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小梅 兰小云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和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对职业教育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改革开放40年来,职业院校在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高技能人才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载体,专业课教材要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必须克服现存的教材区域差异性特征不强,教材内容产业先进元素不足、教材编写激励与资质认定机制缺乏等困难与问题,做好顶层设计,制定统一规范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提高教材编写队伍水平,教材编写要统分结合凸显区域性,融入产业界先进元素和工匠精神。
关键词:职业院校;专业课教材;产教融合;服务能力
作者简介:占小梅(1985-),女,江西九江人,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成教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兰小云(1978-),女,江西樟树人,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成教所在站博士后,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处长,高教所所长,副研究员,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
基金项目:教育部教材局委托项目“职业教育教材建设规划研究”,首席专家:马树超,课题组长:郭扬,执行组长:陈嵩;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市级项目“高职学生在院校课程与教学改革中的话语权研究”(编号:B14054),主持人:兰小云。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8)12-0038-04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出“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要“大力办好职业院校,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1]。这些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更加明确的办学方向,为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营造了更加积极向上的发展环境,充分体现了产教融合在职业院校的重要意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职业院校重点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载体,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媒介,科学合理地设计教材,对学校培养合格人才起到重要作用。尤其是职业院校的专业课教材,关系到学生所学知识技能能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新技术发展应用的需要。因此,如何提高职业院校专业课教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职业院校专业课教材建设现状
(一)专业课教材种类规模基本满足发展需要
近年来,在教育部的重视和统一指导下,职业院校专业课教材建设取得较好成效。教材的专业门类更加丰富,数量大幅增加,品种快速增长,教材质量不断提升。专业课教材在种类和规模上都基本能够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据了解,“十二五”期间,教育部职成教司根据《教育部关于“十二五”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2]9号),组织了两批“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申报和立项,经全国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2015年国家规划教材有80家出版单位的2611种教材入选,其中,中职教育专业技能课国家规划教材981种,高职教育部分1630种。专业课教材在使用上也基本上能够做到优先选用高水平出版社或行业性较强的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做到优先选用近三年出版的国家规划教材、教指委推荐教材、国家及省级获奖优秀教材、精品教材等。
(二)制订了部分专业国家和地方专业教学标准
为加强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的规范性,教育部先后于2012年和2014年颁布了国家层面的高职专业教学标准和中职专业教学标准,其中高职涉及18个大类的410个专业,中职涉及14个专业类的95个专业。在专业教学标准的推行过程中,部分地区参照教育部标准制订了地方层面的专业课程标准。据调查,江苏省和重庆市已开始统一组织制订具有区域特色的中职专业课课程标准,并实行全省或全市统考;中职教育中部分行业性特征非常鲜明的专业基本由行业制订教学标准,学校参照其执行,如中医药专业、会计专业、地质勘探专业。而高职专业课程标准大部分参照行业标准,结合学校特色,由学校自主制订。对于一些尚无国家和地方教学标准的专业,职业院校也基本制订了学校层面的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并依据标准组织编写专业课教材。
(三)初步形成了一支多元参与的教材编写队伍
高素质的编写队伍是高质量教材的保证,优秀的教材编写团队对教材质量的影响至关重要。目前职业院校专业课教材主要由出版社根据相关的教学标准和教学大纲来选择合适的人员编写,参编人员以职业院校专业教师为主,行业企业人员、职业教育专家参与指导,体现了多元参与的专业课教材编写格局。据调查,有60%的职业院校专业教师主编或参编过专业课教材1-2种。中高职院校教师参编途径不一,中职专业教师获得主编或参编的途径一半以上来源于本领域相关人士推荐,高职专业教师获得主编或参编的途径则主要来源于出版社、行业协会邀请。出版社对教材编写人员的职称、资格和经验有初步的要求。
二、职业院校专业课教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专业教学标准统一性和指导性缺乏
虽然国家先后颁布了一系列高职专业教学标准和中职专业教学标准,但这些标准尚不能覆盖所有的中、高职专业。一方面部分专业缺乏国家专业教学标准,而另一方面已颁布的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存在执行力和约束力不足等诸多问题,造成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开发与教材编写仍主要以学校自行开发的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为依据,缺乏统一的规范指导。同时,由于缺乏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专业课教材建设不可避免地存在过度开发、重复开发等现象,同一门专业课程的教材多达数十种、少则也有几种,教材市场空前“繁荣”,造成了人力、物力资源的巨大浪费,而某些产业升级催生的新兴专业和小众專业又因难以形成经济效益缺乏相应教材。教材出版市场的混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专业课教材质量的参差不齐,给职业院校选用优质教材带来困难。
(二)教材区域差异性特征不强
区域性是职业教育的显著特点,职业院校专业课教材也必须体现区域性。由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导致职业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同区域的职业院校在专业课程教材开发上存在巨大差异。尽管有些专业课教材的理论知识是统一且通用的,但是教材内的案例或事例千篇一律,区域差异性体现不足。这可能跟职业院校缺乏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产业发展需求深入调研有关,导致职业教育专业课教材教学功能弱化。作为国家、教育部规划或推荐教材,要适用于全国的职业院校教师和学生,在教材的编写内容和适用对象上需要从全国的角度出发,这就需要教材的编者能够尽可能来自全国多个省市。而教材的实际编写过程中,往往是由某些来自某几个地区的编写人员共同甚或是某一位编写人员完成一种规划教材的编写,教材难以做到适应不同地区的不同需求。
(三)教材内容产业先进元素不足
“双证”资格是职业教育的特色,职业院校按照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组织教学和实训,既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又能掌握企业岗位的先进技术技能。然而,由于行业企业参与职业院校专业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编写较少,职业院校教师在编写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过程中与企业的主动沟通联系不紧密,对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变化和用人需求的追踪不够,导致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不紧密,专业教学过程与岗位技能需求对接不紧密,专业课教材内容融入产业先进元素不足,教材内容难以反映行业企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等。据调查,大量专业教材使用的案例、图片、注释等相关内容数年不变,缺乏时效性,尤其是技术发展更新快的专业,如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无人机、智慧物流等专业教材明显落后于企业技术发展。
(四)教材编写激励与资质认定机制缺乏
一是专业课教材编写缺乏激励机制。据统计,74.1%的中职教师认为缺乏教材编写激励机制;85%的高职教师认为缺乏教材编写激励机制。优秀教师编写教材的动力不足,有丰富经验的教师,没有精力编写教材,而实际编写教材的人员又缺乏实践经验,导致高水平编写人员积极性不高。小众专业、跨界专业等专业教材缺乏,如中职的老年人服务、马术专业等;高职的水产养殖、健身健美服务与管理、油气开采技术;视觉传达设计、旅游会计、酒店会计等专业。此外,多数职业院校专业课教材编写仍然以学校教师为主,行业企业直接参与较少。二是教材出版社对教材编写人员缺乏资质认定机制。71.4%的中职教师认为缺乏编写人员资质认定机制;85.3%的高职教师认为缺乏编写人员资质认定机制。教材出版门槛较低,对于教材作者、使用对象、应用领域缺乏基本的调研,对于教材成稿也缺乏系统的认定与审核,造成很多教材不能满足教学基本需要,教材内容差错率高,甚至出现知识性错误、表述错误及其他错误,教材质量难以保证。
(五)职业道德工匠精神渗透不足
培育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需要。工匠精神不仅体现在劳动者对产品的精心打造、精工制作的理念和追求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对最前沿技术的吸收和新成果的创造上。这就要求我们在职业教育内涵发展上,将工匠精神合理渗透到职业教育的课程教材建设上,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和教材中,渗透到深层次的产教融合上,通过富有特色的专业教育,促进学生更真切地体会到工匠精神的实质与价值[2]。据调查,目前大部分职业院校的专业在课程标准中体现了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规范等工匠精神的要求,并要求落实在教学过程中,但在专业课教材上相关内容的融入与渗透还明显不足。
三、职业院校专业课教材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专业教学标准与课程标准要统一规范制定
一是制订统一规范的专业教学标准。加强中职与高职的相互协调、教育部门与行业部门的相互协调,充分发挥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主体作用,对接行业标准,研究部分没有国家专业教学标准的专业,加紧组织力量研制国家专业教学标准[3]。各省级政府按照国家专业教学标准研制符合地方实际需要的专业教学标准。二是国家要组织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人员加快研制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各省要组织各方力量制订地方课程标准。三是建立行业指导、企业参与、产教结合的课程标准制订机制,把产业先进技术对职业岗位的关键要求融入到专业教学标准。四是院校层面要加强体现本校特色的学校课程标准,为专业教学实施与专业课教材编写提供具体可参考的依据,提高职业院校专业课教材质量。
(二)专业课教材要统分结合凸显区域差异性
专业课教材编写应有统有分,统编应有先有后,考虑区域的差异性。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区域特色开发不同版本的教材,或者基础理论统一化,但实例应区域化,如根据各自区域的特点各举一例。专业大类基础课程、部分具有全国通用性的专业课教材由国家统编,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课程特别是专业技能课程的教材由地方统编,专业方向课程的教材由学校编写,但需在省级层面备案。技术发展相对稳定、课程体系已比较成熟、地区差异性不大的专业课教材,如教育与体育类(体育与建身类)、财会类、医药卫生类、农林牧渔类、食品药品与粮食类、公安与司法类(司法服务类)等可先行统编。行业特征非常鲜明的专业系列教材由行指委统编,学校根据区域差异,编写辅助材料以作补充。要鼓励通过跨地区合作建设的方式开发部分新兴专业、小众专业教材。
(三)专业课教材要融入行业企业先进技术元素
党的十九大报告、《国务院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及李克强总理在第三届全国教育大会上先后提到职业教育要深化产教融合,将产教融合上升为国家教育改革和人力资源开发的制度安排,充分体现了产教融合在职业教育中的重大意义。产教融合要求将产业先进技术元素与发展需求融入教育教学[4],把产业先进技术对职业岗位的要求融入到专业教学和课程标准,推动专业教学对接产业发展。职业教育是与产业发展关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岗位的流动、职业的变动,要求从业者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因此,职业教育的教材编写,尤其是专业课教材应紧跟时代新技术的发展,行业企业要深入参与专业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组织编写,把行业企业先进的生产技术及时引入职业院校专业课教材。职业院校教师要定期到企业进修,熟悉行业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新規范、新标准,并把其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同时要与行业企业人员建立长期的沟通联络机制,及时掌握社会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四)专业课教材编写队伍要校企结合提高水平
教材编写队伍对专业课教材质量影响至关重要,应坚持由最优秀的教材编写团队合作完成。一是制定专业课教材编写人员资质标准。专业课教材编写人员应由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课程专家、职业院校一线优秀教师等共同组成,且要确保行业企业人员占有一定比例,尤其是副主编、主审层面;编写人员至少要有行业经验且在行业中有一定影响力,能把行业企业最先进的技术引入教材,避免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脱节。同时,教材出版社要对教材编写队伍进行资质认定,确保组成高水平的专业课教材编写队伍。二是要建立全国或地方专业课教材编写名师资源库,按照中职和高职《专业目录》设定的专业大类,分别建立教材编写专家库,鼓励教材编写专家跨地区合作编写教材,实现教师资源互惠共享的同时,也有利于教材的推广和使用。三是依托教材研究、出版和发行基地,定期组织专业课教材编写队伍水平能力提高培训,搭建教材編写的沟通交流平台,重点培育一批在专业教学上有一定影响、对相关行业发展有深入研究的国家或区域专业课教材开发队伍。
(五)专业课教材内容要注重工匠精神的渗透
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并引起全国关注。职业教育因为直接为企业输送各级各类技术技能人才,其培育的人才质量决定企业产品的质量,因此职业院校是工匠精神培育的摇篮,要把工匠精神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首先,专业设置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积极开发新的专业方向,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及时引入企业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通过专业教学,使学生能够尽快掌握企业最新发展动态和技术要求。其次,不断更新完善教学内容,专业课教材内容的编写除了要注重专业技术发展史、行业榜样人物事迹,还应注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产业优秀文化、职业规范、职业道德等工匠精神的渗透,让工匠精神落到实处,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全部过程,培养学生形成强烈的工匠精神意识、优秀工匠精神品质和良好的工匠精神习惯。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 http://www.mod.gov.cn/shouye/2018-09/10/content_4824603_2.htm.
[2]李世昌.把工匠精神渗透到职业教育全过程[N].山东教育报(综合版),2016-07-08.
[3]徐涵.德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与管理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8(4):101-107.
[4]马树超,郭文富.高职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的经验、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8(4):58-61.
责任编辑 肖称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