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真
(菏泽学院 外国语学院,山东 菏泽 274000)
网络时代到来,信息与知识的主要承载形式发生变化,互联网不仅成为信息与知识的主要载体,也日益成为教学发生的场所,教育教学与信息化技术高度融合。信息化时代,学习资料不再是单一的纸质版教材与参考书,而变成了将各种信息化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在一起的立体化资源;信息化、智能化技术蓬勃发展,各种“微资源”层出不穷,为教育教学的变革与发展带来更加便利的环境,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能够支撑起新型的教育模式。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趋势,是以信息化技术引领教与学变革的新型教育模式,秉承充满智慧的教育理念,代表了未来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方向。[1](P5~13)如何基于更加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育方式,以充满智慧的教育培养个性化、特色化的创新型人才,让学习者从以往烦琐而机械的学习任务中解放出来,进而将更多心理资源投入到更有价值、更需智慧的学习任务中,成为教育界普遍关注的焦点。至此,“智慧学习”的理念应运而生。
1999年,《体验哲学》一书问世,明确指出,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现时体验是人们认知的来源,认知过程无意识,人们用隐喻进行思维。[2](P25)书中所述观点构成了体验哲学的中心思想,即心智的体验性(the embodied mind),认知的无意识性(cognitive unconscious),和思维的隐喻性(metaphorical thought)。[3](P92~93, 97)语言具有体验性,是体验哲学的一个十分关键的观点,也使得体验哲学比以往理论具有更大的说服力和更强的应用研究价值,也为语言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提供了全新的理论依据与研究视角。“智慧学习”模式关注学生学习体验习得,注重个体差异,鼓励学生互动与协作,学习方式实践化,也彰显出语言体验性对语言教与学的指导作用。集中探讨“智慧学习”学习模式如何阐释了体验哲学观的中心思想,从哲学的角度解读“智慧学习”,以丰富“体验哲学”应用研究,进一步拓展“智慧学习”模式研究,为语言教与学提供参考,具有突出的研究意义。
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和思维的隐喻性构成了体验哲学的主要思想,[3]指导着人们的认知理解。
体验哲学首先指出,人类的心智具有体验性,概念的理解是通过身体、大脑和对外界世界的体验互动而形成的。[2](P25)根据这一描述,无论是人们习得的范畴与概念,还是进行的推理和心智反应,都不是先天获得的,而是人们基于客观外界感知和体验进行认知加工而成,人类推理依赖于外部空间和身体体验,现实体验成为人类的认知基础。
所谓认知的无意识性,指的是人类心智中的所思所想没有直接的直觉,即使要理解简单的话语,其过程也要涉及多个认知运作程序,经历多次神经加工过程,极为复杂;认知理解速度极快,即使人类集中注意力,也不能觉察到此过程;认知运作程序自动进行,人们无需花什么努力。简而言之,人类认知过程呈现无意识性特征。[2](P27)根据体验哲学的观点,人们进行话语理解的过程是复杂的,模糊的。尽管在理解的过程中,以往经验与现时经验发生多次碰撞,以往经历被多次激活,但具体的运作过程是复杂的,不为人们所意识到。
Lakoff 和Johnson (1980)曾说“ 隐喻不是一种修辞格,而是一种思想格。”[4](P2)在体验哲学看来,隐喻是人类所有思维的特征,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正常方式,在理解信息时,人们用信息中的隐喻来思考;隐喻不仅普遍存在于全世界的文化和语言中,也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语言,思维以及哲学中,具有极大的美学价值。
国内外学者对体验学习和体验哲学语言学习观进行了众多研究与探讨,也涉及体验哲学和体验学习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例如,王海啸从哲学、心理学与教育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体验式外语学习的理论依据;[5](P53~60)常文梅以体验哲学为理论导向,对体验式英语词汇教学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6](P190~192)纵观以往研究,可以发现,尽管研究角度不同,体验哲学指导下的外语教学呈现出以下特点:
交际是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双方行为。说话人首先将信息和意图传达给听话人,听话人结合语境以理解说话人的信息并推理出说话人的意图,双方共同完成各自任务,交际才具有意义。[7](P23)体验哲学关注话语理解,认为教学也是教师向学生传达信息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的信息交际手段。体验哲学认为,人类能够基于以往体验与即时体验、感知器官与言语环境之间的互动,形成各种意象图式、范畴、概念,进而产生具有特定文化背景和识别方式的语言形式。[8](P36~38, 75)在体验学习过程中,外语学习者可以多感官并用,在关注语言意义的同时,聚焦其形式。如何将知识信息传达给学生,使得学生习得知识,内化知识,是教学效果实现的本质所在;如何创设某种与课堂内容相适应的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习得知识,是教师的重要任务。
体验哲学认为,有意识的思维是巨大冰山的顶峰,95%的思维隐藏在表层意识之下,[8](P36~38, 75)根据这一观点,可以看出:外语学习是从有意识认知向无意识认知转化的不断迈进的过程;显性学习与隐性同时存在而并不矛盾,两者侧重于体验外语学习的不同阶段,但没有明确的分界线。因此,外语教学中,应尽力优化外语学习外部环境,最大化模拟提供类似母语习得的环境,使得学生能够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获得机会,直接体验外语,理解外语文化,进而有意识地逐渐培养自身的外语认知能力。
根据体验哲学理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它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基于体验的思维方式。[9](P15~16)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外语思维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隐喻性思考能力。在外语教学的各种要素中,都应体现学生隐喻认知能力的培养。课堂学习中要贯穿隐喻能力的培养,通过各种方式、各类资源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课外学习中要确保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获得较多的自主学习机会,提高文化素养,考试中要努力客观反映出学生的隐喻能力和跨文化交际素养。
“智慧学习”模式主要关注如何使用各种可靠和有用的信息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核心是信息分析,以智慧的方式为学习者服务。[10](P85~88, 95)“智慧学习”模式关注学生学习体验习得,注重个体差异,鼓励学生互动与协作,学习方式实践化。纵观“智慧学习”模式的显著特征,其与体验哲学的外语学习观相契合。
1.信息技术与教学高度融合,为学生体验式外语学习提供技术与资源支撑
传统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学习一般处于教室当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要使用教科书,以及光盘、卡片等教辅材料,学生的学习缺乏内容多样化、形式多样化的学习资源。近年来,尽管投影仪等多媒体技术被运用于教育教学中,也只是学习内容的简单数字化呈现,其他智能型教学、学习工具鲜少使用。学习场所固定,学习资源单一、学习工具有限,制约着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在智慧型的学习环境下,信息技术与教、学高度融合,学习资源丰富多样。智慧学习环境中,现代信息技术从辅助教学走向引领教学,智能学习工具成为学生学习的必备工具。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界限模糊,学生能够随地随需学习,学习机会无处不在;智慧学习环境的云端软件中储存着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多样化的方式呈现给学习者,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各种学习软件轻便、灵巧,功能强大,为学习与教学提供的强大便利。
2.强调真实学习体验,注重体验互动
教育教学改革时期,“微资源”层出不穷,信息技术时刻影响着教学的各个方面,将信息化技术以智慧的方式融入于现行的教育教学,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势在必行。传统学习环境中,教学模式单一,教师通常采用讲解为主的传授式教学方式,口头讲授,并辅以多媒体技术以电子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受现实客观因素的限制,“微资源”等新技术的优势得不到有效发挥,没有发挥出信息技术的整合课程的优势,也限制了教学设计质量与教学效果的有效提高。
“智慧学习”模式中,增强现实技术将现实生活中的场景模拟呈现给学生,学生利用智能学习终端可以获得更具真实性的体验,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真实感和责任感,其学习的主体意识得到强化,个人知识得以完整建构。
在普通的、传统的学习环境中,教师有话语权威,全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个性学习需求得不到支持,学习态度消极,导致出现学习倦怠现象,制约着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及教学效果的实现。我国的本科教育从由规模扩张阶段进入注重质量、发展内涵阶段。在教育教学改革时期,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主要任务便是探讨如何以多种方式满足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以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个性化创新发展。[11](P226~229)
“智慧学习”模式中,终端学习使得学生能够获得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学生可以自主、自由地探索学习,其学习的主体性得以发挥;教师能够根据即时学习情景,推测学生学习需求,关注学生学习态度变化,推送相关性较高的学习内容,丰富学习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智能化工具可以识别学习者学习者特征,联接学习社群,并向学生推送及时准确、针对性更强的反馈,使得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发挥学习主动性,以自然、积极的学习状态,进行智慧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智慧学习环境下,设置过程性评价,借助智能技术和工具记录学习者学习过程,提出全面、准确、适宜的学习建议,客观全面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借助信息化技术,识别学习者认知风格和特征,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适用的评价,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根据体验哲学理论,外语学习中,要努力提高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和隐喻能力;与语言能力、交际能力相比,隐喻能力培养同等重要。因此课堂学习中要贯穿隐喻能力的培养,通过各种方式、各类资源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课外学习中要确保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获得较多的自主学习机会,提高文化素养,考试中要努力客观反映出学生的隐喻能力和跨文化交际素养。
传统的学习环境中,受课堂时间和学生人数等的限制,教学目标单一:完成教学任务;课时短,教学场所固定,学生只能机械记化、简单理解,学习目标低阶化,忽视了语言的使用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乃至隐喻能力的提高。
充分的学习机会是实现学习目的基础,只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充分的机会进行自主学习,积极参与论互动,并基于自身特点与当前学习水平进行针对性学习,才能达到智慧学习的目的,促进自身能力的提高。智慧型的学习环境中,智能学习工具的使用为学生提供无处不在的学习资源和互动交流的机会,提高了学习者参与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教师可根据学习者特征和当前学习水平提供多媒体学习资源和指导,优化各种学习活动的设计,简化信息搜索过程,使学习者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更具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和团队合作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交际能力,文学鉴赏能力等等,促进学习者高阶能力、隐喻能力和智慧的发展。
体验哲学倡导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和隐喻能力“三合一”的教学观,强调体验式外语学习、无意识外语学习与隐喻性外语学习三者紧密结合。[12](P140~143)“智慧学习”模式关注学生学习体验习得,注重个体差异,鼓励学生互动与协作,学习方式实践化,也彰显出语言体验性对语言教与学的指导意义,阐释了体验哲学观的中心内容,其中包括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和思维的隐喻性。从哲学的角度解读“智慧学习”模式,可以丰富体验哲学应用研究,进一步拓展“智慧学习”模式研究,为语言教与学提供参考。将体验哲学思想运用于对“智慧学习”模式的探讨仅为理论基础上的尝试分析,仍有待进一步实证研究。
[1]祝智庭, 贺斌. 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 电化教育研究, 2012,(12).
[2]何自然,冉永平,莫爱屏,王寅. 认知语用学——言语交际的认知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3]李桂真. 从体验哲学语用观的角度分析幽默言辞的理解模式[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4]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5]王海啸. 体验式外语学习的教学原则——从理论到实践[J]. 中国外语, 2010,(1).
[6]常文梅. 体验哲学理论与英语词汇教学[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1).
[7]Dan Sperber,Deirdre Wilson.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second edition[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Blackwell Publishers, 2001.
[8]李江骅. 体验哲学与外语学习[J].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4,(4).
[9]马小宇. 隐喻在语境中的理解[J]. 考试周刊,2012,(76).
[10]杨俊锋, 龚朝花, 余慧菊, Kinshuk. 智慧学习环境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对话ET&S主编Kinshuk(金沙克)教授[J]. 电化教育研究,2015,(5).
[11]陈光磊. 高校转型背景下教师的自我转型之路[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9).
[12]王寅, 李弘. 语言能力、交际能力、隐喻能力“三合一”教学观——当代隐喻认知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6).