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启龙 马树超
摘 要:改革开放40年来,具有中国职业教育特色的教材体系和教材管理体制基本形成,但进入新时代,内外部的环境变化对我国职业院校教材建设提出了全新挑战。应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职业教育教材体系为目标,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教材内容的德育主线,优化教材建设顶层设计,提高多方协同治理能力,引导教材市场规范发展,加强研究与研制团队建设,提高各类教材研制整体水平。
关键词:职业院校;教材建设;立德树人
作者简介:王启龙(1984-),男,辽宁沈阳人,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成教所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助理研究员,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马树超(1953-),男,浙江绍兴人,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成教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上海市职业教育协会会长,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
基金项目:教育部教材局委托项目“职业教育教材建设规划研究”,首席专家:马树超,课题组长:郭扬,执行组长:陈嵩;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基于课程标准的职业院校教科书编制研究”(编号:C18128),主持人:王启龙。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8)12-0024-06
在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出重大部署,提出了“九大坚持”的教育改革发展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明确提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要求,并从六个方面对如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出具体要求,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教育改革创新的落脚点在课程,课程变革最为直观的体现形式在教材。教材是学校育人成才的重要载体,深刻蕴含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根本问题,因此教材建设是事关未来的战略工程、基础工程。2017年,国务院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教育部组建成立教材局和课程教材研究所,强化对各级各类教育教材进行统筹管理,足可见政府对教材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院校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好职业教育,不断推进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基本形成了以国家规划教材为主、省市教材为辅、校本教材为补充的具有中国职业教育特色的教材体系,以及由教育部统一领导,省级部门和职业院校分工负责的教材管理体制。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晰地认识到,随着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对职业院校教材建设水平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那么,如何优化现有的教材建设体制机制就成为破解上述问题的关键。正值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梳理职业院校教材建设现状,分析国内外环境变化对职业院校教材建设提出的新挑战,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职业院校教材建设的主要成效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职业院校教材建设伴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经了从无到有、规模扩增、质量提升等发展阶段,教材体系门类逐步健全,质量水平不断提升,为提高专业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发挥了支撑作用,初步实现了教材编写从知识体系向职业能力的转变,呈现形式从纸质为主向纸质与数字化资源相互融合的转变。
(一)教材规模大幅增长,专业门类不断齐全
从教材的定义看,广义的教材指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凡是有利于学习者增长知识或发展技能的所有教学材料,比如课本、练习册、活动册、故事书等都可称之为教材;狭义的教材即教科书,即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编写的教学用书,是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对于职业教育或者职业院校而言,“教材”主要是指广义的教学材料,主要包括国家规划、省级规划以及校本教材。
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部先后开展国家规划教材建设、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教材遴选活动等,开发了一批反映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对技能型人才新要求、体现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新理念的国家规划教材,初步形成了专业全面覆盖、类型齐全、层次多样、品种丰富的教材体系。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职业院校教材总计达35000余种,其中德育/思政类275种、文化/公共基础类3025种、大类专业基础类6114种,专业技能类25593种;按学段来看,中职18869种、高职14392种、中高职贯通1812种,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遥相呼应,基本满足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需要。
(二)教材质量逐步提高,内容与形式不断更新
“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先后组织开发了一大批覆盖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地方特色产业,以及艰苦行业、民族传统技艺等相关专业领域的职业教育教材,并集中力量组织研究和编写了一批具有先进职业教育理念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项目课程教材,并组织了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评选,使得教材质量总体上得以提高。
近年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信息化的广泛应用,职业院校自发组织开发了大量的微课、慕课等课程资源,以及微信等课程资源平台,使得教材内容与形式不断更新。同时,教育部组织建立了面向全国的“国家级课程资源共享平台”,中国职教MOOC频道于2015年11月正式在“爱课程”网站上线,首批上线70门课程,提供网上教学和其他相关的信息服务,为促进课程与教学改革、规范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基本形成多元参与的立体建设格局
新世纪以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积极推进教材开发,支持和引导职业院校开发校本教材,积极调动行业企业积极性,推进编写制度改革发展,基本形成行业指导、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教材开发格局,实现专业和学制的全覆盖。
一方面,国家规划教材的主体地位逐步巩固。国家规划教材的开发实施,由教育部公布国家规划教材选题指南,各出版基地通过立项竞选形式参与职业教育教材的编写,经过专家评审立项,组织出版单位编写(修订),初步形成了国家指导、市场竞争的教材建设机制。截至2017年,国家规划教材总数达18169种。另一方面,行业教材发挥服务产业优势,校本教材调动教师能动性。不少职业院校主动联合行业企业编写具有行业特点的教材。据统计,现有行业规划教材总计达9695种。随着国家和省市示范校、骨干校不断加强内涵建设,职业院校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性,开发并出版了大批校本教材,极大丰富了教材种类和规模。
(四)教材编写、审定及评价机制进一步完善,教材市场秩序逐渐规范
教育部职成教司统筹规划、管理德育课程、公共文化基础必修课程、大类专业基础课程、国家重点建设专业核心课程教材的建设工作,按照“两级规划、两级审定、三级建设”的原则,组织编写《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等指导性教学大纲和全国通用教材;省级教育部门根据教育部的教学大纲组织编写教材等。建立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负责组织开展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的编写、修订和审查,实行编审责任制。定期发布《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用书目录》,对职业院校选用教材发挥引导作用和服务功能。建立中国职成教教材信息资源平台网站,面向国家和地方各类中高职院校、教材出版商、评审专家等对象进行统一管理和服务,实现在线查询教材信息并开展征订,推动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规范化和持续化发展。
二、职业院校教材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加强教材德育功能成为当务之急
当前,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之发展潮流,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西方国家凭借经济优势形成对文化产业的垄断,具有象征意义的西方文化正在逐渐改变青少年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部分民族分裂分子、极端宗教势力、部分国家军国主义分子等也通过各种手段不遗余力地散播其价值观。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人类共处于基于网络的地球村之中,间接导致国家意识和民族感的弱化。随着我国逐步迈入大国行列,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也更加微妙,成为部分国家经济和文化渗透的主要对象,使得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意识形态风险更加复杂、隐蔽和尖锐。
教材是体现国家意志的重要事权,尤其是关系到主流意识形态的相关课程与教材,集中而具体地体现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对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具有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双重特征,要为国家培养大批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肩负着助力城乡基层岗位尤其是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任,更应重视立德树人[1]。在多元文化价值观冲击下,面对西方文化对青少年群体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渗透与影响,急需进一步革新课程与教材建设,尤其是职业院校德育、思政类课程教材,需要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正确导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寻求职业教育的特性,开发和优化德育和思政类课程教材,发挥课程主渠道作用,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爱国情怀,国家意识和民族认同,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二)产业快速升级转型,亟待完善教材编制与更新机制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既是对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要求,也是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为世界舞台提供智慧和方案的重要支撑[2]。职业教育是与产业发展关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岗位的流动、职业的变动,要求从业者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因此职业教育的教材编写特别强调知识更新原则,即教材编写应跟随时代新技术的发展,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新规范、新标准及时引入教材,使学生具备直接从事生产第一线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的能力。
随着21世纪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各产业都带来了不小的甚至是颠覆性的影响,职业的消亡与产生更加频繁,现有职业的内涵也不断变化,技术变革日新月异,教材内容更新速度始终相对地滞后于产业的发展。另外,随着移动式便携设备的普及和网络覆盖度的拓展,使得学习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对传统的纸质教材编写提出巨大挑战:职业学校教育乃至整体教育,如何处理变与不变的问题?即教材内容是追求相对稳定的知识,还是迅速变化的知识?如果为了适应产业的变化,不断追求新技术、新工艺等,教材更新速度如此之快,又如何保障教材的质量?如何对教材进行信息化的处理,以高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教材的转型升级?如何开发个性化、模块化、立体化的教材,全方位服务学习者的专业发展?这些问题对于未来教材建设至关重要。
(三)培养学制灵活多样,急需完善与丰富教材体系
课程与教材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主要载体,与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学制、课时等紧密相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先后经历了多方面多轮次的改革,使得人才培养定位、学制等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中职、高职全面实行3年学制,逐步确立了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及以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基础)课和专业方向(技能)课为主体的课程与教材体系。
近年来我国提出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進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在此背景下,全国各地开始探索中职与高职甚至应用本科相互衔接培养的五年制贯通等等多种模式,部分本科院校也开拓了对中职和高职毕业生的升学通道,甚至采用自主单招的方式,中、高职院校毕业生选择升学的比例逐年增多,目前部分地区中职学校毕业生升学比例甚至超过50%。而目前职业院校使用的多数还是为3年制分学段设计的教材,难以适应当前多样化的人才培养学制和培养模式,不可避免地出现失配现象。一些院校虽然依据不同学制开发了相应的课程与教材,但普遍缺乏理论与实践依据,往往受限于师资能力开设课程,导致所开发教材质量参差不齐[3]。因此,以不同学制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完善课程与教材体系,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与教材,满足多样化的学制培养需要,是当下职业教育课程与教材改革的当务之急。
(四)区域发展的客观差距,加大教材管理难度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所以无论是人口资源、文化资源还是经济资源发展不平衡的情况都是客观存在的,区域生产力发展对职业教育人才的需求发挥着决定性作用,而经济发展则对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同时,国家的经济体制、教育政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等也会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均衡性产生影响,而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经济因素影响。在职业教育发展失衡的条件下,不同区域职业教育在课程开设、教材开发以及教材管理方面存在巨大差异。相对而言,经济发展相对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有条件在省、市层面开展基于区域特点的课程和教材开发,并对省市教材的审查、选用等进行规范管理。但对于中西部省市而言,多数学校只能选择使用国家规划教材,并在学校层面进行校本开发或完善,即使个别学校有能力开发并出版教材,但部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尚未设立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职业教育教材管理,在教材编写、审查、出版、使用等环节缺乏有力管理[4],使很多教材在缺乏行政审查的前提下就进入课堂,难以保证其质量和合法性。同时,学校在教材订购方面存在巨大利益诱惑和潜在风险,职业院校内部对于教材管理处于或是“无人想管”或“无人敢管”的尴尬境地[5];而部分教师作为教材的主要使用者,对其质量的评价也不尽如人意[6]。
(五)國际合作日渐增多,倒逼课程与教材质量不断提升
建设“一带一路”是党中央、国务院洞察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既涉及基础设施建设、贸易投资、产业合作等硬实力,也涉及政策、文化、人才和教育等软实力。我国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院校通过招收留学生、开展国际技能培训、设立国际办学机构、开发并提供国际标准等途径,推动高职办学模式走出国门,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产生了积极影响,彰显了中国职教的独特魅力。
随着职业教育走出国门,倒逼课程与教材革新发展。职业教育具有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特性,因此现有职业教育课程与教材是结合我国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基本现状开发和研制的。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上差异较大,对技术技能型人才教育与培训需求各有不同,而且劳动力市场类型与劳动准入制度也千差万别,因此,国内现有课程与教材难以满足实际需要,急需以当地的行业企业需求、劳动力市场准入条件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依据,重新开发适合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对现有教材进行全方位优化升级,研制与之相匹配的课程与教材。这对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教材建设提出了全新挑战。
三、职业院校教材建设的对策思考
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在建设教育强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优化教材建设顶层设计,提高多方协同治理能力,加强研究研制团队建设,构建与之相匹配的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职业教育教材体系,反映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的理念、中国职业教育的智慧。
(一)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教材内容的德育主线
教材是体现国家意志、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渠道。全国教育大会进一步明确了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求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职业院校同样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这就更加需要职业教育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培养兼具良好品性、表达沟通、技术技能、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新型人才,适应国家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的需要,更加重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因此,职业院校的教材建设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坚守马克思主义在教材编写中的指导地位,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首先,要立足于服务学生全面发展,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构建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为导向的教材体系,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其次,要整体推进中、高职德育和思政课程体系,将中职德育课程纳入到高校思政课程体系中,研制基于高职层次的德育思政课程一体化体系与课程标准;第三,要研制职业教育特色德育思政教材,编写符合职业教育发展需求和学生特点的中职德育课程和高职思政课程国家统编教材,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
(二)优化教材建设顶层设计,形成“一统二规三建”管理框架
职业教育教材建设是保障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条件,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对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切实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材建设需要国家顶层设计,整体规划,兼顾规模与质量同时提高,才能实现教材引导和推进教学改革的应有作用。
应对新形势,职业院校教材应坚持统筹为主、统分结合、分类指导的原则,逐步形成“一级统筹,二级规划审定与服务,三级建设”的管理框架,不断提高教材建设的统筹管理。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方式、产业发展水平、不同层次岗位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分类指导,分级管理。一是实行德育思政课、公共基础必修课教材“一级统筹”。德育思政课和公共基础必修课课程标准和课时标准[7],应实施国家统筹下的教材“一标一本”政策;公共基础必修课实施国家统筹下的教材“一标多本”政策,学校择优选用;未经批准,任何单位、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组织编写和推荐相关教材和参考书。二是实行专业课教材“二级规划审定与服务”和“三级建设”。国家统筹规划和审定量大面广、规范要求高、对产业振兴发展起重要支撑作用的重点专业课程教材,各地方立足区域发展,面向区域重点产业,规划建设并审定具有区域特色的专业课程与教材;职业院校可以依托行业企业开发适应新兴产业、新职业和新岗位要求,研制具有校本特色的专业教材。
(三)提高多方协同治理能力,引导教材市场规范发展
教材的发行与使用涉及众多利益相关主体,既要保证教材的质量,又要满足编者和出版社的利益,还要规避教材流通各个环节的潜在风险,加之职业院校教材种类繁多、专业庞杂,可以说,职业院校教材的有效监管困难重重。
促进职业院校教材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关乎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需要最大程度满足各方利益,降低利益冲突,提高多方协同治理能力,才能确保教材市场规范发展。首先,要建立健全教材统筹管理的组织体系,各省要成立专门的教材管理机构,配备充足的职业教育教材管理人员,定期开展教材检查并发布专项报告,不定期开展教材抽查,定期对违规使用教材的职业院校进行公示,并实施一定处罚;其次,要制定教材编写人员资质标准,对教材编写人员资格、编写队伍结构进行严格规定,特别注重对政治立场、师德师风、学术诚信等方面的要求;第三,要完善教材编写与审定责任追究机制,倒追质量低下教材的主编和审定人员责任;校本教材實行校长负责制,并在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备案;第四,要建设国家职业教育教材质量监测中心,针对规划教材质量、国家基本职业培训包制度落实等情况,制定教材评价标准、研究开发质量监测工具[8]、开展全国性的质量监测工作,并为各地开展质量监测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业务指导。
(四)加强研究与研制团队建设,提高各类教材研制整体水平
教材是为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编写的材料,在我国,教材是读者最多、最被信赖被依赖、最耗费读者精力和时间、影响也最为深远的文本。但遗憾的是,它们也是最缺乏严格意义上研究的文本[9]。近十年来,职业院校不断改革发展,尤其是在课程与教学领域积累了丰富的成果与经验,也探索研制了种类颇丰的教材。但相对而言,有关教材的研究尤其是专业课程教材的研究还十分匮乏,大多数文章聚焦于具体某一专业或某一门课程,针对开发、使用的现象进行描述,进而提出对策和建议,而相关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均凤毛麟角,职业教育教材开发过程非常复杂、科学性要求很高,如果缺乏充分的设计理论支持,难以产生高质量的教材[10],难以与快速发展的课程教学改革相适应。
强化职业院校教材研究的基础,需要加强研究和研制团队的建设。一是要建设国家教材基础研究基地。可以依托本科高校一流专业和科研院所,联合行业领军企业和高水平职业院校,开展关系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全局的基础研究、国内外教材建设比较研究、技能人才培养规律和教材开发体系研究,尤其是职业院校教材建设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研究,从而夯实教材建设理论基础,服务行政决策和改革实践。二是要培育一大批职业教育教材研究团队。可以依托重点师范大学和科研院所,围绕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和教材现实问题,多种灵活方式组建德育思政类、公共基础类和专业类教材研究团队,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政策,鼓励长期开展教材研究。三是要不断提升地方职业教育教材的研究能力。鼓励各省成立地方职业教育教材研究机构,依托省内高校、科研机构、教研室、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构建全省教材研究网络。同时,引导职业院校重点围绕专业课程改革、教学资源开发、教学方式创新等开展教材建设研究,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教材建设工作,提高职业院校教材研究意识。
参考文献:
[1]马树超,郭文富.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应坚持立德树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4):35-38.
[2]马树超,郭文富.高职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的经验、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8(4):58-61.
[3][10]徐国庆.职业教育教材设计的三维理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2):41-48.
[4]王守志,韩金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关键问题探讨及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6):63-66.
[5]余祖文,谭维奇,张鹏顺.关于职业院校校本教材建设的几点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8(10):132-133.
[6]王启龙,黄云.中职教师教科书满意水平调查——基于Z省语文教师的样本数据[J].职教论坛,2017(15):21-26.
[7]徐涵.德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与管理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8(4):101-107.
[8]陈嵩.职业教育教材质量评价之研究[J].职教论坛,2003(18):5-8.
[9]石鸥.最不该忽视的研究——关于教科书研究的几点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5):5-9.
责任编辑 肖称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