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加强职校生职业素养培养是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企业对工匠精神的需要、提升职校生综合竞争力、丰富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基于素质本位的职校生职业素养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文章从了解素质本位阶段的实际内容出发,以素质本位理论为依据,通过深入剖析当下职业教育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职校生职业素养培养策略。
关键词:职校生;职业素养;培养策略
作者简介:张兵营(1970-),男,江苏宿迁人,江苏淮海技师学院高級教师,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研究方向为职校生综合职业素质培养。
基金项目:2016年度中职协立项课题“经济新常态下欠发达地区技工院校专业建设战略的研究”子课题“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途径探究”(编号:2016043),主持人:张兵营。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8)12-0169-04
职业素养是职校生适应社会工作的综合素质体现。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现代企业的转型升级,职校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还需要掌握适应企业发展的职业素养。因此,职业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运用系统化的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使其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一、职校生职业素养的内涵界定
二战后,职业教育的发展经过了知识本位阶段(二战后到上世纪70年代)、能力本位阶段(上世纪70—80年代)、人格本位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社会对职校毕业生不仅仅提出了能力的要求,更对其职业道德、责任感、诚信、个性品质、及创新创优和特长提出了要求。由此,职业教育进入了素质本位阶段。
当前,职业教育正处于素质本位阶段,不仅重视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更加重视学生的终身发展。在我国最早提出“素质本位”职业教育概念的是解延年,他将概念定义为“以职业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职业技能为重点的全面素质教育或素质培养”,并指出职业教育的素质由三大部分构成:基础性素质;专业性素质;创新、创造性素素质。在外延上,可分解为品质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审美素质和心理生理素质五个方面[1]。
素养,是指个体在某个方面的修养学习所达到的某种程度,是后天养成的素质,其作用发挥的大与小,决定着一个人事业取得成功的大与小。职业素养是社会各界共同遵守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转化的要求和规范。简言之,职业素养就是职业人在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即职业情感、意志品质、良知、道德等非智力因素内化而成的个人综合素质。可以说,职业素养是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职校生职业素养具体包括职业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养、专业技能素养、身体心理素养、综合素养等。有良好职业素养的职校生,进入岗位后能发挥主人翁的意识,恪尽职守,全力以赴完成工作,怀着真心、真情做好每一项工作;职业素养偏低的职校生,往往不能按时完成工作,工作出现纰漏较多。
二、加强职校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现实意义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在进入新时代之后,职业教育更要与时俱进,始终秉持着“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教育理念,主动为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一)满足企业对工匠精神的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工匠精神,概括来说,主要是指具有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协作共进、追求卓越等精神品质。党的十九大之所以强调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主要是满足企业对工匠精神的需要。世界知名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用人理念,如爱立信公司的“大企业做人——一个全面素质的人,除专业技能外更加强调一个人的价值观、主动性、创造性、与人分享、团队精神和爱心等软素质”;惠普公司的“态度最重要——热忱对待客户,信任和尊重个人,追求卓越的成就与贡献,靠团队精神达到企业的共同目标”;索尼公司的“培养坚忍不拔的工程师——好奇心、执着、灵活性、乐观主义和挑战性、冒险精神”。由此可见,这些知名企业不仅对员工的专业技能提出了高要求,也对员工的工作态度、意志力、团队合作、责任感、进取心等职业素质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这些要求,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要求员工具有“工匠精神”。
在先进的人力资源理论和管理方法下,大多数的企业普遍认同的观念是:如果一个人基本的职业素养不够,缺乏“工匠精神”,如忠诚度不够,那么技能越高的人,其隐含的危险越大。所以,笔者认为,企业选人用人方面,更强调员工“工匠精神”中的敬业意识、忠诚度、责任感,只有具备了这些职业素养,才能更加适应企业岗位需求。
(二)提升学生综合竞争力的需要
过去,职业院校重视学生的技能教育,轻视了职业素养的培养,这种做法很难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也偏离了职业教育“德技并重”的人才培养初衷。所以,职业院校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技能教育,强化岗位技能的训练,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综合竞争力,从而助力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三)丰富职业教育内涵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贯穿在德育工作中,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习惯,将“立德树人”作为职业学校育人目标,始终将职业素养的培养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大部分职业学校按照要求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如在课程上加入职业素养与就业指导、法律知识,由教师编写了创新创业教育、企业文化、现代礼仪规范、道德修养等校本教材,拓展了职业素养方面的课程,从而,大大丰富了职业教育的内涵。
三、基于素质本位职校生职业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职校生职業素养培养基础薄弱
为了了解各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实际情况,笔者针对某县职业学校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某县2016年中考毕业生中有78.9%的低分考生进入了该县中职学校(见表1)。职校生普遍存在着逃课、上课睡觉、打架斗殴等情况,这从两方面影响教育教学,一方面学生外出上网、逃课、打架斗殴等增加了学校的管理难度;另一方面由于学生自身接受能力较弱,又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容易出现对专业的厌学,造成文化知识薄弱、理论不足、技能不强的尴尬局面。
进入企业后,由于没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这部分学生中容易出现离岗、换岗现象,学生实习稳固率不高。调查显示,某县职业学校实习生近四年来学生实习1个月的稳固率大约在79%左右,3个月的稳固率大约在73%左右,而6个月的稳固率仅为56%左右(见表2)。从上述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职业情感、意志品质和敬业精神,缺乏必备的职业素养。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我国的职业教育德育工作中,针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还不够全面,德育工作的内容、手段和方法等不能完全适应培养的需要。比如职业责任感、自信心与意志力、职业价值观、自觉自律意识、人际关系处理等,特别是执行力的缺失。究其根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而说教式的教学形式难以起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二是校企合作很大程度上还是停留在表面,教师、学生对企业文化了解不够,理解不深,企业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教育教学、学生管理等不够深入,很大程度上存在校企“两张皮”现象。三是部分教师只埋头教书,不注重育人的现象还普遍存在。
(二)职校生职业素养家庭熏陶缺乏
职校生有的来源于弱势家庭,受到家庭环境和成员的影响,缺少职业启蒙教育;部分学生来自家庭经济困难或单亲家庭等,缺乏家庭温情和沟通,甚至在中小学阶段就出现了心理畸形,产生自卑感,严重缺乏自信心。同时,家庭成员普遍将职业素养培养的责任归结于学校,缺乏主动意识和责任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职业观和价值观,很难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总之,职校生职业素养家庭熏陶缺乏。
(三)职校生职业素养培养缺乏校企合作
目前,仍有不少职业学校的校企合作仅停留在表面、浅层次上,缺乏深度合作与探索。不少职业学校为了响应地方政府的号召,过分追求就业率,缺少深入企业和劳动力市场调查,缺少在课程和师资等方面加强校企合作,导致学生的创新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价值观念和态度、合作意识等培养受到了很大限制。有的职业学校认为,购买了企业设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学生能够进入车间参观就已经达到了校企合作的目的。然而,单以硬件为主的校企合作,缺乏内涵式建设,未能将企业岗位知识、技能,企业文化等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也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课程体系,导致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就业岗位严重脱节,培养的人才不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
四、基于素质本位职校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策略思考
(一)改革德育教学模式,形成目标向心力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了“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并重申教育应以提升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学会做事——全球化中共同学习与工作的价值观》指出“企业越来越重视员工能力方面的要求,能力是一种特质的混合,它把通过技术传递和职业培训获得严格意义上的职业资格、合作能力、社会行为、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融合起来的。”可见,德育课程教学的目标已经发生了变化,目前,德育的主要目标是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
总体而言,德育课程在教学形式、内容和方法上,都存在说教式、理论不能联系实际的问题,学生学习乏味。笔者认为,这种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发挥着主导作用,学生作为听众,处于被动地学习地位,无法适应德育培养的要求。因此,笔者认为,在德育课程中融入职业素养的培养,就必须转变教师的角色,从知识拥有者转换为课堂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同样,学生要从孤立的、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换成积极的参与者。如此,学生才能通过“了解——理解——评价——行动”这一循序渐进的过程,提升与社会、职业的联系。特别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多媒体、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和工具,尽量引用大量的案列、实例,让学生通过研讨、辩论等提升职业素养。
(二)通过专业课程渗透,形成系统合力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学正处于素质本位阶段,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专业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还没有完全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和转变,在课程研究方面教师普遍能力有所欠缺。长期以来,不少学校在教师个人成长和发展上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超负荷的教学任务使他们只能将现有精力全部用来应付课堂教学,一些教师甚至认为学生只要掌握就业专项技能就够了,将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归结于德育教师或是班主任的教学目标。教师人为地将专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素养的培养分裂开来,不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2]。
由于深耕职业教育多年,笔者认为,专业课教学是学生提升职业素养的关键。一是将岗位标准和技能要求融入课程体系。学生通过专业实践活动、实习场所体验、企业岗位认知学习等,进入真实职业体验,借助于提升职业素养,如在《国际注册师》课程中可以开设《客户沟通》课程,在商务文秘专业可以增加《职业礼仪》、《演讲口才》等,提升学生的沟通技巧和职业规范;二是将规范化的意识和职业素养融入课程体系中。如通过实习车间的“8S”生产化管理的训练,加强学生对企业生产的安全、卫生、生产规范、生产流程的了解,提升学生职业认知。三是根据各个专业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材编制和开发。例如航空专业,课程侧重于英语标识学习、礼貌用语、服务意识等;而汽修专业,侧重于融入“工匠精神”的培养,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技能教学与工匠品质培养放在同样重要的地位。
(三)搭建活动平台,形成职业素养培养牵引力
职业学校的各种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拓宽视野、锻炼能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合作与创新意识。笔者认为,职业学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形成一套完整的活动育人体系。
1.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教师根据学生情况,编写校本教材,并开展经典阅读、古诗文诵读、应用文写作等活动。以我校为例,利用传统文化读本《弟子规》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学校不仅规定每位教师和学生要熟练地诵读《弟子规》,各个系部和各个专业还要联系自身特色特点,将《弟子规》的精粹内容以情景剧的方式演绎出来,让学生感悟其中的孝道教育。
2.将思想道德建设落实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通过校园文化的形象设计、内涵设计、制度设计,将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贯穿在校园文化的系统建设中,如建设相关的主题文化广场,将教师和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感人事迹在宣传栏中宣传和展示,发挥出示范引领的作用,促进学生进一步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在制度文化建设中,突出校风、学风、教风建设,并将学院章程系统梳理和完善。
3.充分发挥“技能节”“艺术节”的作用,以赛促学。通过技能竞赛让学生既重视技能学习,又重视提高自身的才艺展示,并通过获奖表彰大会形式进一步强化學生的荣誉意识。通过各项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还健全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体系。
(四)完善校企合作,形成自身内驱力
学生职业素养的塑造、职业能力的提升,离不开企业共同参与。通过企业氛围熏陶,岗位锻炼,让学生提升职业能力,加强职业素养。根据多年的校企合作经验总结,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加强内驱力的形成。
1.积极引企入校,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学校首先是引企入校,学校通过与企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将“校中厂”、“场中校”双向结合,引入企业的文化、管理制度等融入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接受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浸润企业文化;在教学环节,搭建仿真实训室、实训平台,促进学生在模拟真实的环境下操作学习,促进学生岗位技能提高。
2.加强文化熏陶,借鉴企业管理经验。借鉴企业先进的管理制度和文化建设,依托学校的骨干专业兴办校内的产业,学生既是学校的学员又是企业的工人,既受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约束,又不断浸润和学习企业的文化。校内自办企业无论是在制度建设与文化建设上,学习借鉴了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利用行业和企业标准进行规范化管理。
3.促进师资双向流通,打造精良的师资队伍。深化校企合作,离不开师资队伍的力量,通过聘请企业技术骨干走进学校课堂,帮助学生更加详细了解职业素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立志成才的热情和干劲;同时提高专业教师的技术水平,促进实践技能的提升。组织教师定期下企业锻炼,参与企业研发、生产、销售等,在实践中进一步加强与理论的联系。
4.开发课本教材,形成教育体系。学校要积极将企业制度、岗位职责等纳入到校本教材体系中,以企业文化的学习为核心,结合不同的专业和学生特点进行教材编写,并形成教育教学工作体系,让学生在系统教学中接受企业文化教育,不断丰富自身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张润禾.以职业素养为本位的高职教育相关教学策略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2017(11).
[2]邓鼎森,郭忠,谢癸亮.基于工学结合构建“职业素质本位”课程体系的实践与研究[J].职业,2015(14).
责任编辑 时红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