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二次传播和可视化路径探析

2016-11-18 13:21王健赵净
中国广播 2016年10期
关键词:直播全媒体可视化

王健 赵净

【摘要】2016里约奥运会报道,央广网发力移动端,着力打造“能听又能看”的全媒体传播格局。本文着重介绍了此次奥运会期间央广网以声音为特色、构建符合“广播+互联网”特征的奥运会特色报道实践,就新媒体时代如何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广播”之路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央广网 奥运 全媒体 直播 广播 “可视化”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2016里约奥运会是一场媒体盛宴,如何发挥平台所长,呈现好精彩赛事和赛场内外的故事,成为各家媒体比拼的重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央广网紧紧依靠前方报道团队和台属各频率的力量,围绕传统广播的优势和移动端传播的新特点,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构建了符合“广播+互联网”特征的奥运会特色报道,取得良好效果。尤其是在报道中,央广网利用“央广新闻”客户端和“中国广播”客户端,在做好图文报道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广播节目二次传播和可视化路径,将传统广播打造为能听又能看的全媒体传播格局。

一、多方位发力,打造全媒体传播格局

(一)“央广新闻”客户端推出央广记者视频秀

里约奥运会期间,“央广新闻”客户端新版上线。客户端除通过“刷新闻”板块对奥运会进行综合性图文视频报道外,还利用“在现场”板块着力突出视频报道功能。

《央广记者里约行记》是一个专为前方记者量身打造的个人视频报道秀。在里约奥运会近20天时间里,央广网前方记者竹立志、穆天雨凭借手中的手机和自拍杆,克服11个小时的时差,从前方源源不断地发来视频报道内容。在奥运会开幕前,记者亲身探访奥运村和比赛现场,在运动员餐厅、官方纪念品商店等地实时视频报道所见所闻所感,把受众拉到了里约的现场。奥运会开幕后,两位记者每天都来到比赛现场,对当日的焦点赛事进行实时介绍,让网友如临现场般体会奥运比赛的紧张和刺激。

与此同时,直播页面上还开通了弹幕互动功能。网友不仅可以看到两位记者带来的前方一手信息,还可以通过弹幕方式留言或提问,让前方记者在直播中解答疑问,大大提升了网友的参与度和活跃度。

(二)“一机三端”同步直播,让广播有了画面

除了记者个人直播秀,央广网在奥运会期间利用“央广新闻”客户端视频报道功能探索广播与移动互联网结合的新模式,对中国之声每天晚间的《里约大挑战》节目进行了全程网络视频报道。

与以往在直播间架设摄像机不同,此次央广网拍摄团队采用全新模式,在直播间和导播间架设并启用四台高清摄像头,由自身团队进行视频拍摄并进行流媒体推送,在“央广新闻”客户端视频报道广播节目,并提供分流,让更多移动端用户在网易新闻、优酷自频道、乐视体育以及乐视电视端同步观看。

以往,受众听广播仅有声音却没有画面,而这一次受众不仅可以通过手机听到广播的内容,同时可以看到主持人播音时的状态,还可以看到直播间内体育明星和嘉宾的样子。在直播过程中,受众甚至可以通过弹幕的方式,与主持人和嘉宾互动,提出问题,发表评论。一边听广播一边看直播现场,弥补了广播缺乏画面感的缺陷。由收音机、电脑(PC)端、手机网页(WAP)端、客户端组成的“一机三端”同步实况直播,极大地丰富了广播的传播渠道和受众接受的内容。

(三)汇聚台内优质资源,突出声音优势

奥运会报道期间,“中国广播”客户端、央广网奥运专题牢牢把握声音客户端的定位,建立“奥运听精彩”专题专区,集纳推送中央电台《里约大猜想》《里约大挑战》《三人五环》《难忘的中国之声·奥运传奇》等多档栏目,以及《“艺”游未尽》《“闻”所未闻》《“吴”所不谈》等前方记者音频节目专栏,将优质音频节目推送给电脑端、客户端的网友,最大程度发挥中央电台的音频节目优势。

广播的优势在于声音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而劣势在于稍纵即逝。通过建立“奥运听精彩”专区,实现了广播优质内容的二次传播,受众既可以通过“中国广播”客户端实现收听,又可以将节目下载后反复收听,弥补了“稍纵即逝”的弱点,扩大了广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四)丰富全媒体报道格局,积极传递奥运正能量

当然,央广网的奥运报道不仅仅局限于广播节目的二次传播和视频化推送。奥运会期间,央广网利用新媒体图文特色和多端布局的特点,在微博、微信和电脑端都通过专题页面和专栏的形式,加大奥运报道力度。央广网、“央广新闻”客户端、“中国广播”客户端、“央广新闻”微信公众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官方微博、央广网官方微博等渠道和载体,既各有特色,又互为补充,形成立体式奥运报道格局。这些新媒体呈现手段既成为了广播节目的载体,也成为了广播与网友进行互动交流的工具,最大程度拉近了传统广播电台与网友的距离。

尽管本次奥运会报道,央广网主推移动端产品和资讯,但电脑端方面,央广网在网站首页依然开设了大型多媒体报道专题。专题借鉴了当前互联网先进的互动页面设计样式,以醒目活泼、特色鲜明的手绘元素为设计风格,里约风光与手绘素材相辉映,点线面相互配合,每个版块既有独特美感,又与整个页面和谐统一,营造出独一无二的互动式页面氛围;同时专题在醒目位置展示央广记者独家新闻专栏,突出央广独家报道资源和央广报道优势,充分体现了前方记者与后方策划的融合。

在移动端,除了“央广新闻”客户端和“中国广播”客户端,微博、微信等平台也充分发挥作用,成为快讯和深度阅读的重要载体。“央广新闻”微信公众号每天推送《三人五环》《记者专栏》等中央电台优质节目,同时早晚各推出一期独家采写的奥运专栏《大话奥运》,记者以奥运亲身体验者的身份来观察里约,关注场内场外给人带来的新鲜、愉悦、感动之处。此外,“央广新闻”公众号每天早上推送当日(里约当地时间)赛况结果,下午推送当天(里约当地时间)赛事预报,选取当日热门话题宣传奥运正能量,积极引导舆论,如《被取消一轮成绩后“帆船女王”还能第一!中国“最孤独”的奥运选手创造新历史!》《中国女排问鼎!》《解读“洪荒之力” 切莫用力过猛》获得了广泛好评。在微博平台,中央电台官方微博、央广网官方微博设置奥运微博话题“里约有约”,通过及时快速的赛程报道、风趣幽默的热点话题吸引网友关注,如“独家视频:傅园慧七夕节送祝福”等获得超过2000万阅读量。截至8月19日,“里约有约”微博话题阅读量已近一亿人次。

二、里约奥运报道广播可视化探索的思考

总结本次央广网里约奥运报道的得与失,尤其是移动端主打广播优质内容二次传播和广播可视化的探索,让我们看到了媒体融合背景下广播发展的新机遇。仔细分析,里约奥运会报道广播可视化探索给我们如下思考:

(一)运用新技术补齐广播的短板,为广播插上翅膀

众所周知,广播在其传播属性上有快速生动的特点,但同时也存在稍纵即逝、缺乏画面的不足。对于体育赛事的转播和报道而言,缺乏画面往往无法让受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纵然语言描述再准确,也总有缺憾之感。正因此,体育赛事的转播成为了视觉媒体的天下,电视台体育频道往往在奥运比赛期间达到收视率的高峰。

如何弥补声音的不足,让广播焕发新的生命力?媒体融合不断推进,新媒体技术手段不断发展,让广播终于有了画面。此次里约奥运会的报道,央广网利用“央广新闻”客户端的手机直播功能,让前方记者成为了“摄像师”。只要借助手中的手机和自拍杆,记者所见所闻都可以第一时间收入镜头,让远在万里之外的受众有了如临现场的感觉。在这一刻,广播记者已经不单单是声音的传递者,而是全媒体新闻人。尤其是赛场外的花絮,更可以让视频报道大展拳脚。例如:里约奥运会官方纪念品商店什么样?中国制造是否依然包打天下?记者都可以第一时间为受众带来视频报道。此外,记者的吃饭、行走、工作都可以摄入镜头,既带来记者一线直击,又让受众了解了前方记者的工作状态,吸引受众长时间停留在直播页面,增强了用户黏性和带入感。

如果说《央广记者里约行记》是一档随时处于移动状态的视频报道,中国之声《里约大挑战》节目则是固定机位的视频报道。以往,广播直播间对于受众来说有一种神秘感,受众对于主持人的工作状态有种种猜测,对于嘉宾的样貌凭借想象来描绘。这一次《里约大挑战》视频报道,把幕后搬到台前,让受众如同走进直播间一样,看着画面聆听主持人和嘉宾交流,信息量极为丰富。

当然,新媒体技术不仅仅是为传统广播补短板,更重要的是突破了信息传递的瓶颈,让新媒体样态的广播实现了多元传播。收音机不再是收听广播的最主要渠道,智能手机让“收看广播”成为现实,这也为广播插上了翅膀。

(二)广播可视化,央广的“独家”优势更加明显

当前,在各移动应用市场上公开下载的视频报道客户端多达上百个,众多网红一拥而上,也让手机直播成为了激烈竞争的前沿。与手机直播领域的领头羊一直播、映客、熊猫、斗鱼相比,我们的核心竞争力究竟在哪儿?

一方面,央广有17个频率、数千记者和驻各地记者站的优质资源,还有一大批精彩的广播节目,这些都是“央广新闻”客户端视频报道的重要依托。在许多新闻现场,央广记者能够深入核心,在第一线发来报道。以往,记者从新闻现场发来的报道仅仅是声音,再通过文字速记配以图片,实现二次传播。现在,依托于手机视频报道平台,记者的一次采集可以形成多渠道传播的态势。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会现场、在抗洪的大坝上、在国家重大事件的发生地,记者都可以借助手机实现视频报道,这让央广“独家”的优势更加明显,也是与网红聊天式直播平台最大的区别所在。

当前,中央电台有“海阳现场秀”“王冠红人馆”等一系列优秀节目,借助直播平台的传播渠道,可以拉近粉丝与主播的距离,形成更加强烈的集聚效应,也会让传统广播受众的黏性更强。更为重要的是,新闻客户端本身就是广告营销和产品推广的平台,有利于在广播时段外开拓更多的运营空间,让企业信息有效到达目标受众,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三)广播可视化给广播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然,广播跨界走入视频报道的“舞台”,对广播从业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广播节目不必像电视节目一样,需要化妆、灯光、布景等复杂工种;但另一方面,也需要新闻主播和记者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培养符合视频报道气质的语言表达方式和镜头感。

虽然广播新闻主播不必像电视主播一样面对镜头,但时时拿稿、字字细述的表达方式会让视频报道感觉生硬。而广播记者用手机直播时,虽然不必像电视记者一样注重举止和手势,但肢体语言同样是重要的表达渠道,也需加以注意。此外,记者用手机直播还应注意端稳手机,切忌随意乱晃,让受众产生眩晕感。

总之,央广网的里约奥运会报道,在广播节目二次传播和视频化路径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事实证明,受众需要新形态的传播和新路径的表达。传统广播借助新媒体的技术,能够走得更快、走得更远。广播节目视频化的突破,也值得在未来进一步加以尝试,让媒体融合之路不断深入。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本文编辑:宁黎黎)

猜你喜欢
直播全媒体可视化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基于Power BI的油田注水运行动态分析与可视化展示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浅析移动端视频的发展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全媒体语境下体育新闻教育建设的思索
全媒体环境下主持人竞争力的提升
打造微公益品牌的“全媒体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