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民间舞蹈课程体系的建构

2016-11-30 17:32王莉
戏剧之家 2016年22期
关键词:课程结构教材建设

王莉

【摘 要】湖北省是一个民间舞蹈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的大省,而省内高等艺术院校的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中,几乎没有设置专门的湖北民间舞课程,也没有现行的民间舞教材。作为地方舞蹈专业院校,应以突显本地域文化特色为核心,以传统舞蹈文化和创新理念为基准,建设和完善具有本地域特色的民间舞教学体系,推动高等艺术院校舞蹈教学的特色化发展,同时也在传承与保护本地域民族民间舞蹈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湖北民间舞蹈;课程结构;教材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183-03

湖北民间舞蹈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据《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湖北卷》省卷编辑部统计,湖北不同称谓的民间舞蹈有近400种。但是目前省内高等艺术院校尚未设置专门的湖北民间舞蹈课程,也没有现行的湖北民间舞教材。作为湖北地区最早成立舞蹈表演与教学专业的高等学府,建构具有湖北地域文化特色的课程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湖北民间舞课程体系的沿革

湖北民间舞蹈流传范围广泛,大体分布为两大地区:一是以江汉平原为中心的鄂中地区,二是鄂西山区。江汉平原一带由于交通方便,又是汉族居住较为集中的地区,受外来的影响较深,这里的民间舞蹈多是常见的“龙灯舞”、“狮子舞”等。但鄂西山区就不一样,这里交通闭塞,受外来影响较小,各种民间舞蹈都非常流行,素称湖北“歌舞之乡”,其民间舞蹈大多具有湖北独特的艺术风格,因此人们一般谈起湖北民间舞蹈的特点时,都以鄂西山区为代表。在鄂西山区流传较广的有“摆手舞”、“滚龙莲湘”、“撒叶儿嗬”、“耍耍”、“八宝铜铃舞”等民间舞蹈,内容古朴、形式多样。

湖北民间舞蹈从整体上看,表现出一种色彩纷呈而又和谐交融,兼收并蓄而又自成风格。承传独具特色的湖北民间舞蹈应该建设和不断完善具有湖北地域特色的民间舞教学体系,令人遗憾的是,在民族民间舞教学的发展历程中,各专业院校仍然沿用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以汉、藏、蒙、维、朝五大民族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地处湖北最早建立舞蹈高等教育的武汉音乐学院舞蹈系自1998年建系以来,开设中国民族民间舞课程,主要教学内容也是沿用北京舞蹈学院的民间舞教材。作为民间舞教学最为核心的两个环节,即“教什么”和“怎么教”,“教什么”主要就是指教材,教材建设是民族民间舞课程体系的核心,是开展教学的关键。现行的教材以五大民族为主体,在不同的地域中,新疆主要以维吾尔族舞蹈为代表,西藏主要以藏族舞蹈为代表,内蒙古主要以蒙古族为代表,延边主要以朝鲜族为代表,云南主要以傣族、云南花灯两个舞种为代表,安徽以花鼓灯为代表,山东以胶州秧歌、海阳秧歌、鼓子秧歌为代表,东北三省,主要以流传辽宁海城等地的东北秧歌为主。应该肯定这套教材经过多年实践、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舞蹈人才。但我国有56个民族,现存的民间舞蹈达一万余种,仅以五大民族、八大地区的民间舞蹈作为教材主体,培养全面优秀的舞蹈人才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迫切需要构建具有湖北地域文化特色的民间舞蹈课程体系。

二、湖北民间舞蹈课程结构的设计

湖北民间舞蹈以其顽强的生命力,执着地、充足地富于实质性地表现出某一地区、某一民族、某一人群的物质生活方式和精神寄托。然而,从湖北近400种民间舞蹈中如何构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民间舞蹈课程,是一个相当庞大的课题。

(一)课程结构要适应湖北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的选择

湖北,地处中国腹地,位于长江中游,从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看,又分为鄂西北地区、鄂西南地区、鄂东北地区、鄂东南地区四大区域,各区域的经济文化发展有着不同的结构特征。就民间舞蹈课程设置看,应当允许各区域、各院校,根据不同地域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选择相应的课程,以适应这种区域文化和社会差异。从民族文化看,我省鄂西武陵山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聚居着土、苗、汉等不同民族,不同民族对本民族的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课程结构应适应不同民族的文化认同需要,如建构土家族民间舞蹈课程、苗族民间舞蹈课程等。由此看来,课程结构需要具有充分的变通性,有利于不同地区根据自身的需要做出选择。如规定多少比例的必修课、每门必修课程的课时,为地方课程保留一定的开发空间。

(二)课程结构要适应不同教学层次的特点

1.中等专业学校在课程结构上,应增设湖北民间舞蹈的教学内容,从基础训练入手,由单一元素到短句及组合的训练,首先从身体上确立湖北民间舞蹈的文化符号,每学期进行一个不同类别的训练组合。附中阶段民间舞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对身体各部位的开发,对某一民族或地区风格审美的基本确立。湖北民间舞蹈的动律特征表现为下沉、屈膝、顺拐,藉此,附中阶段的教学内容以下肢训练来进行优化。

2.本科湖北民间舞蹈课程结构由两大知识模块构成:其一,理论知识模块由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理论组成,基础理论课程应开设《湖北民间舞蹈概论》、《土家族舞蹈简史》、《苗族舞蹈简史》等,应用基础理论由《湖北民间舞动作分析》、《湖北民间舞教学法》等课程构成;其二,实践技能模块由《撒叶儿嗬动律分析》、《摆手舞形态分析》、《耍耍动态分析》、《滚龙莲湘技术分析》等课程构成,它们之间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制约,从课程设置上具有层层递进的阶段性特征。

3.研究生教育主要以研究湖北民间舞蹈为主体,多元舞蹈文化相融合,兼具本土地域特色的舞蹈课程。课程设置应分层次地围绕学科前沿领域展开,着力培养应用型、开发型、学术型人才,既注重湖北民间舞蹈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更强调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深入科学地研究。值得注意的是,在研究生教育阶段,需要重新考量研究生课程与本科课程之间的衔接问题,确立以研究湖北民间舞蹈为主体不可替代的地位及价值。同时,加大研究生任选课程的比重,重视与民间舞蹈文化相关的民族学、人类学等交叉学科相切合,形成个人研究主旨的课程结构,这样才能有效提高研究生的学术研究水平。

(三)课程结构要适应教学对象的个性差异

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内在价值是促进每一个人的个性发展。衡量课程结构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志是看它是否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由此,湖北民间舞蹈课程结构必须具有选择性,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依据学生的知识背景、专业基础、理论分析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方面,来进行课程结构的调整。

三、湖北民间舞蹈教材建设分析

长期以来,湖北民间舞蹈教材的建设一直是我省各专业院校不断探索的课题。笔者对武汉音乐学院舞蹈系、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中南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湖北艺术职业学院进行调研,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直至今日还没有一部正式出版的湖北民间舞蹈教材,因此,加快湖北民间舞教材建设,推动高等艺术院校舞蹈教学特色化发展,乃当务之急。

(一)教学素材的收集

就教材建设来看,收集素材是第一步。准确、广泛地掌握素材,是整理教材的基础。关于舞蹈素材的采集方法,潘志涛教授曾在他的《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一书作出总结,主要有以下几种:1.从文献、壁画、雕塑、彩陶等记载历史的媒介中建构(逝去的历史活化);2.从现存中国民族民间歌舞中收集整理;3.在民族、地区特定的生态场景中凝结升华;4.现有教材梳理、改造、细化。根据湖北民间舞蹈保存和流传的特殊性,同时结合现实条件的可能性,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纵向梳理湖北民间舞蹈的历史原貌,从湖北民间乐舞遗存、民族迁徙、图腾崇拜、信仰习俗等方面对舞蹈形态进行探究;其二,在横向上根据湖北地域民族文化区域进行田野调查和舞蹈动态元素提炼,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以及民间老艺人进行采访,跟踪学习;其三,教材最终是为了建设和完善湖北民族民间舞蹈课程教学体系和课堂教学实践,在依据历史和区域进行元素提炼后,应进行分门别类的动作整理和组合编排,以“表演性”、“风格性”、“训练性”为归类原则,形成具有不同训练价值的组合;其四,湖北民间舞蹈教材在本质上还应当具有实用性和灵活性,元素和元素之间的组合与衔接应与湖北地域文化及历史紧密贯穿,使得教材具有典型性、代表性,通过教材在课堂的实践应用,最终实现从课堂到舞台的延伸。

(二)教学素材的选择、提炼、加工

在收集了大量的湖北民间舞蹈素材之后是否就可以直接拿到舞蹈课堂上来进行教学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民间,很多舞蹈的形式都是为了自娱或表演,有着很强的即兴性和随意性,而湖北民间舞蹈教材则不同,它既不是为了表演,更不是为了自娱,它是提供课堂教学,以培养舞蹈专门人才。舞蹈教材不是舞蹈素材的堆砌,而是从众多的原始素材中,找到最有本质意义、能反映民族风格的典型的舞蹈语汇。同时,作为教材,就要以实现教学目的为前提,以现实可行、优化实施为宗旨,使其具备科学性、训练性、系统性。这就需要我们对搜集而来的湖北民间舞蹈素材进行有效选择、提炼、加工。

(三)教材的整理编排

对湖北民间舞蹈的素材进行选择、提炼、加工,接下来就需要对其进行整理编排使其最终形成教材。民族民间舞蹈教材是教师经过长期学习实践探索,根据一定的科学性原则整理编排出来,可以直接运用到实际教学中的教学内容的整合和依据。它的功能与价值在于,通过教材的实施,使最初的教学目的得以实现。因此,教材的整理和编排应以实现教学目的为基础,围绕以实现教学目的为中心而展开。马跃教授曾经在《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目的》一文中指出:“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目的决定着每一个教学组合所应包括的内容及各自所应采取的结构形式;如果把基本动作比做教材的血肉,把组合结构比做教材的骨骼,那么训练的目的就是教材的灵魂。在编教材时,指定大纲、选择材料、设计动作、安排组合的结构和层次、选择音乐等等,都应该紧紧围绕教材的不同训练目的进行统筹安排。”那么什么是训练目的呢?教师在选择任何一个动作、设计任何一个教学组合时,都会有一定的意图,这种意图就是教材的训练目的。“训练目的实际上也就是教学工作全部环节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

在此笔者归纳出湖北民间舞蹈教学组合整理编排的基本原则:

首先,针对性原则。针对性原则是从微观角度对单个教学组合的整理和编排,即每一个教学组合都应有明确的训练目的及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湖北民间舞蹈教材同任何一部专业舞蹈教材一样,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和特定性。教材中每一个教学组合的训练目的突出,教材内容始终围绕着训练目的进行。其中,任何一个教学组合只能承担一个或某一方面的训练任务,适当兼顾其它。倘若每一个组合都面面俱到,既强调这个又突出那个,教材必然臃肿繁杂,训练目的必然分散。这种教材,教师无法把握其中心,学生亦难以将其吃透,结果只能是走走过场,起不到真正的训练作用。因此,不同的教学组合应具备不同的训练目的,每一个教学组合都有其针对性,同时力求训练目的的单纯与集中,只有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循序渐进的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是从宏观角度来把握湖北民间舞蹈教材的整理与编排,它是教学当中的普遍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来进行教材的整理与编排,就要求我们依循人类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依据学生对知识技能接受和消化的程度,从简单到复杂,从初级到高级,从单一到综合,逐步深入、逐层升级。只有这样才能使教材在实践过程中便于学生的接受与消化,从而使所学的知识能够被学生充分全面地掌握。

结合以上论述,湖北民间舞蹈教材的整理与编写经过了舞蹈素材的采集,教学素材的选择、提炼、加工,教材的整理与编排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规律与目的。唯有遵循这些来进行实际操作,才能编写出科学、合理、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湖北民间舞蹈教材,并最终促进省内高等艺术院校湖北民间舞蹈课程体系的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湖北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5.

[2]潘志涛主编.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马跃.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目的[M].北京舞蹈学院舞蹈教学参考资料,内部发行.

作者简介:

王 莉(1983-),女,汉族,硕士学位,武汉音乐学院舞蹈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与表演。

猜你喜欢
课程结构教材建设
中美两国教师教育培养目标与课程结构的比较研究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优化的三种导向
基于“卓越计划”的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略论中央苏区的医学教材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