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化学实验内涵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2018-02-18 01:29田琪徐光静
关键词:实验装置化学实验原理

田琪 徐光静

摘 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学生建立化学感性认识、积累化学概念体系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笔者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改进实验装置,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亲历创新,从被动发现到自主发展,使学生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回到理论的成长过程。

关键词:化学实验;实验装置;原理;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24-019-2

一、改进实验装置引发创新意识

1.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有部分同学不成功或效果较差)发现传统喷泉实验装置存在不足之处

(1)滴管挤入液体量较少,瓶中产生的负压不足,导致液体喷不出。

(2)因橡皮塞上插有长导管,滴管直接吸水不方便,需将滴管吸水后再插入橡皮塞,太紧操作困难,太松又易漏气。

(3)因盛水的胶头滴管直接与瓶中气体接触,收集好气体,不宜直接插入带导管和滴管的橡皮塞,需先塞上橡皮塞,而演示时再换塞会使部分气体逸出。

2.从胶头滴管的作用引导学生改进盛水的容器

(1)改进要点

省略原装置中的胶头滴管,将烧杯换成“肩部”留有小孔的塑料瓶,收集好气体,直接组装,止水夹夹紧橡胶管,阻止气体与水的接触。

(2)形成喷泉

打开止水夹,用手指堵住盛水塑料瓶上的小孔,轻轻挤压塑料瓶,使少量水進入烧瓶,松开手,水就立刻喷入烧瓶形成喷泉。

(3)改进后的优点

装置气密性好,不漏气。实验时,不需换塞,保证气体不逸出。挤入的水量可任意调节,保证实验成功率100%。

二、明辨实验原理深化创新思维

引导学生明辨喷泉实验中带孔塑料瓶的实验原理,师生共同总结:堵孔挤瓶水上升,气溶水中负压生,开孔瓶中通大气,吸水涌出喷泉成。

为了延伸、拓展带孔塑料瓶的实验功能,深化创新思维,启发学生讨论:若将图2喷泉实验装置的圆底烧瓶改成可控制气体(或液体)进出的密封仪器(如装置图3),可方便地进行哪些实验(方法越多越好)?学生的思维火炬被瞬间点燃,经过热烈讨论,提出若干巧妙方案,所释放的创新能量令人振奋,师生共鸣,共同享受了成功的乐趣。

老师适时点评,归纳要点:堵孔压瓶液欲升,开夹液进(空)气难存,液面到塞气排净,关夹开孔液留存,固液相遇生气体,气压液下瓶中盛,堵孔再压瓶中液,夹开气出性质验。

老师挑选形成的若干方案,整改后(如下)由各小组课后完成。

三、形成系列实验成果提升创新能力

1.金属与溶液反应(以钠与水反应为例)

(1)装置(如图3):

(2)操作步骤:

①检查气密性:组装好装置,止水夹夹住乳胶管,用手指赌住小孔并挤压塑料瓶,若水不能进入玻璃管,证明不漏气。

②反应:打开止水夹,手指压紧小孔并挤压塑料瓶,使水(滴几滴酚酞)沿玻管上升至全充满(排尽空气,确保安全),立即夹上止水夹,再松开捏塑料瓶的手(恢复原状),插在橡皮塞大头针上的钠同时落入水中与水反应,溶液变红色,产生的氢气迅速充满玻璃管的中上部(钠颗粒的大小可控制氢气的体积)。

③检验气体:手指赌住塑料瓶小孔,打开止水夹,轻轻挤压塑料瓶使气体从尖嘴放出,并点燃验证氢气(挤压力度的大小可控制火焰的大小)。

本装置还可用于Al条与NaOH溶液或稀H2SO4反应、Mg条与稀H2SO4反应、Cu丝与稀HNO3反应(保证生成无色气体,挤出部分气体在管口变红棕色,再吸入空气管内呈红棕色)、Cu丝与浓HNO3反应等。绕成螺旋状的金属条可插在橡皮塞上或卡在玻璃管中,金属螺旋条的长度应约为生成气体在玻璃管中的高度(液面与金属脱离,反应停止)。

(3)优点:操作简便,气体纯净,方便检验气体和测量气体体积(可用滴定管)。

2.电解、燃料电池实验(以电解水为例)

(1)装置如图4

(2)操作步骤:检查气密性及压入NaOH溶液排空气的方法同上(使两支滴定管内充满NaOH溶液),接通电源约1~2分钟,可观察到两支滴定管中气体体积比约为2∶1。分别检验氢气和氧气的操作方法同上(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O2)。

实验后,撤掉电源,并将连接石墨电极的两根导线接上音乐贺卡或电流表,就可验证氢、氧燃料电池。操作非常方便,现象也很有趣。

本装置还可用于电解饱和食盐水、CuCl2溶液等。

说明:如实验中产生Cl2、NO、NO2等气体,要验证它们的存在,且要保证无污染,可将尖嘴部分换成带活塞的一小截酸式滴

定管(如装置图5),上部塞一团蘸浓烧碱的棉花。挤出NO气体在此“漏斗管”内可看到红棕色,即可检验NO并吸收;在此“漏斗管”内放一条潮湿的淀粉KI试纸,挤出气体即可检验Cl2并吸收。

3.制备Fe(OH)2

Fe(OH)2极易被氧化,用课本上的操作方法难以观察到白色沉淀。采用图5装置,用上述操作方法,首先在玻璃管中压满稀硫酸溶液,制得FeSO4溶液和H2(作保护气)。再向“分液漏斗”(从废酸式滴定管上截下带活塞的一小截代替)中加入足量NaOH浓溶液,慢慢打开“分液漏斗”活塞,NaOH溶液慢慢流入玻管中,可清楚地看到玻管中产生大量的白色沉淀。放完NaOH溶液再挤出氢气,继续吸入适量空气(以上操作都用开关活塞和小孔控制),可看到白色沉淀逐渐变灰绿色、红褐色。

一个发现、一则改进,已是难能可贵。而敏锐地捕捉迸发的灵感火花,升华为璀璨夺目的创新光华,更加令人神往。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亲历创新,从被动发现到自主发展,既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新的教学理念,也是培养创新人才具备科学精神的重要职责。一朵花开一点红,满园花开才是春。愿实践创新之花,开满整个校园。

猜你喜欢
实验装置化学实验原理
浅析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及其原理
浅析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及其原理
对初中化学实验细节化处理的认识
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利用实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基于PLC的电气实训考核平台的设计
桁架搭接实验装置结构设计
中学物理实验“双原理”教学策略之我见
巧用废旧笔芯演示圆周运动的速度方向
两个原理的区别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