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蕾
摘 要:有效的课堂教学,即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素质和个性的最优化发展。古诗词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发展学生个性,丰富其精神世界,提高其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本文从当前古诗词教学的一些误区谈起,以《天净沙秋思》的教学为例,古诗词教学中的问题设置为切入点,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问题设置;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23-069-2
古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教师常会字字落实分析讲解重点诗句;有的老师只指导朗读技巧;还有老师在解读中讲究深挖内涵,忽视了学生阅读基础,把学生硬生生地“吓”在了古诗词的“门外”。
课标指出,初中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要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要品味作品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要发展个性,丰富精神世界,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以上目标的达成,都需要让学生能主动学习并真正走进诗词,领悟诗情,从而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
一、巧设情境式主问题,激发学生灵动想象
问题是老师指导学生在文本中行走的路径,对于学生理解、鉴赏文本起着导向作用。余映潮老师说:“设计到位的‘主问题,能轻便有力地牵动对全篇文章的整体感知、理解和赏析。”
品味诗意的赏析,教师通常会以“请大家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句子)朗读(品味)”作为主问题。看似包容性极大,但往往是寻章摘句、浅尝辄止,没有让学生真正走入诗情,最终成为形式主义的七嘴八舌。
诗歌语言凝练含蓄,想象空间巨大。学生通过想象对诗歌作个性化的解读,能够极大丰富诗歌的内涵。教师可以在主问题的设置中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灵动的想象。
在《天净沙秋思》的教学中,我设置主问题:“如果给《天净沙 秋思》拍个配乐诗朗诵短片,你会怎么拍?”
生1:先拍一棵老树,再拍老树上的枯藤,最后拍树上的一只呱呱叫的乌鸦,还要配上它凄惨的叫声。
生2:这棵树枝叶凋零,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师:为什么你有这样的补充?
生2:下文写“西风”,在寒风中枝叶凋零更能体现出凄凉。
生3:我认为乌鸦的叫声不能是凄惨的,应该是带点温馨。注释说,昏,是黄昏。黄昏乌鸦归巢看见孩子是喜悦的,再给这个乌鸦的窝特写,最好里面还有几只小乌鸦。
师:为什么要突出乌鸦家的温馨呢?
生3:看到乌鸦家的温馨,诗人想到自己的孤独,更思念自己的家了。
生4:拍一座小小的拱桥,桥下流水潺潺,再拍一座房子,房子上的烟囱里炊烟袅袅。
师:为什么要强调炊烟?
生4:黄昏是晚饭时间,诗人看到炊烟一定会想到家人,思乡之情更加深了。
生5:拍一条弯弯曲曲泥泞不堪的小路,一匹踽踽独行的老马,瘦骨嶙峋,看上去像要走不动了,一个人坐在马上,夕阳照在他的脸上,非常孤独落寞。
生6:我觉得这个人不是坐在马上,而是站在马边,牵着马,马已经走不动了,他神伤地看着远方,然后再回拍炊烟人脸上忧伤的表情。
师:为什么这个人的脸要拍两次?
生6:他本来就很孤独,想家,忧伤,看到家的场面,就更伤心了,更思念自己的家乡了,这里可以突出拍他流泪。
学生的回答相当精彩,几位同学为整首曲的画面搭了框架,并互相补充细化了画面。“拍朗诵短片”这一情境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与相应的生活体验。他们从诗歌内容出发,发挥想象。学生的回答强调了诗人的孤独之感、思乡之情,甚至还用了反复、衬托等手法,这正是学生理解了诗情的体现。设置一个恰当的情境式主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活跃思维,展开丰富想象。
二、诗情与生活对接,唤起学生丰富的体验
古诗词离我们的现实生活较遥远,不易理解,学生有时很难对诗人的情感有深刻的体悟,很难将诗读出韵味。我们可以采用拉近情感距离的方式,将诗歌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对接,让学生产生丰富的体验,获得更为深刻的品悟。
学生在读到“断肠人”时,没有把诗人那种痛到极致的感觉读出来。
基于我校的外地学生很多,孩子们都有离开自己家乡的经历。我在引导学生深度领悟作者的情感时问:刚才大家都提到了诗人思乡,诗人想家了,他会做些什么呢?
生1:他会回忆起家鄉的亲人,还有好朋友。
生2:他会给家里人写信。
生3:我想家了可以打电话发微信,诗人没办法,他要靠鸿雁传书。
生4:诗人回不去,天涯太远了,见不到亲人,他特别哀愁,痛彻心扉,感觉肠子都要痛断了,所以他说自己是“断肠人”。
由于自身生活体验的参与,学生在交流中对诗人思乡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情感氛围越来越浓郁。在生生对话中,学生们互相启发,不断提高。随着积极思考的推进,他们很自然地走进了诗境,与诗人对话,产生了思乡的孤独和郁闷无法排解,最终产生从
痛心到极致的感慨,这正是对“断肠人”的深刻体悟。
根据诗歌内容和学生阅读实际,适时将诗的情境与学生生活链接起来,学生就会趣味盎然地代入诗人的情感中去,获得更深层次的体验,接下来的朗读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当读到断肠人在天涯的时候,我捕捉到有几个孩子的眼里有晶莹在跳跃,这就是诗歌的魅力啊!
三、基于学生阅读基础,适度挖掘诗意
对诗的解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解读,从学生的阅读基础出发适度挖掘诗意,才能让学生兴致盎然地行走在诗情中。
结合马致远生平的介绍,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秋思》,作者的“思”,仅仅是思乡吗?是否还有其他什么情感在里面?
结合马致远的生平经历,学生都能说出,马致远一生坎坷,他的这个“思”可能还有一种仕途失意的痛苦。
能够理解到思乡的深层,还有淡淡的失意之痛,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