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多维资助模式创新构建思考

2018-02-22 11:32鹿光耀张永红王志发
职教论坛 2018年12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

鹿光耀 张永红 王志发

摘 要:高等职业院校的贫困生是我国高校贫困生群体中最大一部分,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资助政策以及资助情况进行分析,高职院校多维资助模式创新构建可参考:创新认定方式,确保精准资助;从严监管资助,强化专款专用;拓寬资助渠道,实现“应助必助”;打造“资助+”模式,突出育人导向。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应努力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构建“制度健全、资助阳光、帮扶精准”资助新常态,为高职院校学生资助模式内涵建设和外延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多维资助模式;靶向贫困资助认定

作者简介:鹿光耀(1989-),男,山东巨野人,江西农业大学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张永红(1979-),女,江西永丰人,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王志发(1978-),男,江西永丰人,江西农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青年课题“新型职业农民成长轨迹与培育路径的实证研究”(编号:CKA160232),主持人:康红芹。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8)12-0143-04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重点强调了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解决贫困家庭学子在入学和完成学业过程中的困难。目前,高职院校资助工作存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对象认定困难,资助资金监管不到位,民主评议欠真实等问题,高职院校对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尚未形成健全的资助体系。如何减少高职院校贫困生,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是高职院校学生工作者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

一、高职院校学生资助政策以及资助现状

(一)高职院校学生资助政策

高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符合国家规定条件,且符合所在学校有关资助政策规定的,享受国家的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截至2017年,国家建立了高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其中分别是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基层就业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勤工助学等多种有机结合的高职院校资助体系[1]。解决困难学生学费问题,可选择绿色通道、国家助学贷款等方式按时报到。入校后,通过摸查核实所有学生家庭情况,进行分类资助。解决困难学生生活费问题,以“国家助学金+勤工助学”相结合的方式。此外,社会各界人士面向高等职业学校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帮助高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目前,已基本形成了“政府+学校+社会”的资助政策体系。

(二)精准资助是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体现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这一思想。首先,资助贫困大学生是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准扶贫贵在“精准”,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家庭情况来制定不同政策帮扶贫困家庭,帮助贫困家庭及个人脱贫[2]。贫困大学生来自于不同情况的贫困家庭,一名贫困大学生加重了贫困家庭的负担,但承担着一个家庭的希望,精准资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对整个贫困家庭来说至关重要,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对象。其次,资助贫困大学生是精准扶智的具体体现。孩子是父母的希望,是一个家庭和祖国的未来。在精准扶贫中,有很多贫困家庭是由于家庭困难,无法让孩子接受教育,导致祖辈在老家务农为生,生产力低下,形成恶性循环。资助贫困大学生是将扶贫与扶智相结合,打破固化思维,提高贫困家庭的整体素质,为从深层次解决贫困家庭困难提供智力支持。第三,资助贫困大学生是精准脱贫的有力支撑。在精准识别受资助对象中,有很多家庭是因孩子上学,导致家庭贫困,对这部分贫困大学生进行资助,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解决贫困家庭的现实困难,扩大就业,建立更加科学的反馈机制,把学校资助脱贫与地方对贫困家庭脱贫结合起来,形成动态机制,确保因学致贫家庭精准脱贫。

(三)目前高职院校资助现状

1.我国高等职业学校资助体系历史演进。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问题,陆续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资助政策,使资助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2005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重点提及“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资助,按国家有关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执行”,通过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经费、参加勤工俭学和半工半读作为助学重要途径、金融机构提供助学贷款等三种主要方式。2007年,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文件,逐步建立起“奖、贷、助、免、补”为主的多元混合资助体系[3];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重点强调了健全和完善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

2.目前高职院校资助体系存在的弊端。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对象认定困难。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家庭经济情况悬殊,故导致贫困生资助对象认定标准不清晰,同时可能存在部分学生夸大虚假信息和生源地提供虚假证明进一步加大资助对象认定困难情况。资助资金监管不到位,民主评议欠真实。在高职院校资助资金监管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资助拨付不及时,影响资助资金效益;二是资金管理不严格,可能存在截留、挪用、骗取、套取资助资金情况;三是报账制度有缺陷,财务管理有瑕疵,原始数据难以审核,致使资金难以体现资助使用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在民主评议方面,由于是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班级内部民主评议,缺乏一定公平性和透明性。资助渠道单一,资助机制缺乏灵活性。当前以“奖、贷、助、免、补”为主的多元混合资助体系已在我国初步建立,但是实际上仍是以资金资助为主,资助渠道较为单一,同时资助体系缺乏灵活性,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中出现临时重大变故时没有明确应急资助机制因时而进,当出现贫困生确实将助学金用于奢侈品及不正当的消费现象时,缺少动态调整机制。无偿资助比例过高,权利与义务不对等。从市场经济角度出发,强调权利和义务相统一,无偿资助对育人无益,无偿资助忽视了社会回报率,单纯的资助资金会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学生间关系紧张,校园环境不和谐[4]。无偿资助比例过高,也会导致增加学生对资助金的依赖性,不利于学生自强自立发展。

二、创新构建高职院校多维资助模式

(一)创新认定方式,确保精准资助

目前对贫困生资格的认定主要依据学生自己填写的《家庭情况调查表》和学生入学时所携带的贫困证明,此依据所反映学生贫困程度的真实性缺乏保障。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面临从“量”到“質”的转型,精准资助是提升高职院校资助工作水平的必然选择[5]。因此,需要对贫困生精准资助做到层层加码、个个把关。

1.建立“班导+班委”精准筛选机制。持续不断推进资助助学工作与班级文化建设深度融合,通过班导(班主任与新生辅导员)共同做实做细入学前摸查工作。新生辅导员在新生入学前建立新生班级微信群、QQ群,通过言谈交流,掌握新生家庭“初步”经济情况。同时,由班主任根据学生档案信息与家长电话“家访”交流,扣好学生资助第一粒扣子,初步形成资助对象更新的基础机制。

2.建立“助学监督班干部”验证监督机制。班级班委中设立“助学监督班干部”职务,定期组织国家奖学助学政策和学院奖学助学的辅导培训班,助学监督班干部学习掌握相关知识,辅助班主任做好学生奖、助、贷工作,确保评选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及时发现制止在评选过程中出现的不良行为。

3.建立每月动态调整机制。学生经济困难程度处于动态变化中,存在学生家庭因病或突发事件致贫的情况,具体工作中,安排助学资助学生干部与班级班委共同协作,收集学生家庭困难情况,并撰写工作报告形成一月一汇报材料,使学校与班级及时掌握学生动态情况。

(二)从严监管资助,强化专款专用

学生资助工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资金、心理、档案、宣传等多个方面,尤其是重大资金的使用,因此,依托高职院校学生干部组织,在学生中成立助学资助部门,重点监管资助方面的工作。

1.全面监督评选过程。一是助学资助部门下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评议监督小组,负责现场监督各班民主评议贫困建档对象,以保证评选过程公正公开。二是对班级报的资助名单与申请进行审核、认定,严格按照条件进行筛选。三是评审监管过程中,坚决制止班内搞平均分配、私相授受等情况,做好宣传、认定、公示监督全过程,让评审在阳光下操作。

2.全面严管资金使用。制定行之有效的监管制度,在学生奖、助学金下发之后,助学资助部门及时督促贫困生填写承诺书与《学生奖助学金责任状》,对将学生奖助学金充当班费、平分等现象做明确禁止规定,对贫困生作出不正确、不合理使用助学金的错误行为进行提醒。

3.全面处理不当行为。助学资助部门下设学生资助资金使用监督小组,开启举报信箱,监督小组定期处理举报信息,追踪直到资助学生毕业一年内,对于贫困生确实将助学金用于奢侈品及不正当的消费的现象,取消建档资格,根据涉事对象身份进行不同程度处分,在学校范围内进行通报,涉及党员和主要学生干部的,加重一级处理。

4.重点保护资助对象心理健康。高职院校资助体系对象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不仅仅是经济,更多的需要是保护心理健康,目前面对多元化的价值体系,心理健康尤为凸显,通过在认定资助对象时,把资助对象的具体信息“模糊化”;在公示名单时删去家庭具体情况,从而保护资助对象心理健康。保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个人信息和隐私,资助专员“拧紧这根弦”。

(三)拓宽资助渠道,实现“应助必助”

在保证国家对贫困学生设立奖助学金、学校为贫困学生提供帮扶资金等资助渠道畅通外,对未获得国家资助的贫困学生搭建平台,不断拓宽资助渠道,整合校内校外资源,确保实现资助学生全覆盖。

1.按需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充分利用校内资源、校友资源,深入挖掘校内外兼职助学岗。在校内,建立学生助管岗、学生助研岗、学生校长助理岗、学生院长助理岗等岗位,在校外,依靠企业发展教育资助,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依靠“教育+实践”相结合教育思路,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企业需求为运作平台,多方途径建立企业兼职、公司兼职等勤工助学岗位。

2.建立兜底应急资助机制。及时把握贫困学生动态变化情况,做到因时而进,动态调整,对因意外导致家庭经济状况发生突变的学生进行登记上报,及时启动兜底应急资助机制,提供尽可能的帮助。

(四)打造“资助+”模式,突出育人导向

着力构建全面系统的资助育人机制,形成以“立德树人”为本的资助育人新体系,将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作为资助育人工作的目标,在专业教育、志愿服务活动等环节,加强励志教育、诚信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

1.打造“资助+职业教育”育人新模式。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育人成才理念,拓展延伸学生的职业技能优势,打造与专业相切合的锻炼平台,为贫困学生提供助学岗位。

2.创新“资助+志愿服务”育人新途径。一是建立教工党员对贫困毕业生施行“一对N”精准帮扶制度,即一个教师党员负责精准帮扶N个贫困学生,主动帮扶贫困学生提供职业操作技能、面试技巧、求职简历修改、岗位信息提供等服务,帮助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实现更好就业与择业。二是为发挥志愿服务育人功能,与不同单位签署建立志愿服务基地,对受助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实践教育,培养其感恩社会的意识,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

三、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实践探索的启示与建议

(一)建立全国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大数据平台,打通“学生资助工作最后一公里”,点亮“互联网+资助”新路径,提高高职院校资助工作数字化水平

通过大数据手段,可以有效使资助工作提质增速。一是上下协调联动,凝聚工作共力,通过大数据平台,可以联动户籍地信息、建档立卡等信息,扩大信息采集渠道,节约识别成本,有利于精准识别,实现资助与扶贫共享双赢。二是突破传统资助定义,增加资助维度,通过大数据模拟家庭困难学生成长趋势,个性化资助,实现学生资助体系精细服务。三是严格数据管理,确保资助精准,依托大数据平台模拟资助数据,有助于资助目标的精确设定、准确定位、精准识别和资助成果的具体化,让“中国智库”惠及高职院校资助,让资助工作共享“互联网+”红利。

(二)加强资助专项资金监管,进一步拓宽资助专员监管渠道,提高资助工作的可视化

建立资助资金监测信息系统,将高职院校资助资金监管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状况监测、高职院校定位发展开发规划等结合起来,参考国家扶贫资金报账制度,建立助学资助资金报账制度,确保资助资金监管做到“透明化、阳光化、公开化”,同时把司法监察和行政监督“引进来”,学校和教育部门要主动“走出去”,加强对政府部门资助专员的财政监管,围绕以助学资助资金为中心,服务高职教育发展大局,加强对资助专员监督检查,是纪检监察工作的政治要求之一,是纪检监察部门服务高职院校的重要抓手,也是纪检监察部门开展工作的重要方式之一,让高职院校资助资金在阳光下运行,确保资金使用的安全性、高效性、精准性。

(三)深入推动高职院校学生资助绩效评价体系建设,确立学生资助工作测评标准与测评体系,实现动态化管理资助过程

建立完善的以能力资助为目的资助体系、有效的资助绩效评估体系,不断提升高职院校资助工作的品质。资助贵在精准,重在育人,教育部门应当建立起资助资金绩效测评体系和资助专员资助工作成效双重考评制度,建立资助资金考评,使资助资金发挥最大效益,探索受助学生资金跟踪反馈机制,有利于形成鼓励机制,提高资助工作者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教育部.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国家学生资助政策简介[N].人民日报,2018-07-31(8).

[2]刘晓杰.“精准扶贫”思想下的大学生“精准资助”[J].教育教学论坛,2017(3):3-5.

[3]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Z].2007-05-13.

[4]凌峰.基于权利与义务对等的高校学生资助模式刍议[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5):127-128.

[5]张远航.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资助”[J].思想理论教育,2016(1):108-111.

责任编辑 刘扬军

猜你喜欢
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功能及运行机制研究
城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探析
新时期下高职院校如何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现状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大学生顶岗实习存在法律问题的成因分析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