制作、课堂教学、教学评价和专业发展四个方面的能力。学习者由于具有不同的社会背景,因此,每次直播课都设计了基础目标和发展性目标,以尊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详细内容如表2所示。

2.学习共同体设计

在直播课程中,学习共同体由直播教师、学习者和助教组成。为保障学习共同体的稳定和支持发展,该直播课程也制定了相关规则,比如,直播活动前要求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直播活动中要求学习者积极互动和友好协作等。在直播教学中,教师会选择其中一些成员以“上麦”的形式来增强学习互动,同时对互动过程中积极提出观点和思考的同学给予表扬,并在直播中分享学习者提出的观点。另外,助教在教学过程中主动活跃讨论区的学习氛围,辅助教师引导学习者参与互动。这些作为一种学习激励策略,能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

3.直播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内容设计分为预习内容设计和活动内容设计两个部分。以该直播课程中“如何利用好手机开展课堂互动”为例:首先,依据直播课的教学目标,提前设计预习内容,并以思考题的形式呈现,即“如何利用教师的手机展开互动”“如何利用好学生的手机开展互动”;其次,根据学习者在学习讨论区中的反馈来设计活动内容,并以问题的形式展开教学,具体设计如表3所示。

4.直播教学环境设计

“五项修炼”直播课主要是依托CCtalk直播平台、QQ学习群和微信公众号相结合的形式来开展教学活动。其中,作为一款直播教学工具,CCtalk不仅支持多屏互动,也能支持多人在线视频,如图2所示;在直播过程中,学习者可以在CCtalk直播平台中即时互动并提出疑问和观点,如图3所示;QQ学习群是学习者即时交流的平台,主要用于自主学习和难题探究,如图4所示;微信公众号主要用于课程信息的发布和资源的推送,如图5所示。

(二)直播教学活动阶段

以“如何利用好手机开展课堂互动”的直播课为例,来具体分析直播教学活动。

1.直播课前

首先,助教在CCtalk平台中建立“如何利用好手机开展课堂互动”直播课页面,补充和完善直播课信息,并分享该页面至朋友圈和其他学习群中,对此感兴趣的学习者可主动预约并参与学习,同时为保障学习者能及时参与直播活动,需要在QQ学习讨论群和微信公共平台中发布直播课信息。其次,助教在直播群和学习讨论群中发布以思考题形式呈现的预习内容,学习者根据预习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及时在讨论群中反馈,并积极参与在线交流与协作。

2.直播课中

首先,明确本次直播课需要探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运用手机进行课堂互动”。教师引导学习者分析问题,明晰问题实质为“运用手机进行课堂互动的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对于教师而言,手机在课堂互动中的主要功能是展示和分享;对于学习者而言,手机在课堂互动中的主要功能是互动与协作。其次,教师组织学习者围绕上述问题进行互动讨论,其内容包括“用手机遥控PPT、用手机操作大屏幕、演示手机上的某款应用程序的操作流程”等。最后,教师在互动讨论中进行教学引导,围绕基于手机的课堂互动来分享一些方法和工具,如问卷星、umu、雨课堂、蓝墨云班课、超星学习通等。

3.直播课后

在直播活动结束后,教师在学习讨论群组织学习者展开难题探究活动,围绕“利用手机进行课堂互动的方法和工具”这一难题进行深入探讨,挖掘更多便于课堂互动的方法与工具。其中,学习者以语音、文本和图片的形式与共同体成员随时随地交流,以促进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助教在微信公共平台中推送相关资源,帮助学习者巩固提升。在难题探究后,助教引导学习者在学习群中进行微反思,包括学习总结、自我肯定和自我批判,比如,“本次直播课学习到了利用手机进行课堂互动的工具,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可以尝试使用”;“在直播过程中积极参与了直播互动,还取得‘上麦的机会,希望自己能再接再厉,下次表现更好”;“这次直播过程中没有好好听课,只能过后看回放,下次要好好听了”。

(三)直播教学评价阶段

在四次直播课结束后,采用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本次直播课程进行效果分析。

首先,对学习者参与情况分析,如图6和图7所示,主要考虑直播参与人次与总观看人次以及直播课堂互动与学习群互动情况。从CCtalk直播平台的数据来看,直播参与人次虽有波动,但直播课的平均参与人次保持在478次,与此同时,每次直播课的总观看人次是直播参与人次的两倍甚至三倍,说明“五项修炼”直播课程对教师群体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对提升信息时代教学能力有促进作用。对直播群和学习群的互动数据统计发现,直播课堂即时互动次数与每周学习群互动次数都比较可观,说明大部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较高,能主动参与直播课堂的互动讨论中,并且能在直播后参与难题探究和微反思,从而巩固所学内容。

其次,对学习者满意度分析,主要考察学习者对课程内容和教师教学行为的反馈。从直播平台上对课程评价的内容来看,学习者对“五项修炼”直播课内容的认可度较高,如“性价比高,干货满满”“所讲内容对我们中小学老师教学实践很有帮助”等。此外,在直播互动和学习讨论群中,学习者对教师教学行为给予了即时反馈,如“体贴耐心”“课堂氛围好”“教学思路清晰”等,这些反馈内容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肯定,也是对直播教学有效性的认可。以上两个方面的反馈内容表明,大部分学习者对该直播课程内容和教师教学行为的满意度较高。

参 考 文 献

[1][3]刘佳.“直播+教育”:“互联网+”学习的新形式与价值探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7(1):52-59.

[2]赵爱霞,左路平.手机直播+教育模式初探[J].电视研究,2017(5):62-64.

[4]李祎,涂荣豹.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特征与设计[J].教育研究,2007(1):41-44.

[5]张建伟.基于问题式学习[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3):55-60.

[6]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36.

[7]何克抗,刘春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之六——“适时教学(JiTT)”模式[J].现代教育技术,2008(12):9-13.

[8]周國梅,傅小兰.分布式认知——一种新的认知观点[J].心理科学进展,2002(2):147-153.

猜你喜欢
移动互联直播
新西兰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初探
场景传播视阈下的网络直播探析
浅析移动端视频的发展
电子游戏直播的著作权问题研究
移动互联开发的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广播二次传播和可视化路径探析
智慧校园关键技术分析与研究
移动互联应用课程教学现状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