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霞
(临沂市工业学校,山东 临沂 276700)
“问题学生”问题多多,如何界定“问题学生”呢?在一份关于“问题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多数学生对其定义为“人品不好的学生”“调皮的学生”。在职业中等学校,有一部分学生存在各种恶劣习惯,比如行为不端,打架斗殴,与社会不良人士交往;吸烟酗酒,网游成瘾;性格乖张,不团结同学,顶撞老师等等,本文将此类学生定位为“问题学生”。
相对普通高中学校,中职学校问题学生较多。在实际教学中,课堂教学效果不可避免的受其影响。
课堂教学中,“问题学生”聊天、打闹、睡觉、玩手机,针对任课教师提出疑难杂问,有时由于双方处理问题不当,教师与学生产生语言、肢体冲突等等,课堂上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大大消耗了教师的精力,影响教师的情绪,不同程度地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人本善,非生而“问题”。究其产生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中职学生多数为15~18岁,正处于青春叛逆期。这一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较强,特别喜好表现自我,且讨厌被管束。
在家庭这个小集体中,孩子虽然是其中一员,但没有发言权。孩子无法表达自己真实想法、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事物。长期的压抑得不到释放、发泄,可能会以极端方式表现,从而导致有些孩子在学校演变成“问题学生”。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并没有得到全部贯彻落实。有些课堂还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没有自由发言、自由思考空间,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这样的教学模式、方法仍不同程度的存在,会引起个性独立的学生反感、阻碍课堂正常有序进行。
学校注重对学生统一化管理,严格要求统一。学生被压抑个性,进而激发个别学生的反抗心理。
综上可以看出,不管在家庭还是学校、课堂,学生缺乏关心、关爱,进而缺乏发表意见、展现自我的机会,再加上处于青春叛逆期,从而引起个别同学发展为“问题学生”。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问题学生”做出问题行为是为了表现自我,归根结底在于缺乏“爱”。针对于此,最有效的措施就是打情感牌,即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感情关系。
在从教过程中,本人发觉课上反馈较为激烈的学生是课下关系比较熟络的“问题学生”。有些“问题学生”乐于课下与我互动,在这样平等的师生交流中,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隔阂缩小,严格的师生关系发展成朋友关系。朋友关系,促使学生在课堂上减少师生身份的阻碍、以平等民主的朋友身份,自由表达思想,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分享秘密越多,关系越近。对于学生,教师不仅传道授业,更是学生在学校的“父母”,肩负着学生心理咨询师的职责。教师需要对本年龄段学生心理特征有所了解,多与学生交流谈心,解决学生的急事、要事、贴心事,尤其注意学生在情感方面的变化。通过更深层次的情感交流,增加学生对教师的心理依赖,促进双方关系更进一步发展。
问题学生对于父母的打骂、教师的责备,已经产生免疫力,效果甚微。教师对问题学生的处理态度、处理方法需要改进。在关于“问题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对于“课上,教师怎么与问题学生相处”“课下,教师如何与问题学生相处”等问题,更偏向教师多鼓励教育“问题学生”,批评说教其次,极少数认可暴力教育。这表明,过去传统的暴力解决问题的方式已经不适合当下教育现状。在教师与学生的相处中,教师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抒发自身情感,改变以往自我压抑、极端方式释放自我的处理方式。正确处理自身问题,合理释放压力,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理性处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这将更有利于学生在心理方面的健康成长。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产生教育效果的关键,也是教育成功的关键[1]。“知彼知己方能百战不殆”。根据问题学生产生原因,教师给予问题学生关心、关爱,打情感牌和问题学生“打成一片”,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进而推进课堂教学的有序、热烈的进行。在民主和谐的师生相处中,教师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其成人、成材,才真正实现“问题学生”的转变,实现教书育人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